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旭 简历 卫毅讲述南方人物周刊10 年,众嘉宾齐聚分享桃花源故事

类别:简历技巧 时间:2024-07-26 浏览:
曾繁旭 简历曹林华,前《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现为网易真话频道主编。吴琦,前《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现为《单读》主编。2006年,《南方周末》上刊登了《南方人物周刊》的招聘启事,需要两名记者和一个编辑。或者,说得更简单,你喜欢你所从事的行业,我的同事刘珏

活动简介:

从2007年到2017年,魏一在《南方人物周刊》工作了十年。这本杂志是媒体人的“乌托邦”。很多人来到这里,也有很多人离开这里,都是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这次我们聚集了在北京工作的“南方人”(曾经在《南方人物周刊》工作过的人),讲述他们关于“桃花源”的故事。

现场嘉宾:

万静波,原《南方人物周刊》副总编辑,现任移动医疗公司春雨医生首席营销官。

曾繁旭,原《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编辑,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石昱华,原《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编辑,现为陌陌影业编剧。

林珊珊,原《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曾任《Esquire》专题总监、《the one》非虚构栏目总监、《the one》实验室负责人。

曹林华,原《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现任网易真相频道主编。

主讲人:

魏毅:南方人物周刊访谈主管,《寻找桃花源》作者,网易非虚构文学奖年度最佳作品奖、最佳作者奖得主。

主持人:

吴奇,原《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现任《丹读》主编。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5日(周日)14:30-17:3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爱琴海购物中心3层单向街书店(近地铁13号线光熙门站)

曾繁旭哪里人_曾繁旭本科_曾繁旭 简历

(以下内容摘自《寻找桃花源记》,作者魏毅,鹭江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看不见的北京

魏毅

当飞机即将抵达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时,我看到大楼屋顶上布满了荆棘,犹如一头头巨大的怪兽。2008年5月10日,我从广州总部来到北京新闻局工作,将从此永久居住在北京。

我几乎已经放弃了去北京工作的想法,2003年到2007年一直住在南宁,每天骑自行车上班、面试,有时候还会和实习生一起骑自行车,几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有一天,妈妈突然对我说:“我觉得你每天在同一座城市奔波是不对的。”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掉在花岗岩地板上,发出“当”的响声。

2006年《南方周末》刊登《南方人物周刊》招聘2名记者、1名编辑,我就将自己的简历和作品寄到了上述地址。

当时我在南宁一家报社上班。一天早上,我无聊,在会议室看了一场欧冠联赛的直播,在沙发上睡了两个小时。早上八点左右,我正准备下班,遇到了来上班的老板,她对我这么早来报社表示很满意。然后,她让我去报社二楼听一场新的岗位竞聘:“去看看吧,对以后的你有帮助的。”

我强行坐到会议室,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一张表格,上面有五个名字,中间那个名字很耳熟,这个名字的学长原来在南宁这栋楼上班,我去了广州大道289号,又去了北京的一个门户网站,我有些疑惑,抬头看台上,果然是他。

学长从北京回到南宁,竞争本大厦最赚钱的报纸副总编辑兼网站主编的职位。学长以浪漫怀旧的文风闻名。我感觉懒洋洋的。广州城沉浸在夜雨之中,一阵冷风吹过,陌生的故乡就这样侵入坚硬冰冷的梦境:落叶纷飞,霜草枯萎,一只瘦狗在巷口沉思。这段话我几乎能背诵下来。但愿有一天,临近年底,我能从广州向西望到故乡,梦里会出现霜草和老狗。学长,我有些不舍。因为我已经决定去北上广,已经向《南方人物周刊》投了求职信,但结果未知。而你要结束“流浪狗”的生活,回到南宁。

学长如愿以偿,几乎与此同时,我也得到了在广州大道289号工作的机会。我向老板递交了辞职信,老板说“不着急”,她安排学长跟进。于是,我来到报社四楼,找到了刚回来的学长。学长本人与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大不相同,他看起来像一个温和的中学教师,没有任何“流氓”的气息,为人很坦诚。他一开始说,老板请他帮忙留住我,希望我继续在报社工作。但后来他告诉我,他并不打算这么做,只是希望我继续走出去,不回头。他向我介绍了广州大道中289号的情况,并给了我一些如何适应那里工作的建议。他还告诉我,可以在报社旁边的杨集村租一套房子,他以前住在那里。 文章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描写了杨集村,他的写作甚至被戏称为“杨集式”。

天黑后,我登上了去广州的长途汽车。上大学之前,广州是我去过的最大的城市,但那是1991年之前。广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东方乐园的入口。一个巨大的水泥机器人。小时候我很羡慕广州的小朋友,经常能看到这个机器人。没想到2004年东方乐园倒闭了,机器人也不见了。

曾繁旭 简历_曾繁旭本科_曾繁旭哪里人

长途大巴早上六点左右抵达广州,车子停在郊区的一堆乱石旁,不少人下车在空地上小便,我也下车小便,天空一片橙色,我的……突然,久石让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在我脑海里响起,那一刻,我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我眼前升起。

在广州,我和同事喜欢去中大附近的一家旧书店买书,这也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之一。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同事买完书回住处,在公交车上聊天。车厢里昏暗,路灯的光一盏一盏地照进来,闪烁不定。那种感觉很美妙,至今记忆犹新,仿佛找到了失散已久的组织。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广西工作。第一次出差就是去北京。我在清华大学东门租了辆自行车,像个学生一样在海淀区的各个大学里转悠,寻找作家。有一天,我和一群北大、清华的学生吃完饭,推着车出去,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问题:你最想生活在哪个城市曾繁旭 简历,最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的职业是南方报业集团驻京记者。这就像一个永无止境的梦,悬在我的脑海里,甚至没想到它真的实现了。

就媒体工作而言,在北京比在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容易采访到你想采访的人。这也是从事媒体行业的人愿意留在北京的重要原因。或者说得更简单一点,你喜欢你做的事情。在这个行业,我的同事刘觉新说:“如果你喜欢,就要承担责任。”

在北京生活了几年,住房问题终于有一天找上我了,我不得不承担责任。2010年底,我在通州买了一套二手房,但房契没有出,过户也没有办好。2011年上半年,北京限购开始曾繁旭 简历,我要在北京交5年的税和社保,我的税和社保当时都是在广州交的,所以没法过户,只好卖掉。限购之后,通州的房价跌了一段时间,所以我没买到房,亏了不少钱。同事说:“如果我们要采访北京买房的倒霉案例,你很适合。”

我在这里不仅买不到房子,也买不到车,因为买车不仅要交税、交社保,还要像赌博一样中彩票,还有雾霾、粉尘、挤得像罐头沙丁鱼的地铁……

为什么要留在北京?我的另一位同事何三维先生写了一篇《北京,难离》的文章:“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青春的脚步,不是房价,不是雾霾,什么都不是。”

十七岁之前,我住在老家的县城,走路去幼儿园只要两分钟,走路去小学十分钟,骑自行车去中学十五分钟,一定会碰到熟人。现在,我喜欢那种淹没在大城市街头的感觉。在北京呆久了,每次回老家,在街上挖鼻屎都觉得很不自在,总觉得有熟人看着我。

但有时,我觉得我们过度解读了自己对大城市和小地方的认同或不认同。也许我们住在哪里并没有大或小的原因,只是我们碰巧住在哪里而已。

这位回到南宁的媒体老手,一年后因意外原因被迫离开广西,继续像“流浪狗”一样流浪的生活,现居长沙。一天,同事发微博:推荐我看这位前辈发表的新文章。结尾处,我读到了过去几年的往事:“他想跳槽到南方报业集团,领导让我这个经历过的人劝阻他,我跟他聊了聊,忘了自己说客的身份,告诉他如果不想活在这个世界,就必须离开广西,去广州大道289号。他立马走了,很快我也走了。青春终究会腐朽,世界终究会腐朽,而我们却竟然怒吼一声,徘徊在山脊上磷光的火光和永恒岁月的月光之间。这样的岁月,如此丰盈,如此璀璨,如此尘封,又如此沉寂。”

白居易写过一首诗送给一位朋友,其中一句是:“多年不见,我们来到这座城市又再次离开。”这世间,我们不也一样吗?大城市?小地方?命运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哪里?你我都不知道。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