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
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指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队长。 1999年、2009年担任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庆典千人联合军乐团首席指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担任解放军军乐团首席指挥。 2015年担任2015年全国阅兵千人合唱团领队兼总指挥。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连续十年提出国歌立法,被誉为“推动国歌立法的音乐家”。
▌白星爵
国旗飘扬,国歌震耳欲聋,军队威严,举国欢庆——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天安门事件再次成为亿万人民的关注焦点。 电视机前,指挥于海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思绪不由飞回到二十年前的天安门广场——
那是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典礼,国旗护卫队已经就位,全场肃立默哀。 天安门城楼对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主席台上,身穿军装、戴着白手套的总司令于海高举双臂。 短暂的停顿后,十点零四分,于海用力挥动手臂,白手套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 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立即响彻云霄,数十万人齐声高唱。
“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我在国歌响起前那一刻的想法。那一刻我突然想到,这是多么巨大的信任和荣誉!这是党和国家对你们的信任,这个重任我就交给你了杭州民乐团指挥招聘,万一出事,我们肯定承担不起。”
当“全体起立,奏唱国歌”的命令下达时,那短暂的默哀是于海最紧张的时刻。 等待他命令的不仅仅是乐团的数百人,还有现场的数十万人。 作为解放军军乐团的首席指挥,国歌早已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但那一刻,他的大脑还在飞速运转——“音乐的速度能做到每分钟96拍吗?我的手势难道表演者和升旗者就看不清楚吗?” 然而,这一切的考虑在他坚定的挥手后都转化为坚定的信心和激昂的热情:“当国歌响起时,我完全沉浸在表演中。” 一系列流畅的指挥动作将庆典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作为国家一级指挥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队长,于海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项重大活动,包括1970年新中国成立21周年庆典、建国35周年庆典等。 1984年新中国成立周年阅兵。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于海站在千人联合军乐团领奖台上,并担任2003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于海再次担负起担任千人联合军乐团首席指挥的重任。阅兵式。
2015年9月3日,为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次在非国庆日举行盛大阅兵。 在这场举世瞩目、规模空前的阅兵中,首次组成了千人合唱团。 “身经百战”的指挥于海再次出任合唱团首席指挥。 这份光辉履历,是一位军旅艺术家与祖国共同成长的证明。 此外,于海还曾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担任乐队指挥,为外国友人演奏雄伟的《义勇军进行曲》,并以高超的技巧演奏各国国歌。 他可以说是一位独一无二的国歌指挥专家。
自1969年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以来,于海拥有军人和艺术家两个身份。 他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也是一位光荣的老兵。 对于军人来说,舞台就是战场,既需要严密的纪律,又需要临危不惧的勇气。 1999年国庆阅兵时的紧张气氛,在于海的指挥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 “军事艺术家必须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 于海笑着说:“我指挥了那么多重大演出,一直处于平静的状态,很多时候,我可以说是化险为夷。” 于海回忆,早年有一次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即将结束时,观众们正在鼓掌,音乐厅突然停电。 “我当时就想,千万不能乱了,如果乱了,观众就乱了,可能会发生意外。” 一个念头闪过,于海大喝一声:“拉德斯基(三月)!” ——这是整个乐队最熟悉的音乐之一,所有成员闭着眼睛都能演奏。 表演者们很好地理解了这一点,并在黑暗中演奏了约翰·施特劳斯的这首名曲。 观众热烈鼓掌。 直到大厅再次亮起灯光,观众们还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 还有一次,于海正在进行重要的排练。 当他在讲台上就座,等待面前的幕布缓缓拉开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幕布落了下来。 紧接着,装饰性的泡沫大字“嗖”的一声掉了下来,挂着窗帘的铁棍“叮”的一声掉在了地上,重重地砸在了于海的脚上。 这一刻,全场都惊慌失措,但于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别慌!” 他依然以最标准的姿势站在讲台上,没有受到丝毫的干扰。 “如果这些事情真的要袭击我,我可以及时做出反应,不必惊慌。” 随后,在场众人都被于海临危不惧的气势所折服:“你看,我们军艺不一样啊!”
除了军人、艺术家的身份之外,于海还有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特殊身份,那就是“国歌守护者”。 这位曾无数次指挥乐队奏国歌的军人,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促成了《国歌法》的诞生。
“很多人都知道,我从2008年担任政协委员以来,为国歌立法努力了十年。其实,我早在20多年前就呼吁大家正确奏奏国歌。” ” 意志坚定的士兵说道。 早在1997年,于海就在《人民音乐》、《瞭望》等知名报纸上发声,提出“迫切需要使用正确版本的国歌”。 他写道:“这首歌就像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象征着……国歌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性和至高无上的尊严。” (《人民音乐》,1997年6月12日)然而,他悲哀地发现,在很多重要场合,一些国内外乐队都无法准确地演奏国歌。 原因是许多乐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错误版本的乐谱。 更令人气愤的是,有些人随意改变国歌的旋律、歌词、节奏,甚至在奏国歌时表现出不严肃、不尊重的态度。 这一切都让于海无法忍受:“我必须站出来捍卫国歌的尊严,因为国歌是神圣的,是我们国家的象征。”
说的一定要做,做的事一定有结果。 响亮的宣言,用实际行动彰显力量。 1997年以来,于海在承担指挥解放军军乐团的重要任务的同时,自觉成为国歌的守护者,致力于提高人们对国歌的正确认识。 2008年杭州民乐团指挥招聘,于海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他想到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将国歌立法。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立法律有那么容易吗?” 于海说:“我说为什么不呢?国旗、国徽有法律,国歌也应该有法律。” 经过深思熟虑,于海最终形成了《国歌法提案》。
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实施。 “我收到提案通过通知的那天,正好是我62岁生日。” 于海感慨万千。 从2008年首次提出,到2017年国歌法正式实施,于海奋斗了十年。 “我一直相信我们可以有一部真正的国歌法。” 于海笑着说道。 保护国歌早已成为他一生的主旋律。
今天,国歌的守护者踏上新的征程:在全国各地开展“我们的国歌”主题演讲,向公众讲述国歌的故事。 无论是在上千人的礼堂,还是在普通的教室,于海充满激情的演讲总能抓住听众的心。 “我们的国歌有84个字,37个段落,标准时长是46秒,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 站在讲台上,六十多岁的于海,依然高大挺拔,一如既往。 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心。
“我们的国歌是最好的国歌。” 当于海在讲台上说这句话时,他仿佛站在十年前的天安门广场上,在国歌奏响前的那一刻用力挥手。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