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艺术与设计》2010年2月号,发表时略有修改,感谢金虎的帮助,相关话题我们讨论过多次,可以参考方洪章最近发表的文章。
交通部发布了新的高速公路命名办法,全国的高速公路标识开始大规模更换,引发了关于费用的激烈争论,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标识的设计也进行了大幅修改,新的设计包括新的旧标准英文字体Helvetica,被FHWA(又称Highway Gothic)所取代。对于熟悉美国视觉文化的人来说,FHWA应该不陌生。作为美国高速公路的老标准,FHWA的设计充满了美国风味,它的名字来自于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的1940年代诞生的联邦公路管理局。这种字体的字体设计最初是基于民间手工制作的道路标志,设计粗糙,从未在道路上进行过测试。“它(FHWA)轻浮、粗糙,缺乏对细节的关注”,字体设计师Tobias Frere-Jones评论道。
这种设计虽然在文化上充满着早期美国的色彩,但作为重要的公共设计却存在着诸多缺陷,迫使公路局每二十年就必须对FHWA进行一次修订,Frere-Jones本人也参与了修订并发表了FHWA被采用后的几十年间,公路标志字体设计从诞生到成熟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设计准则与流程,虽然独特的FHWA辨识度极高,是众多平面设计师的最爱,但字体本身的种种缺陷还是让它作为路标字体被淘汰的必然结果。
欧洲探险
严谨的德国人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对交通用字进行标准化,普鲁士皇家铁路(Königliche Preußische Eisenbahn)首先为德国铁路设计了一套标准字体,这套字体后来被称为DIN 1451,一直沿用至今,是德国公共设计的标准用字。
DIN 1451 作为德国高速公路的字体
DIN 是德国标准化协会(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的缩写,该协会负责规范德国工业和生活各个方面的标准,此字体被推广为公共字体标准。DIN 1451 的设计追求简洁和标准化,基于非常基本的网格系统。基本字形可以使用尺子甚至手工绘制。字体提供 Mittelschrift 和 Engschrift 两种字体,后者为窄版。两者的辨别性和易读性都很高。从 1936 年开始,DIN 1451 成为德国道路标志和高速公路的标准字体。战后为了加快重建速度和节省成本,DIN 1451 在德国得到广泛使用,几乎所有的标志都采用了这种字体。虽然它的使用存在很多缺点,包括由于字符间距太近而导致的可读性降低,但它还是深深影响了其他国家早期公共字体标准的制定。
1950 年代,英国修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英国政府认识到旧有道路标志系统的不适应性,于 1957 年组织了一个咨询委员会,研究针对时速 70 英里(约 113 公里)的新高速公路重新设计道路标志系统。艺术学校的平面设计师 Chelsea Jock Kinneir 被指派负责设计字体。Kinneir 和他的学生 Margaret Calvert 研究了当时欧洲(包括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和美国的路标字体,但都没有令人满意。他们理想的字体是字符的字面量要大、字体要清晰,但市面上的字体都无法满足要求,于是两人决定自己设计字体。设计以 Aksidenz Grotesk 字体为基础,将人性化与功能性相结合,针对路标尽量减少“风格化”。 完成的字体简单朴素,但比工业 DIN 1451 更优雅,也不如流行的 Haas Grotesk(Helvetica 的前身)那么死板。是“运输”。
交通运输是英国高速公路的支柱

当时欧洲和美国已经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实验,分别在加州(1950年)和德国(1957年),证明混合使用大小写字母的路标比全大写路标更容易识别,这种混合排列建立了更清晰的字型模式,与驾驶员的直观印象相一致,增强了识别性,缩短了识别时间。因此,金尼尔和卡尔弗特的新设计就采用了这种大小写混合的设计。后来,使用Transport的新路标在英国东南部的城市斯劳开始使用,咨询委员会在1962年发表了报告,正式宣布在M1新高速公路上采用这种字体和新路标,并确定为国家标准。1963年,英国交通部决定将Transport从高速公路标准推广到普通路标标准,他们又增加了另一个笔画略细的版本,使其更适合在浅色背景上的普通路标上使用。 英国交通部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路标字体的设计要点:“(它)应该包含最必要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必须清晰易懂,驾驶员一眼就能看懂,避免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
后来,一位设计师对无衬线字体的可读性提出了质疑,并写信给《泰晤士报》批评现有的标准。然而,一系列使用衬线字体的官方测试随后被宣布失败,可读性和美观性均不合格。Transport 已成为英国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公共词汇。Transport 的成功扩展到其他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希腊和爱尔兰,这些国家都将其用作路标上的标准词汇。此外,意大利和丹麦也将其用作路标上的标准词汇。该词汇也是从 Transport 修改而来。
欧洲对于路标字体设计的探索此后就没有停止过,各国还在不断对可读性进行改进和实验。以瑞士为例,瑞士高速公路上使用的字体 SNV 与 Transport 一样,也是从 1960 年代开始使用的,但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可读性方面。于是 1993 年,交通部门开始寻求瑞士字体设计师 Adrian Frutiger 的帮助,尝试对 SNV 字体进行改进。Frutiger 尝试对字体进行改进,以纠正 SNV 存在的问题。但这个项目失败了,该工作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中止。
Frutiger Astra 成为瑞士高速公路的字体
数年后,Adrain Frutiger 的代表作之一 Frutiger 进入了瑞士相关部门的视线。Frutiger 是 Adrain Frutiger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为巴黎戴高乐机场的导航系统设计的,其最初的设计强调了可读性。与其他字体设计的考虑不同,Fruitger 的每种字体虽然相互关联,但都是独立设计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读性。设计特别强调了上升部和下降部部分。Frutiger 保留了 Univers(Adrain Frutiger 的另一款字体)的严谨和干净,同时又具有动感和有机的形态,使 Frutiger 成为一款具有极高辨识度和可读性的字体,并广受欢迎。
1999 年,瑞士公路专业协会 (VSS) 决定取代 SNV,设计一种直接基于 Frutiger 的新公路字体。新字体 Astra Frutiger 的粗细介于 Frutiger Condensed 57 和 67 Condensed 之间,因此可以在运动中使用。在高速公路 (Autobahn) 的版本中,间距与普通公路版本相比进一步增加。2003 年,瑞士公路专业协会宣布了一种使用 Astra Frutiger 的新道路标志系统。
美国的进步
回到美国,受到欧洲路标字体科学有效的启发,美国一个开发团队在 90 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替代 FHWA 的新方案。设计团队由商业公司、德克萨斯交通研究所(TTI)、宾夕法尼亚交通协会的代表组成,开发团队组织了大量比欧洲更为细致的实地测试,根据驾驶员的年龄、视力、反应、车速、路况、天气、光线等情况有条件地设计和改进了新字体“Clearview”。(详情可参考我们之前的文章)
在字体大小方面,Clearview的设计比FHWA的设计更加中性,也更加容易阅读。它的x-height(从基线到小写x顶部的高度)更高,而且较高的字母如b、d、f、h等大写字母的高度要高于大写字母的高度,这样就增强了字母之间的区分度。字母内部的空间被扩大,以考虑到高光泽材料和低视力驾驶员的识别(截至2005年,美国驾驶员的平均年龄为2.3岁)。65岁以上的驾驶员有3600万,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FHWA直到2004年才增加小写字母,而Clearview的设计则直接鼓励使用大小写混合字母。测试表明,Clearview增强了识别度。72公里/小时时速下的车辆识别度增加了24米,即增加了1.2秒的反应时间。 在老年驾驶员和夜间驾驶的研究中,混合案例 Clearview 将全首都 FHWA 的识别率提高了 16%。
Clearview 和 FHWA 字体之间的差异

同时,Clearview的六个字形配备两个版本:W(用于浅色背景)和B(用于深色背景)。B版本针对深色背景的识别进行了调整,笔划比W版本更短。设计团队在宾夕法尼亚州进行了实验,“参与者是年龄至少为65岁的司机,他们全都在白天和晚上开车。在第一次测试中,标志包括三组七个字母。司机被赋予一个地名。他们模拟寻找自己不熟悉的地方的过程,然后报告地名在标志上的位置。实验发现,Clearview在夜间比FHWA可读性高16%,在白天可读性高14%。2004年,联邦公路管理局批准了新字体Clearview,并准备在未来几十年由各州独立决定,逐步取代旧标准FHWA。
来自亚洲的启示
亚洲的道路字体来得晚,却有有趣的政治含义。台湾和韩国使用的是旧式的美国标准FHWA,香港则使用英国标准Transport。近年来,香港和韩国在新道路标识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标准字体。Helvetica的使用越多,似乎越能表达出一种对自我认同的文化取向。在汉字方面,香港和台湾似乎也和大陆一样选择了商业印刷字体。虽然欧美的实验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亚洲文字,但有字母间距、笔画粗细、内部空间和笔画设计等共同标准值得借鉴。在这方面,日本高速公路上使用的字体已经根据道路的功能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尤其值得借鉴。
“日本道路公路标准文本”与普通粗体字的区别
日本道路公社标准文字(日本路公団标准文字,或公団ゴshikku)是由前日本道路公社设计的,采用了创新的设计。 此款字体设计的初衷是“时速100公里,距离140米,判断所需时间在5-6秒内”,设计强调与驾驶员对字体印象的一致性,而不是追求笔画的细节,将文字“呈现”在驾驶员面前,驾驶员无需“阅读”,设计摒弃了繁体汉字,笔画的美感没有按照日文汉字标准进行设计英文简历标准字体,为了凸显辨识度,省略了很多细节,简化了笔画,尽量将笔画概括为粗横、竖、45度斜线,虽然近看不太符合常态,甚至让人感觉实用性让位于装饰,但此设计在高速运动中有着很大的实验效果,在日本高速公路上被广泛使用。可惜的是,高速公路公社标准字体并没有收录完整的字体库,缺失的字体需要时不时补充,而道路私有化公司在2005年也减少了这款字体的使用,但毫无疑问的是,它的实验方法和对文字的探索对亚洲地区具有启发意义。
日本高速公路使用的字体为“日本高速公路公路标准字符”
看过诸多道路字体的发展历程后,再回头看中国的新标准,不禁心生疑虑。放眼全国,经过精心设计、严格验证的道路字体不少,而FHWA早已因自身的不足而饱受诟病英文简历标准字体,在数十年的路标设计和实验发展中,屡屡被否决。除了美国,荷兰也将使用多年的FHWA字体,换成了本土字体设计师Gerard Unger设计的新字体。在这种情况下,FHWA成为中国的新标准,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考虑到新路标设计中美国标准的其他元素(如箭头设计),不难推测新标准是“不假思索”的。
一方面,路标设计是公共设计质量、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路标设计,尤其是高速公路路标设计的好坏,极大影响着交通效率,甚至交通安全。是的,从中性易读的Helvetica到美国化的FHWA,新的国标字体无论在风格还是功能上都是一种倒退。交通部门本可以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树立中国自己的公共设计形象,但这些重要的细节又一次被忽略,让一次昂贵的机会白白浪费。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