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小霞,是一名职业妈妈,有一个四年级的女儿。
刚开始,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孩子的到来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那时,我每天要面对2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在家的时间很少。 因此,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很多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刻。
还记得当时,我加班加点,很晚才回家。 当我回到家时,我的孩子已经睡着了。 尽管我和孩子们住在一起,但工作日我经常见不到他们。 我只在周末白天见到他们。
有一次,我女儿感觉不舒服。 两天后,妈妈问我吃药后病情有好转吗? 我说我不知道。
妈妈问我,你每天回来都不带孩子吗?
我说:我回来的时候她已经睡了。 我没看。
于是,妈妈就给我讲授如何做一个母亲。
还有一次,隆冬时节,下班后坐公交车回小区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
一下车,我就看到女儿裹着厚厚的衣服,戴着帽子,独自坐在公交车站等我下班。
这个形象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想只要你是一名职业妈妈,你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愧疚感”。
我去上班,她去上学。 我从早忙到晚,回家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陪孩子。 陪伴孩子的时间真的很少。 而且这两个小时她还要写作业,真正交流的机会就少了。
大家都听说过,在成为母亲之前,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其实我很同意这句话。 因为每个母亲都有多重角色,包括孩子、父母、儿媳、领导、下属员工等等。
对于女性来说,扮演如此多的角色其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我们需要进化出一种智慧,有能力随时意识到当前的角色。
工作、自我、孩子、家庭……各种身份的交织曾经让我头疼不已。
说实话,你是如何平衡工作和陪伴孩子的时间的?
后来,渐渐地,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思考,我找到了一种协调各种角色的方法,让自己不再陷入深深的愧疚和愧疚之中,这样我就不会错过孩子的成长,也不会迷失自己。 最优解。
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我每天陪孩子的时间工作日+周末不到2小时。
无论是从想让孩子感受到我对她的爱,还是想让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我都需要想办法解决“陪我的时间少”的问题。
因为这样的思考,我慢慢地有了一个“顿悟”:
我曾经因为没有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而感到挣扎,但后来我发现,根本的问题并不是这个。
尽管很多父母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但他们仍然不自觉地忽视和花费低质量的陪伴孩子的时间。 这样的时间是没有效果的。
所以,陪伴的本质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陪伴的质量。
只有给孩子提供优质的陪伴,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幸福。
因此,我将从三个主要方面来谈谈我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1、学会真正的亲子陪伴与沟通
①避免心不在焉的陪伴;
心不在焉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很大损害。
如何避免呢?
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手机。
曾经有一位父亲讲过一个故事。 他一边翻着手机,一边对儿子口授。 当他口授时,儿子突然哭了。 他很惊讶,也不知道为什么。
他儿子说:你一边玩手机一边对我口授。 你一点也不认真。
父亲的行为让儿子有很大的失落感。
开玩笑说,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叔叔。 他最在意的是你陪伴他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往往是成年人所缺乏的。

这也发生在我身上。
我给女儿买了一块小黑板。 她喜欢在周末教我和她父亲。 有时当我不在玩手机时,孩子会说:“妈妈,你是一个不专心的学生。”
后来我又请她当我的老师,但她再也不想当我的老师了。
其实,作为成年人,如果我们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别人一直在刷手机,你就会感到不被尊重。
所以,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如果能够放下手中的工作和手机,认真地陪伴孩子10-30分钟,孩子的成长质量会非常高。
② 认真听讲。
仔细听听这件事。 我是这样处理的: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都会看看家长班组正在讨论什么,以便回家后创造更多的话题与孩子交谈。
比如问她班里谁上课不认真?
谁不认真登记作业?
孩子会和你聊他们班上这个同学怎么样,那个同学表现好不好等等,这样,你的孩子就会慢慢回来和你分享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而这种改变职场妈妈优秀,只需要我们作为父母,更加细心地倾听,与他沟通。
③“能沟通”。
有一本叫做《非暴力沟通》的书,里面提到最好的沟通模式是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其实这个模式非常适合我们在育儿中运用。
首先,我们观察实际发生的情况。 不管孩子和人的言行是否对我们有利,我们只是观察。
挑战是在不带任何判断的情况下清楚地表达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况。 不管喜欢与否,我们只是说人们做了什么。
第二步是表达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的感受:我们是悲伤、害怕、快乐、有趣还是不安?
第三步是表达与我们的感受相关的需求。
通过意识到这三个要素,我们可以清楚、诚实地表达我们的状态。
第四步是具体要求。 我们用这个元素来表达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以及我们希望他或她做什么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有时候,我们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拿着iPad,我们很容易生气,问他们:“你怎么又看电视了,不学习了?”
本来孩子可能只是看会儿电视,回家就做作业。 但如果一回来就骂她,就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达到反效果。
这时候我们改用【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的沟通方式,不仅能了解事情的始末,还能让自己不那么容易发脾气,让孩子愿意接受。
2. 适当地帮助一群孩子
适当地帮助你的孩子可以建立他的自信心。
我能提供什么帮助吗?
确实,很多父母都追求让孩子独立。
但大人所说的“独立”,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抽象的概念。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帮助他们学会独立。
例如,小学的孩子经常要背语文课文,而大多数孩子只能“死记硬背”。 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背诵技巧,让她快速掌握背诵课文的能力,她会感到一种成就感。
我是如何帮助她的?
因为她比较喜欢吃甜食的女孩,我说你可以把老师让你背的段落分成几块糖。 背一段话就像吃一块糖果一样,非常形象,孩子会快乐、轻松地记住这段文字。 同时,她也学会了这种把“大目标”划分为“小目标”的方法。 将来,你将能够学会独立、智能地记忆课文。
我们常说“一写作业一切就疯了”。 其实更考验的是父母陪伴的方法和智慧。
3.与孩子建立联系
要与您的孩子建立联系,请从谈论您自己的童年开始。
当我陪伴孩子的时候,我经常和女儿谈论自己的童年,因为孩子们天生对父母的过去感兴趣,而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体验过小时候在河边抓鱼、玩稻草的快乐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 。
从谈心的童年经历开始,更容易快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我会和我的孩子谈论我在她这个年纪时玩的东西以及遇到的问题。
比如,小时候,我经常玩弹珠,如果赢不了就会哭。 这和她现在和孩子们玩的追赶游戏很相似。 总是联系不上朋友是什么感觉? 更合理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或者回头看这样的问题,我们会不会觉得输赢并不重要,我们享受的是整个比赛的过程。
这不仅拉近了亲子关系,也让孩子思考。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讲最后一点:请把孩子当作一个普通的孩子来对待。

他们并不是天生就能独立行走,长大后懂事的天才。 孩子需要我们有条不紊地照顾和教育他们。 下一步就是让他们自然成长。
说完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我还想说的是,很多人反对孩子自己的幸福、自由、梦想、事业等。
很多家长常说:
有了孩子之后,我就不再有自己了。
事实上,没有必要让孩子与自己作对。
相反,孩子的到来实际上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二次成长。
首先,孩子会让父母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讲两个故事。
暑假里,我带着女儿去办公室。 当她观察我工作时,她会告诉我:妈妈,等我长大了,我也会和你做同样的工作,在电脑前打字。
还有我的表姐,她在北京当了经理,一个月才回国。 然后每次她回家,儿子都会对她说,妈妈,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飞到很远的地方去工作。
所以事实上,孩子们真的可以看到大人的样子,并且可以模仿他们。
如果你好,他就会模仿你的好,如果你不好,他就会模仿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您希望您的孩子未来成为谁?
所以,作为父母,请努力做你自己。
因此,当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时,实际上会向相反的方向鼓励父母:
那么如果我想让我的孩子变得优秀或者从事某个行业,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学习提升自己呢?
孩子们来到我们身边实际上是为了唤醒我们,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说什么、怎么想、对父母的一些行为的反馈,也会启发我们反思、学习、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地处理各种情况。 关系,以及更好地养育和陪伴孩子成长。
除了父母和公司员工的角色外,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
有了高质量的陪伴后,我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孩子身上。 我也很爱自己,很在乎自己。 我会抓住孩子作业较少的日子,比如周一,邀请同事、朋友一起吃饭交流,或者出去体验一下外面的美味。
例如,周末,没有疫情的时候,我会和朋友一起去爬山,上瑜伽课。
这就是我平衡自己并使自己快乐的方式。 因为快乐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我建议所有妈妈无论如何都要找到自己的热情。
我喜欢读书(读书是我推荐大家做的事情),所以我定期在抖音上制作视频来分享我读过的好书和我的想法。
(小霞女士抖音账号)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说的话,我都会有一种成就感。
这也是我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 当我的孩子看到我做我喜欢的事情时,他们也会看到。 她会更加认真、积极地对待爱情和学习。
我是因为看到沉怡老师“惩罚孩子乘坐电梯”的视频而认识她的。
记得当时看到的时候,心里就想,有这么聪明的老师,连一个惩罚都是那么的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瞬间刷新了我的认识。
按照老师的常规思维方式,孩子犯错就应该批评、责骂或抱怨。 这始终是教育中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 但沉老师确实很有条理,这一点我很佩服。 我觉得她很有条理。 这位老师确实值得我们去追随和学习。
于是我果断添加了沉老师的视频号和助教的微信职场妈妈优秀,购买了沉毅老师的课程,加入了“读书大使”的行列。
我还把沉毅老师的视频内容拿回来分享给女儿,她也很感兴趣。
通过认识沉毅老师,我觉得有方法的老师真是不一样。 沉老师对我们传统的、骨感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也很想跟随沉毅老师学习更好的知识和教育方法,学习做父母,学习让自己和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 也欢迎您在阅读本文后分享更多内容。 我也想看看你养育孩子的经历,一定很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