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武汉的张秀女士今年只有58岁,但她已经成名40多年了。 她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界最著名的女书法家”。 过去好人喜欢将她与孙小云、魏琴、方方相提并论,称赞她为“书法四美”之首。
作为硬笔书法界的“第一女”,张绣非常谦虚、内敛。 有人说她是“最低调的书法家”。 她在国内外都有知名度,她从来没有像很多同龄人一样,上课、上镜头、玩TikTok,为了博取名气和声誉而夸大自己的身价。 她在武汉隐居了半生,闭门造车,在东湖畔扫铁轨。 她把丈夫、干女、读书、写作当作自己最幸福的生活。 所谓书法,本来就是文人“饭后醒,挥两纸”的高雅之物。 不应该把它沦为争名的工具、争名的策略、赚外快的诱惑。
以前,我曾听一位熟悉她的老师说:“张绣从来没有卖过一幅画。” 40年来,她连听课都不愿意听,采访也很难找到。 在如此喧嚣、争名的地方,你我都很难见到她。 后来,她甚至根本不参加展览,成了“小职员”、“书坛边缘人”。 从职务上来说,他还只是一个“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 不过尽管她声音很大,但练过钢笔书法的中国人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她的名字。
是的,张绣的起点非常高,也是硬笔书法界的“老手”。 1985年,22岁的她参加“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与顾忠安、曹宝林、任萍萍一起荣获特等奖。 她是10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 她跳入龙门,身价百倍,一举成名(软硬兼施,后来在全国各种软笔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当年年底,庞中华正式辞去地质队官职,准备在郑州开办培训学校。
被后人称为“书法皇帝”的田英章、田云章昆仲此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个还是北曲派的讲师,一个还是“文士”。 据说,他们都提交了稿件,但都被“拒绝”了。
田英章,1950年出生于天津
事实上,张绣从小就在湖北小有名气。 她11岁时就在报纸上出版了书籍。 12岁入选湖北省少儿美展,16岁开始写优美的楷书。 1980年,秭归的“屈原纪念馆”落成,山门上的匾额是她亲笔题写的。 那时,她还只是一个18岁的“小女孩”。
“日月荣光”四字是张绣18岁时写下的。
严格来说,张绣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 据刘辅道早期的文章《青年书法家张绣》可知,其父亲张海发先生原籍河北保定。 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不擅长书法。 张绣接触书法纯属偶然:在那段文化被否定的时期,他的父亲不得不停课、上街写标语。 张绣从5岁起就开始帮父亲画画,用颜料把轮廓里的“字”填满。
这样过了两三年,刚上小学的她就可以直接帮忙“刷毛笔字”了,写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她的父亲见她聪明才智,有意培养她。 每次有会议,他都会把女儿锁在办公室里练书法。 从7岁开始,书法练习就成了张绣的“日常课”。 他每天6点前起床,进行早上的练习。 晚上做完作业后,他继续晚上练习。 即使停电,他也从未懈怠。
张岱《西湖半月》.33cm×99cm.2013
当他进入中学时,张的父亲知道他无法教书。 正在犹豫之际,张绣的班主任恰好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周华钦的好友。 在他的推荐下,他来到汉口民生路方正里37号周氏家拜祭。 当时,“汉西老人”周华钦担任湖北省书法协会副主席,已年近70岁。 周华钦的书法以“雍容洒脱、富丽清雅”为人所器重。 当我们看张绣的书法时,不难看出这种精神传承。 正是在周先生的推荐下,10岁左右的张绣加入了武汉书法协会,至今仍是“最年轻会员”的记录保持者。
从张绣对《学书法路上遇到的老师》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张绣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离不开湖北一批老书法家的关怀。 比如著名收藏家徐行科、徐晓琪、徐小米的后人(去年我亲自在旧书摊买了一批徐小米丢失的书),杨守经专家陈尚民,红安著名学者刘永瑞,以及黄良、五丈舒、陈方济等名人,都可以称为张绣的“导师”。
吴樟树,湖北老书法家,祖籍四川。

这些老先生们个个学识渊博、渊博、品行端正。 他们无疑给张绣的为人和性格注入了最坚强的精神基础。 比如我喜欢的已故书法家吴樟树,最讲究“书书合一、书人合一、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原则。 这正是张绣一直以来所践行的:有才但缺乏克制会导致愤怒,努力功力深而不显功力。 它既不做作,也不精致,也不迷人,也不讨人喜欢。 不愧是“品格高、情趣高、品格清”四个字。
当代湖北著名书法家,从徐本一、金伯行、屠廷铎,到黄德林、张天工,我不关心他们的书法好坏,但我认为张绣是最有“老人风”的。 ”——虽然她连大学都没上过,但她却“破格”进入了湖北博物馆。
说起“高质、有趣、清晰”,就不得不说说张绣书法的特点。 需要问的问题是,这位“硬笔书法界第一女书法家”,包括她的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有哪些优势?
张绣的过人之处,也是她超越同僚田英章、卢中南的地方,当然是她的书法充满了古典淑女风范,是明清时期流行的小楷书的遗风。 。 当时,吴丈舒在生病期间翻阅了她的《三字经》,连连称赞道:“太好了!张绣,张绣,不愧是小凯的表演。” 他的即兴演讲也暴露了她的本质:淑女风,小凯。 名人。 这是她最独特的特点。 说有人称她为“秀身材”也不为过。
张绣软笔书法
已故文坛巨匠张中行先生曾以《小规纹仕女之美》为题,写过张绣,认为“娟秀不亚于马香兰,容貌甚至更美”。更好的。” 他说,80年代的一天,他无意间捡到了一本书法集来解闷。 他百无聊赖地翻到了第76页,顿时被映入眼帘的小楷书震惊了! “第一眼你就会感到惊讶,除了美丽和柔和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力量和亮度,并且融入了一些官方含义,以及一些唐代经文的文字。总之,它非常漂亮。” 看到签名“张秀”后书法家张海简历,我四处打听,才知道是谁,后来得知是一位22岁的女孩。 我主动写信询问姓名。
张中兴。1909-2006,出生于河北香河
“当代第一笔墨大师”董桥对此印象深刻,前所未有地写下了多篇文章,称赞她“美如于平伯、张充和”。 我书桌前的《纯真家风》一书中有他的名文《张绣的本色》,文中说张绣的书法“每一笔都一丝不苟,散发着明清仕女小楷的遗风”。 ”。 求人问话,点灯壁。
我想起张先生和董先生,他们都是通晓世事的杰出男女。 他们的心思走遍了五大洲,他们的目光放遍了世界。 蓝眼睛的人哪有当代人? 愿意佩服的就是气功太金农夫妇,现在却对大陆二线城市的一线城市如此恭敬。 女子,“世安曾大礼,元礼许登门”,是当今书法界其他人所未曾享受过的。 他们不会像后来名气更大的庞中华和田英章那样,单独崇拜张绣。
东桥
张绣的字迹确实是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 东湖边的“烟浪亭”初建时,匾额上的题字刚刚被遮住,但一看就知道是张绣的手笔,回头一看原来是真的。 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有眼光吗? 绝对不是这样,只是“露身”的风格太明显了。 有抱负的书法家,在写书法的时候,不会愿意死在古人的裙下。 他们必须创造自己的风格。 “汲取过去的经验而不考虑创新,创新时不考虑规则。” 这就是这句 12 字座右铭发挥作用的地方。
当然,所谓“风格”并不是指将老师的心思运用到别人身上。 在当代硬笔书法界书法家张海简历,“田凯”和“修体”两位著名男女,其实风格各异。 田应章的字分明是田应章的,张绣的字迹分明是张绣的,但高低之分却是那么明显:一是俗,一是雅; 一是工艺,二是精神; 一种是“做”出来的,一种是“流”出来的,毫不拖延,自强不息。
而且,虽然号称“硬笔书法界第一女”,但张绣的书法道路其实非常广阔。 其特点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笔与毛笔并用,上下楷书左右皆宜。 可以说,楷书和草书可以同时使用。
张修:“艺术家更擅长做家务”
张绣的书法,从其渊源和脉络来看,应以欧式为基础,兼有颜体、苏体笔法。 同时,它是以魏晋时期为基础的。 点画结构还有一个官方意义,就是博采众家书法家的长处。 她的投资是足够的。 因此,欧氏的严谨、雄健的样子,有宋代的神韵,甚至魏晋时期的明丽、刚健之风,字里行间都可见一斑,仿若大家的风格。

看了张绣的一些匾额上的铭文,研究了北碑的意思,原来他不仅擅长楷书,而且书法也很出色,至少比孙晓云还要好。 现在的人们急功近利,普遍忽视了重要和琐碎。 但女性书法家由于性格原因,普遍不擅长写大字。 如今的人中,只有周惠君、齐古华、张改勤、郭亚军四五个人,只是差强人意而已。 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张绣也能在榜单上发力。 她的各种尝试,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女书法家周惠君:常被批评落后
从《本色》藏书可以看出,张绣最舒服的书体确实是小楷书。 所谓小楷,就是指楷书的小字,所以古人称它为“小头信书”,以强调它的小。 因为体积小,自然最适合用钢笔书写。 唯一改变的是书写工具。 张绣硬笔小楷的雍容韵味,通过她的双手真实地传达到了钢笔上。 因此,硬笔和软笔是她写作中固有的,避免了野性国风的弊端,从而形成了细腻、秀丽、秀丽、淡雅的风格。 书风飘逸、灵动、刚健,既有从容闲适的女性之美,又有端庄豪迈的气息。 它深刻而古老,但并不笨拙。 多么美丽的书法啊!
“硬笔书法大师”
在当代中国大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练习者所练习的所谓“硬笔书法”始终缺乏合法性。 努力是辛苦的,但能否称得上是“书法”,始终是朋友间、疑惑间、困难重重的问题。 只因为中国书法的核心在于“笔墨”二字。 “笔”既是规则,又是唯一不可替代的工具。 线条千变万化的“墨”法是通过“软笔”来实现的。 没有“笔”,书法怎能存在?
因此,在当今的硬笔书法界,很多人外表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却缺乏扎实的书法功底。 它们只有美丽的形式,甚至艺术书法。 如果硬笔书法真的能够自立,我希望张绣的书法能够更好地展示。 从硬笔改用软笔的人,一般都不会成功; 那些从软笔转向硬笔的人更有可能成功。
张绣的“仕女式”硬笔书法着实引人注目。 在一定程度上,她的书法也可以为日益庸俗的硬笔书法起到支撑作用,增添合法性,找回一些自尊。
当然,我从来没有想到张绣女士的书法如此完美。 最遗憾的是,她拥有一流的资质,但30岁之后,她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艺术突破。
2014年与女儿张百苗共同举办书法展
毕竟“当代大师”才是她的上限。 即便是处于桂茂一、张伦英这种“闺房式”的境地,她恐怕也是无药可救了。 我想的是,张绣女士的晚年生活太顺利、太顺利了。 她的生活、婚姻、孩子、事业都很完美。 她真正做到了“飘然自得,悠然自得”,最终限制了她的发展。 写文章是“体现人生沧桑”的事,书法也需要“有情有义,有风骚之意”。
右图为女儿张百苗,1989年出生,2008年第三届全国硬笔书法展特等奖获得者
她一生都在博物馆这样舒适、宁静的地方工作; 丈夫是名校德国文学教授,两人青梅竹马,关系密切。 她唯一的女儿张白苗可以继承“克绍季秋”的家风。 她也是书法界的后起之秀。 2014年5月在湖北举办的“妙笔墨——张绣、张白苗母女书法展”足以让人们见证家庭的温暖和家庭学习的魅力。 可以说,笔墨饱含情感,文笔耐人寻味。 当今书坛,人心浮躁,缺乏风雅,“聪明人”横行。 更多这样的优雅母女,也算是弱的解药吧!
张白庙的硬笔软笔书法。 2013年
不过,张绣依然低调。 近20年来,她似乎只出版了一本名副其实的书法集,名为《展现本来面目》。 这就是董桥所说的“极其美丽”的书。 我在网上看过这本书,想买,但到处都找不到。 还记得当年,董桥低着脸向她求书法,得到的答复是:“最近住房问题还没解决,心情不好,请耐心等一下。”
“君子有终身忧”,尤其是在性交方面。 转眼间十年、八年过去了。 武汉的房价像雪崩一样上涨。 可以说,它们日新月异。 不知道她终于买房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