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令人震惊,灾区在本州东北部,我特别震惊。五年前我到岩森、宫城旅游,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看到了竹林、野花、秀美溪流。尤其是极乐海滨,怪石浮于浪花之上,犹如海上桂林。当时感叹真是人间仙境,没想到老天爷捉弄了我,地壳翻转,海水汹涌,形成漩涡。五年前感叹为人间仙境的秀美山水,如今已难觅踪影。看来当年的经历只是一次时光旅行。
1600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如今已不见踪影,“自古以来,无人到过”。这是为什么?武陵渔翁只是个穿越者吗?世上真的有桃花源吗?
问:地势不险峻,为何桃花源这么难找?
桃花源并非险峻之地,路也并不遥远、封闭。“沿溪而行,忘路有多远,忽遇桃花林。”既然能忘路有多远,说明路也不远。否则,划水时手臂酸痛,就会提醒你路有多远。要找到这个地方并不难。”渔夫很是吃惊,又往前走,想探一探林子。他还有不少力气和勇气。显然,这里水流平稳,没有瀑布、漩涡、水怪等,且此地并不险峻。“起初很窄,才容得人通过。”唯一的难处就在这里。但这种难处只持续了几十步,便“豁然开朗”。
和英国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相比,武陵渔民的跋涉不算什么。在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中,一群英美难民首先要从印度坐飞机到青藏高原,然后在导游的带领下翻越重重险峻的高山和雪山,才能到达“蓝月谷”——香格里拉。武陵渔民的代价只是划船看桃花,甚至没有导游。和欧美人的艰辛相比,实在是不公平。
玩了几天,渔民们便出门了,到处做标记,但最终却“迷了路,再也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了。
没有高山、漩涡挡路,没有雪山、湖泊、深林阻路,有明显的地标:桃花林。但为何它就这么消失了呢?答案是:要么是武陵人穿越了,要么是陶渊明穿越了。
场景 1:
钻进时间虫洞
这里我要套用科学家史蒂芬·霍金的理论:虫洞理论。霍金认为,时间是一堵布满裂缝和小洞的粗糙墙壁,这些小洞就被称为虫洞。秦汉之间,有一面布满虫洞的墙壁,任何人只要恰好钻进这个虫洞,就能从汉朝回到秦朝,或者提前从秦朝回到汉朝。
按照这个理论,当初带着妻子和同乡逃走的那群秦人,就是闯进了时间墙上的一个虫洞,他们不知不觉就穿过了。这个地方不属于秦家,也不属于韩家,而是秦家和韩家两间屋子之间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的时空是独立的,进入这个虫洞的概率是500年一次,而武陵渔翁正好进入了这个时空独立的角落。渔翁出来的时候,已经用完了500年一次的概率,当然不可能再找到虫洞了,如果还能碰到,那就完全不合理,不科学了。
回答:

魏晋六朝人的时空观念先进
这个理论听起来很神秘,似乎可行,但在东晋时期有可能实现吗?答案是:不能。因为按照霍金的想法,要穿越虫洞,必须拥有巨大的能量。穿越一次所消耗的能量,可以把地球消耗成一个直径只有六米的小球。武陵渔舟不足以消耗这个量。
运用艺术想象力扩展和收缩时间和空间
不过,虽然虫洞的概念暂时还不现实,但是魏晋人的时空观念却非常先进,在他们的观念里,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压缩和拉伸的。
比陶渊明晚的,还有一本书叫《续齐谐记》,里面记载了东晋人许偃肩挑鹅笼出行,遇见一个书生请求搭车。这么大个子,钻进鹅笼里,也不觉得拥挤。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书生从嘴里吐出一筵席,接着又吐出一个女朋友。书生睡着了,女朋友又吐出她的奸夫。女人睡着了,奸夫又吐出他的情妇。最后,又一层层地咽了回去。
这游戏就像俄罗斯套娃,说明在东晋人眼里空间是可以拉伸的。文人给拾鹅人许偃留下的铜盆,是东汉初年留下的。东汉人与东晋人一起旅行,说明时间也是可以拉伸的。
东晋人是否也意识到宇宙中真的有虫洞?我们无从知晓,但至少说明东晋人的时空观念已经很灵活了。陶渊明想出一个桃花源,真是大不敬,小事一桩。
艺术能走多远,取决于你对时空的想象力有多大,陶渊明的艺术思维就是这样穿越时空的。
场景 2:
特意选择太原时期
物理上的穿越是不可能实现的,精神上的穿越是可以的。孔子就做到了,他常说自己穿越到了周初,和周公谈话。庄子说周穆王在打坐的时候,去西王母那里听了一场音乐会。所谓穿越,就是和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陶渊明穿越的具体时空是怎样的呢?我们不要忽略了文中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晋太原”。这里就是穿越的时空点。陶渊明为什么要把飞船降落在这里呢?太原是东晋孝武帝年间,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时代。这个时代,废除了按地收税的规定,规定王公贵族以下每人收米三斛,在军队中服役的可以不用交税。少交税的确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个时代,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这一年,陶渊明十九岁。
那么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年代呢?公元421年,他所效忠的东晋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刘宋建立。这其实是一个生产力很高的时代,但陶渊明却对此很失望。我们再看公元419年郑献之给将军刘裕的忠告:“各州水患,民无粮,三吴盗贼袭淹各郡,皆因劳役劳累所致。”南方水患,民无粮,盗贼袭扰各州郡,皆因不堪徭役所致。
当人们对现状感到失望时,就有可能产生穿越时空的愿望。陶渊明将自己熟悉的太原时期稍加修改,增加了一章《桃花源记》,于是就形成了穿越小说。
这是一个美好而朴素的理想。桃花源没有蓝月谷那样的雪山、湖泊、深林,只是“地势平整,房屋齐整,田地良田,池塘秀美,桑竹成林。道路相连,鸡犬声声声。”这样的风景在江南、岭南的丘陵地带很常见。丘陵中有一块平地,有田地,有交通,有灌溉水系,有房屋,有鸡犬声声声。当然,那里的人很幸福:“老幼皆安乐知足。”黄发老人百岁高龄,幸福长寿。他们为什么幸福呢?因为他们不交农业税。《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秋收无王税。”秋天,只要享受丰收的喜悦,不用担心农业税。这一幕,很可能是他年轻时看到的江南的改良版。
回答:
抛下职场,享受“旅行”的乐趣
陶渊明喜欢穿越时空,一点凉风就能成为他穿越时空的工具。“五六月间,卧在北窗下,微风徐徐,思吾是羲皇子孙。”只需一点微风,就能让陶先生穿越时空,来到羲皇的远古时代。所谓羲皇时代,就是大家可以与狮虎为友,饭后闲逛,与树上鸟儿私语的美好和谐时代。他不懂音乐,却准备了一把无弦琴,醉了就弹奏,以“抒发情怀”。什么意思呢?就是穿越时空。他醉了就叫别人走开:“我醉了欧美职场小说,想睡觉,你们走吧。”我要穿越时空,去一个理想的世界,请你们走开。
陶渊明有很多穿越的工具:书籍、琴、酒、幻想。他常常沉溺于这种穿越到桃花源的状态中。“采菊东篱下,闲看南山”,闲暇之余,他用穿越的虚拟场景美化眼前的现实场景,“深巷犬吠,桑树顶鸡鸣”,“方屋十余亩,茅草屋八九间”,“百鸟皆乐有栖处,吾亦爱吾家”,他一次次达到桃花源的境界。这阻碍了他做官。想想看欧美职场小说,像这种总是恍惚穿越到桃花源的上级,又怎么会有时间“穿越”呢?一个总是忙于一堆文件的公务员,又怎么会有时间“穿越”呢? 因此,陶渊明选择了隐居。
喜欢心灵时空旅行的,并非只有陶先生一人。与他几乎同时代的人,隐士宗炳,将自己去过的秀丽山川画在自家墙壁上,然后对着山水画弹奏钢琴,目的就是“躺着旅行……弹琴拨动音乐,想让山川回响”。看着画想象旅行,让音乐拨动山川,也是一种空间旅行。
比陶渊明早一百多年的著名文人刘伶,经常驾车出行喝酒,身后总有一个扛着锄头的人。刘伶会告诉他:“我死了,就把我埋了。”这是一场生死之间的穿越。魏晋时期的人喜欢穿越,所以总是有点走神。
结语:桃花盛开的地方,就是我美好的家园。我寻找时光墙上的虫洞,期盼一场奇妙的旅行。我怕那些太过世俗的影响,那些太过执着的功名恩怨的算计,让落花徒然绚烂,让芳草徒然清新,心中的桃花源已不复存在。王维诗云:“春来桃花满水,说不清何处寻仙境。”渔人丢的不是桃花,而是自己。(文/刘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