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郭宝昌 京剧
《沙家浜》经典场景《春春来茶馆》《智慧之战》 张亚欣 摄
“看前面那个黑洞,肯定是贼窝,等我追上来,一定把他杀干净。” 二十年前,当我跟着大人看电视剧《宅门》时,我还在读小学。 很多情节现在都已经被遗忘了,但是白景琪在剧中重复的这句台词永远不会被忘记。 长大后才知道,这句台词出自京剧《挑滑轮》的旁白。 用在白景琪身上,表现出爱恨情仇的性格,堪称神来之笔。
81岁的导演郭宝昌凭借热播的《大宅门》一举成名。 多年来,他的传奇人生经历也通过媒体报道而广为人知。
郭宝昌,本名李宝昌,出身于北京的一个贫困家庭。 他的父亲被冻死在大街上,他自己也被卖给了郭姓人家。 郭宝昌的养母郭蓉在同仁堂乐家老太太家当丫鬟。 后来她被同仁堂四爷乐靖宇(白景琪的原型)看中,娶为第二任妻子。 由于两人没有后代,为了防止财产留给别人,郭荣收养了郭宝昌作为自己的“侄子”,而郭宝昌则成为了府里乐家的“爷爷”。 时至今日,“包大师”仍然是业内人士给予郭宝昌的尊称。
有一次在表演《赵氏孤儿》时,马连良(右)向搭档邱胜荣打招呼。
●奇怪的人、奇怪的事
论颜值,郭宝昌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并不比影视剧逊色。 然而,这20年来,他只出版了一本具有回顾性质的书,《告诉我你不知道的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其余时间仍在忙着拍戏。 80岁时,郭宝昌终于再次打开记忆之门,将《全大人物》呈现给喜爱他多年的观众和读者,继续讲述他生命中发生的奇人奇事。 。
比如《女掌飞与根罗伯》一文,主要讲述了郭宝昌二姐、二姐夫的故事。 郭宝昌的二姐从小娇生惯养,霸气十足,甚至还得到了“女张飞”的绰号。 与这个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热爱京剧和古琴。 二姐夫毕业于黄埔军校,后在军校副校长、国民党高级将领李济深手下任职。 他与郭宝昌的二姐1948年在一次宴会上相识,两人一见钟情。
郭宝昌极其擅长描写人物,常常能只用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特征,比如“怪异”的二姐夫:“根罗波是二姐夫的小名——律,形容此人为干、根、顽、藏、幼。” 他们缺乏人情味、不讲道理、不尊重人、不肯谈判、不太有趣等等。这些人大多数不合群、不讲道理、在社交场合不受欢迎,并且与人保持距离,就像半衰期或过度成长的人一样。 表示已经变湿的萝卜的词是Gen! 他的脸棱角分明,颧骨、颧骨、下巴,肤色灰白,就像一个被切得不规则的青萝卜。 ”
“根罗波”在“文革”期间遭到打击,她不堪忍受跳楼自杀。 郭宝昌的二姐虽然救了她一命,但晚年因继承纠纷与郭宝昌告上法庭,与她形同陌路。 郭宝昌在书中描写的许多人物的命运都是那么坎坷,充满时代感和戏剧性。
全书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老园子与弹琴人》。 通过讲述家人与古琴的故事,郭宝昌复活了只属于旧时代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风格。 郭宝昌的养父乐先生酷爱古琴,在海淀旧园建有“十二琴阁”,存放其收藏的十二把国宝级古琴。 还聘请贾阔峰、关平湖等大师教授钢琴。 中学生中,郭宝昌的大姐钢琴弹得最出色。

“文化大革命”期间,古琴被列为“四旧”之一,成为整肃的对象。 古琴演奏者的困境可想而知。 然而,为了保存母亲弹古琴的录音,郭宝昌的女儿偷偷买了一把古琴,并请了一位录音师,半夜用被子堵住了她家的门窗,录下了母亲的四声。杰作。 郭宝昌把这个细节写得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郭宝昌还回忆起自己与古琴大师关平湖交往的两三件事,无一不体现出关先生高超的琴艺和踏实的性格。 我是从郭宝昌口中得知,关先生除了弹琴之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喝酒。 您对酒精上瘾到什么程度? 吃热面汤的时候,一定要倒酒! 郭宝昌也是第一次游览关平湖。 当他走进房间时,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花鸟虫鱼,或者墙上的书画。 他只能看到空酒瓶。 关先生笑着说,他身边有那么多空酒瓶。 瓶子让你睡得安心,所以郭宝昌感叹道:“我们喝的是酒,他不是,他喝的是意境!”
●样板戏美学
郭宝昌因热爱京剧而闻名。 他在电视剧《大宅门》中将京剧元素完美运用。 这种功力无疑需要长期沉浸在京剧艺术中。 此次,除了《都是大角色》之外,郭宝昌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庆梅合作京剧演员杨春霞简历,推出了《大游戏:京剧有什么好》一书。 ”,具体论述了他对京剧这一传统表演艺术的理解。 研究经验并提出许多独特的意见。
京剧自安徽剧团传入北京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与其他戏曲门类一样,京剧也面临着现代社会如何“现代化”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吸引大众的问题。 一段时间流行的样板戏,就是传统京剧“现代化”尝试的结果。
在郭宝昌看来,京剧发展史上有三个高峰。 一是1870年代至1890年代(清朝同治、光绪年间)。 代表人物有由唱徽调、昆曲演变而来的京剧十三祖; 如程长庚、卢胜奎等,被誉为“同光十三奇”; 二是1920年代至1930年代,以梅兰芳、马连良、侯细蕊、肖昌华、杨小楼等创办学校的民国大师为代表; 第三,20世纪60年代至1970年代是以钱浩良、杨春霞、袁世海、杜金芳等艺术家为代表的“现代革命样板戏”时期。
这三个高峰期中,前两个是普遍认可的,但只有样板戏是有争议的。 关于样板戏的评价,改革开放后,存在两种声音。 有人强调,样板戏纯粹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应该彻底摒弃。 另一种则认为,纯粹从美学角度来说,样板戏有其贡献。 ,应客观评价,不应因噎废食。
郭宝昌是听着传统京剧长大的。 大学时期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系统学习了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建的现代戏剧体系。 当他谈到样板戏的审美得失时,他确实能谈得来。 拿出一些专家信息。
《现代革命样板戏》对传统京剧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音乐、戏剧结构、舞台空间。
音乐上,样板戏采用了西方管弦乐结构,增加了复调与和声。 原来简单地以锣、鼓、钹代表的象征性声音被现实生活中的录音所取代; 其次,传统京剧有剧尾结构。 样板戏采用了借鉴西方戏剧的分幕结构; 在舞台空间上,传统京剧往往不设场景,布景完全由演员“凭空”表演。 最多摆“一桌两椅”,而样板戏则直接在舞台上搭建现实生活场景。
样板戏郭宝昌对传统京剧的这三个方面的改造持保留态度。 他认为,如果转型走得太远,京剧就会失去核心的审美特征,姓氏也不再是“京”。 比如,组建一支交响乐大乐队,在特殊时期只能由样板剧团来完成。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通剧团很难养得起大乐队; 传统的表演结构具有东方美学的“写意”功能,演员在舞台上转一圈,就意味着走过了万里路。 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相对自由,不需要受限于场景的时间和地点; 在传统京剧中,“一桌两椅”不仅具有舞台上的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象征性的指称,可以根据场景幻化为山、桥、楼、床、书桌等。剧情需要,但真实场景完全没有意义。
除了反思样板戏的局限性外,郭宝昌还认可了样板戏的创新贡献,比如剧本文学性的提升、适应政治宣传口号的新唱腔和形式的创造、叙事节奏的诗意等。

●京剧的“游戏感”
对于京剧的本质京剧演员杨春霞简历,郭宝昌认为,从根源上来说,它是一种高雅与雅致并存的艺术形式:“早年,唱野戏时,要让老百姓知道戏是关于戏的。”演出时,他们会敲锣打鼓,听到锣鼓声,观众就聚集在一起。 这至少说明了一件事。 京剧是草根戏曲。 它最早的起源是野太子戏……戏曲的生命力一直在民间。 京剧起源于花部戏,是清末最草根的戏曲。 形成了基层和宫廷共享的局面,但慈禧太后听的京剧和老百姓听的京剧是一样的。 ”
“京剧既通俗又高雅”的属性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中国京剧最独特的艺术精神。 “京剧不是进了宫廷就说明它是高雅艺术,也不是说它就是老百姓喜欢看的通俗艺术,它集高雅与粗俗于一身。” ”据此,郭宝昌提出了自己的京剧“博弈论”。
所谓“博弈论”并不是京剧的理论概念。 我更愿意将其视为郭宝昌在多年的观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审美心态。 在郭宝昌眼中,京剧的服装、场景、道具、时空,以及表演过程中的扰乱、检查、抓捕等,都是京剧趣味性的体现。
说白了,游戏就是一种“玩”的心态。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郭宝昌不惜大谈一些京剧大师的“黑历史”。 郭宝昌之所以喋喋不休地谈论大师如何“演”京剧,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那就是让京剧建立自己的表演体系。
郭宝昌是戏剧专业的学生,对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布莱希特倡导的戏剧理论非常熟悉。 过去,许多京剧理论研究者总是喜欢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的理论来解释京剧。 在郭宝昌看来,这是一个大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关键词分别是“经验”和“异化”。 前者强调演员要尽力融入所扮演的角色,而后者则相反,强调演员要尽力脱离角色。 抽离让观众意识到戏剧只是对现实生活的虚构幻象。
京剧不属于这些类别中的任何一个。 郭宝昌解释得很精彩:“斯坦尼和演员们一起设下一个骗局,迫使观众认为是真的;布莱希特和演员们一起设下一个骗局,迫使观众认为是假的。”只有京剧演员和观众的关系是最融洽的、最亲密的、最完美的、最自然的。与演员的戏感远胜于两方势力。”
接下来,郭宝昌还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比较了中外两种不同的戏剧表演训练方法。 国外的例子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剧院,而中国京剧的例子是创建于1904年的富连城剧团。
郭宝昌虽然非常欣赏京剧的戏性,但他并不排斥或贬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这是很难得的。 他明确表示,不反对任何导演、演员学习西方戏剧理论。 他反对的是简单地用西方理论来解释甚至改造京剧表演。
为了全面探讨京剧的“博弈论”,郭宝昌还分析了“掌声”这一京剧独特的观看现象,以及书中丑闻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身为京剧演员的“小白”来说,读这本书实在是意义非凡。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似乎一直在争论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粹”。 评价在高雅与粗俗之间来回波动。 对于这个问题,郭宝昌自然有自己的看法。 其实很多时候,无论是人还是剧作家,都没有必要拼个你死我活,非黑即白。 高雅与粗俗之间的从容调整,也许是最令人羡慕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