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回复“教程”即可获得100G数据


在互联网快速扩张的社会背景下,涌入互联网的各行各业的人群日益减少。
早在2016年,我公司就发布了Java和iOS工程师的紧急招聘信息。 就Java工程师来说,每天收到近200份简历,iOS每天收到近1000份简历。 没错,这就是培训机构针对iOS工程师职位发起的市场铲除。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简历包装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作为笔试考官,我们如何辨别考生简历的包装程度?

培训机构不仅提供技术培训,还经常提供简历写作指导和面试指导。 有很多微妙的东西我们很难辨别,但培训机构包装的简历却有相同的特点。

1.年龄较轻,但具有中级文凭。
这显然不能作为标准it管理 简历,大部分申请者都符合传统文凭的市场条件。 一些技术爱好者可能会通过本科升级获得文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提供独特的技术亮点。
2.年龄较大,技术经验较少。
与前一点相比,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大家都知道,一个正常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互联网技术也包括在内。
如果一个人年纪大了,没有技术经验,那么只有两种情况:
1、中途转行(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强行进入职业)。
2.能力问题,现有经验不敢写在简历中(能力与经验/薪资不符)。
3、项目经验大部分是CRM系统、商城、XX管理系统、问卷系统、课堂考试系统等。
项目经验,这个项目非常适合评价应聘者的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迭代,每年都会有很多创新的互联网企业和新兴产业落地。
在笔者近期发布的紧急招聘需求中,CRM系统、商城、XX管理系统、问卷系统、课堂系统占据了90%的份额。 请问已经9102年了,内部管理制度还这么流行吗?
言归正传,我们在评估简历时应该考虑更多“真实”的东西。 例如,该人当时就职于XX公司,该公司当时确实在后台开发过该项目(外包除外)。
4、项目背景不符合互联网发展背景。
每年的项目背景和市场趋势都不同。 从早年的电商、抽奖活动,到后来的O2O、寻宝、直播、新零售,每一个系列产品的出现都符合市场的定义。
如果简历中出现2018年或者2019年刚刚成立的体育彩票项目(2015年政府禁止互联网体育彩票)、O2O、商场、中奖宝(2017年初严禁中奖宝)、直播广电等产品实际上并不符合市场需求。 在这些情况下,需要考虑具体情况是否有理解的余地。
5、不同工作经验下的多个项目的技术框架或项目结构是一致的,缺乏新的想法。
一般来说,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技术栈,甚至产品趋势和模式也完全不同。 甚至,当申请人在多个公司的多个项目中谈论相同的技术时,业务流程是相同的。 看上去很整洁,但实际上说服力越来越差。
6.技术太新颖,但没有提及旧技术。
技术太新颖了。 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不断向新技术靠拢。 而任何一个企业,作为资历深厚的CTO和架构师,往往都会选择更稳定、更成熟、学习成本更低的现有技术,对新技术的追求也不会太明显。 培训机构是“哪个技术热门我们就教什么”。
或者,有很多刚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新人对老技术一无所知,甚至很多技术都没听说过。
7、工作经验丰富,但从事的工作层次较低。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要么原来的公司无法为这个人更好的发展提供合理的舞台,要么这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更多的中间工作。 其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人包装了太多的经验,导致简历不和谐。 在这些情况下,有必要评估公司的规模和背景。
8、公司背景跨省市。
也许很多雇主都像我弟弟一样。 他们最近收到的简历中,90%都是跨城跳槽的。 其中,北京占比超过60%,均为上海XX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规模50人以上,此外还有上海、宁波、南京等。 这个问题笔者就不提了,众所周知,跨地区跳槽并不容易核实。
9. 缺乏业余爱好者对技术热情的证据。
一些眼皮大眼短的技术人员搭建了好几个管理系统,使用的技术确实是各种分布式、集群、高并发、大数据、消息队列、搜索引擎、镜像容器、多数据库、数据中心等等。 预期工资也低于行业标准。
一个对技术非常热衷的人,在业余时间一定会花很多时间在技术上。 你可以从这个人的博客、git地址入手,甚至去搜索引擎通过手机号、邮箱地址、昵称、马甲等收集信息it管理 简历,检查这个人是否有峰会、贴吧、开放的技术背景。来源组织。

判断对手含水量没有明确的标准,笔者可以提几点,这也是笔者在实际笔试中的惯用做法。

1、根据公司规模、团队规模、人员配置是否合理、人员合作形式确定对方是否有工作经验。
急聘中初级IT人员时,可以问一些问题,比如公司有多少人,产品团队有多少人,产品、技术、后端、前端、客户端有多少人、UI 和测试。 工作如何配合,产品做了多长时间,什么时候上线,上线后需要多长时间迭代一个版本,迭代一个活动需要多长时间,目前已经发展了多少用户(前端),多少并发等等(前端)。
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职业周期,在面对这类问题时,答案或多或少是无关紧要的,或者给出的答案是很不合理的。
2、查看后台公司的进入时间、项目立项、完成时间、产品技术栈、迭代流程。
许多求职者过度包装简历只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工资。 当我们问:
您是在xx年xx年加入公司的吗?
您的项目是在xx年xx年启动的吗?
您的项目中使用了xx技术吗?
每次上线前您如何评价?
面对这类问题,候选人给出的答案往往与简历不符。 这就带来了问题。 关于项目所使用的技术,对于很多项目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搜索项目地址、APP、http合约、技术特征、抛出异常特征来大致判断对方所使用的技术。 如果申请人给出的答案明显不符的话,哎。
3、通过技术深度,识别对方的技术水平
很多笔试考生的简历上,各种技术层出不穷。 为了不跨越求职者的技术栈,笔者特意选取了应聘者简历中提到或使用过的技术进行询问。 作者举了几个反例。
1)某求职者的简历上写着自己熟练使用redis。
介绍一下你用过的redis是什么数据结构,并描述一下使用的业务场景;
介绍一下你使用哪些插件来操作redis;
介绍一下你使用的序列化方法;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你使用redis时遇到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