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正在拥抱数字化转型并释放能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思维高级:站在BU头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能是一个比较低层次的事情。
以我带领的产研团队为例,我会非常注重培养产品学生的商业思维,要求所有的产品经理能够销售自己设计的产品。
使用这种非常规手段有三个目的:
01、确保做产品时始终站在商业角度思考问题;
02、杜绝自我放纵,确保产品与市场需求同步;
03、积累行业知识,赋能销售。
回到HR本身,价值评估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进行。 比如HR和业务可以共同承担业务指标吗?
@安娜
我认为价值是可以量化的。 例如,如前所述,HR 和业务应该共享指标。 反过来,业务也应该与HR共享数据,比如核心人才保留率、内部晋升率、员工福利满意度,以及BP的服务业务和福利项目是否满足员工的多样化需求,是否是与其他公司相比的基准。行业内最佳雇主等。
量化有压力,但价值的维度值得思考。
第三,什么——从产品角度来看,哪些管理工具可以帮助HR推动业务落地?
@安娜
刚才我们讨论了很多HOW视角,以及如何体现HR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HR可以做什么来帮助业务实现战略推进,真正看到HR的价值。
@张皓祥
如果你在五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滔滔不绝地说OKR和KPI哪个更好,薪资总额如何与利润挂钩,组织库存和人才库存有什么区别。 但现在我觉得工具固然重要,但HR的定位更重要。
我特别同意产品思维,因为从产品角度来说,HR需要思考业务部门的需求。 我觉得HR最重要的是变被动为主动,为业务部门解决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用人部门缺人,需要HR招人来填补这个职位,那么HR就会很被动,价值就只有执行力,应该完成。 但如果HR定期进行人才盘点,主动发现人才缺口,并提供解决方案,体现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比如,HR根据年初拆解了公司的经营目标。 一旦公司的经营目标发生变化,公司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也应该适应。 激励是一个具有一定敏感性和操作难度的问题职场心理学进阶版,因为激励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激励是广义激励。 除了现金和物质激励外,还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和员工的落实来实现。 护理提供非现金激励。 不妨听听专业第三方平台的员工福利解决方案。
@梁启良
1、关于企业文化
HR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企业落实企业文化。
当公司面临变革或组织迅速扩张时,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我们一直说,落实企业文化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物化于环境、固化于制度。 但理想往往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真正能做好这十六个字的企业少之又少。 大多数企业可能还停留在环境物化的层面,企业文化只是一堵文化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认为是因为公司缺乏管理工具。 因此,关爱同提出“员工活力平台”,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二因素理论、正强化理论,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员工。 加强员工的积极动机和行为。
我们认为员工激励有三个核心点:
积极性:激励员工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当员工做对了事情时,增加物质和精神激励可以起到表率作用;
及时性:正确行为发生时必须给予积极反馈;
多维性:
公司对员工自上而下的激励,即“公司认可”
上级对员工的激励,即“即时认可”,为正确的行为提供即时的正向反馈
员工对员工的激励,即“喜欢你”,更好地促进跨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通过以上三点,“员工活力平台”可以帮助HR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
2、关于员工健康
员工健康意味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BANI时代的到来,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面临着强烈的焦虑,每个人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数据显示职场心理学进阶版,企业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上升至64.6%,且趋势明显上升,这意味着企业已经意识到健康是身心的问题。
虽然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关注EAP并提供心理咨询,但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危机干预,都是偶然事件,而且是边际成本较高的问题,只惠及少数人。 于是,关爱通开始思考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心理咨询方法。 为此,推出晶晶机器人,通过AI赋能心理咨询,让员工无负担地与机器人沟通,让心理健康咨询变得更加轻量化。
最后:给HR的一些建议
@安娜
业务在进步,福利在进步,HR也在进步。 请问两位老师有什么进步的建议吗?
@梁启良
01.培养成长心态并保持终生成长心态。 所谓成长心态,就是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开放、积极的态度。
02.培养系统思维,尽量避免点状思维,避免陷入模块化思维。 还需要提高多元化思维,构建网络化知识体系。
03、保持学习能力,不仅要保持专业方向的深入学习,还要关注形势和技术发展的前沿。
@张皓祥
01、建立信任:HR除了研究自身专业能力外,还需要与业务部门建立信任;
02、建立专业性:HR需要整合人力资源各个模块,为业务部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03、不断学习:企业面临的挑战日新月异,HR也必须与企业一起成长,远走高飞。
@安娜
01.要有归零心态。
02、关注经济走势和行业动态,向前看、向外看。 只有向前看、向外看,你才能获得很多好的商业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