与一些知名军事院校毕业的军人不同,彭德怀出身于部队,文化水平较低,大致相当于民国时期的小学水平。 后来彭德怀元帅简历,在进入湖南军校之前,我担心自己看不懂军事课程,所以就学习了初中水平的自然科学知识。 可以说彭德怀元帅简历,彭德怀最初的军事素养并不是很高。 指挥和战斗主要依靠个人的理解和经验的不断积累。
彭德怀本人对战场有很好的判断力。 出井冈山途中,部队找到了一个大村庄休息。 吃完晚饭,彭德怀提出立即出发,哪怕再走五里路扎营。 因为他觉得村子离公路太近了,而且附近的渡口有电话。 如果敌人知道红军的行踪,就可以在半夜向他发起猛扑。
每个人都非常饥饿、疲惫、疲惫。 愿意离开的地方,大家都说第二天一早出发没有问题。 就连一向与彭德怀关系融洽、基本不干涉军事指挥的党代表滕代远也提出了反对意见,把老彭气得要死。
彭德怀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于是干脆去各个连查看,发现大家都睡得很香,连哨兵都睡着了。
幸好他没有睡。 半夜一点钟左右,传来了子弹飞舞的声音,敌人果然来袭了。 正在外面闲逛的彭德怀连忙让号手吹响了紧急集结号,部队迅速在村外集结。 虽然由于仓促应战,部队损失不小,但仍然没有受到指责。
战场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说是通过多次战斗积累起来的,因为格斗和世界上其他技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熟能生巧。 经过多场战斗,彭德怀不仅指挥越来越熟练,而且深刻掌握了游击战争的理念。
游击战争的第一个实践者无疑是“红军之父”朱德。 朱德出身于云南陆军。 他首先从云南土匪那里学会了如何打游击队。 云南的土匪经常成群结队。 他们的队伍不能一起作战,只能分散作战,从而产生了游击战。 当时还没有游击战这个词。 朱德用军事术语称之为“分散行动”,就是分散作战。
事实上,井冈山也有这样的例子。 从前,山上出现了一个名叫朱亭子的土匪。 后来他被北洋政府招募。 朱聋子有句名言:“只要能绕圈,不能打也没关系”。 毛泽东说,朱聋子只要会转圈子就能生存。 既可以绕圈,又可以打架,还怕什么呢?
游击战可以具体化为简单的“绕圈子”,也可以抽象为高超的战略战术原理。 后来,毛泽东正式命名游击战争时,总结出了“十六字诀”。 根据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在与敌人作战时,彭德怀经常指挥大部队绕敌人而行,趁对手不注意时跳到敌人身边。 这不仅让敌人迷惑,也让他们疲惫不堪。 这时,部队便歼灭运动中的敌人。 国民党军称之为绕圈战术,红军则称之为“推磨”。 事实上,它已经把游击战演变成了具有游击智慧的运动战。
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彭德怀通过“打仗”,很快将红五军扩充到五个纵队,共3000人。 然而此时,他突然被卷入了一场战争。 扑朔迷离的“王源事件”。
井冈山(四)连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