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地址:
目录
顺序
前言
第二章 中国的独特性
第二章 磕头问题与鸦片战争
第三章:从盛到衰
第4章 革命
第五章三角外交与朝鲜战争
第六章 中国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第7章:十年危机
第8章走向和解
第9章 修复关系:结识周恩来的开始
第10章 准联盟:对话
第11章一个时代的终结
第十二章“不倒翁”邓小平
第十三章“摸虎屁股”:抗击越南
第14章里根和正常化的开始
第15章美国的困境
第十六章 什么样的改革?邓小平南巡
第17章 又一次和解:期间
第18章新千年
后记 乌鸦备忘录:历史会重演吗?
摘自书中
恐怕很少有外国人比基辛格先生更了解中国,尤其是过去40年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1971年7月16日,《人民日报》首页右下角一则标点符号加起来不足180字的新闻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亿万中国人民。 普通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 他得到了“基辛格博士”的名字和头衔。 此后,基辛格已先后50多次访华。 他经常出现在中国报纸的版面,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时不时可以看到他与中国领导人会面的画面。 然而,他却越来越胖了。 他年纪越来越大,走路也越来越慢,但他的言语和著作中所展现的智慧却始终如一。
基辛格先生的新书《论中国》充满政治外交智慧。 本书从鸦片战争开始,但主要讨论当代中国。 基辛格详细描述了40年前开启中美关系大门的令人回味的过去,其中包含许多个人细节。 他的写作重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一手资料
没有人比基辛格博士更有优势来写这样的题材——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人、与毛泽东的通宵谈话(只有周恩来和翻译在场)、一个——与邓小平以及里根总统的对话者进行了一次会面。 中国关系的中间人,代表江泽民向老布什传递信息……基辛格往返于美国和中国领导人之间。 他说:“无论是在政府任职期间,还是离开政府后,我一直保存着与《中国四代领导人谈话录》的关系。”
这些第一手资料包括:
——尼克松承认,出于自己的原则,他和许多同胞一样推行了与中国目标背道而驰的政策。 初到北京时,他对毛泽东说:“我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职时,我的观点与杜勒斯先生相似。但从那时起,世界发生了变化基辛格简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美国也变了,必须变。正如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基辛格时所说,舵手必须懂得驾驭风浪,否则就会被潮水吞没。 这是一种政治家的坦诚。
——《上海公报》中精彩的叙述让我们很多人都流利背诵,“美国声明:美国承认海峡两岸所有中国人都相信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此立场不提出反对,并重申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切。” 这是基辛格等人“几乎工作了两个通宵”才搞清楚的结果。 这是外交官的才能。
——1971年10月,毛泽东在谈到日本时对基辛格说:“翅膀硬了,就能自己飞翔。” 基辛格回答说,孤立的日本将比日本作为国际秩序的一员面临更大的问题。 两年后,当再次与毛泽东谈话时,毛泽东接受了这个观点。 这是基辛格的设想,也是毛泽东对好的战略的后续行动。
——谈及中苏之间可能发生的战争:“当毛泽东向我详细描述如何诱敌深入,使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时,我问道:‘如果他们只投炸弹而不出兵怎么办? 毛泽东回答道:“我们该怎么办?也许你可以召集一个委员会来研究这个问题……”基辛格显然比毛泽东更了解现代战争,毛泽东以大师般的幽默解决了这个问题。 。
这些段落引人入胜,为我们如何理解当今世界提供了灵感。
对中国不断更新的认识
基辛格博士撰写了大量著作。 很多年前,我读过内部发行的《选择的必要性》。 基辛格在50年前写的这本书中主张遏制中国,防止“领导六亿人口的狂热分子”获得核武器。 “允许中国发展不受控制的能力来毁灭人类。” 当时基辛格没有去过中国,也不了解领导中国的“狂热分子”。
十年后,他来到中国,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彼此十分钦佩。 随后的几年里,他结识了中国几代最高领导人,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后来的《白宫岁月》、《大外交》等作品,总是对中国有新的见解。 正如他所说:“美国外交官也看重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是,中国领导人在培养‘友谊’时不太关心个人本质,而是更注重长期的文化、民族或历史联系,而美国人则不同。”所提到的私人关系仅适用于谈判对手。” 没有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很难有这样的认识。
中美关系是基辛格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他在书中写的不仅仅是历史,而是汲取过去的教训是为了未来。 写《论中国》是为了研究中国,也是为了美中关系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 基辛格博士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我一生都在思考如何从美国的角度建设和平。” 42年前基辛格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基辛格简历,中国虽然拥有人口众多的大国,但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与世隔绝,还处于“文革”的混乱之中”; 但今天,中国已经富强起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发出了响亮的声音。 重要成员。 如何与中国相处,是当今美国政客的头等大事,也让医生们绞尽脑汁。
除了永恒和平的人类类别之外,别无选择
基辛格不同意中美必然发生冲突的观点:如果中美注定正面碰撞,那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条灾难之路。 他赞同太平洋共同体合作发展的理念:“当今世界形势,战略紧张的一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试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推动中国发展”。美国退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的理念可以缓解双方的担忧。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属于这个地区,都参与这个地区的和平发展,这将使得美国和中国是共同事业的组成部分。”
基辛格深知中国的国情:按照联合国人均每天一美元的生活标准,中国目前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因此,他认为:“中国的国内挑战远比‘中国崛起势不可挡’这句话复杂得多。”“一个面临如此巨大国内任务的国家不可能轻易(更不用说自动)致力于战略对抗或追求世界和平。” ”中国和美国是两个面临许多重大问题的大国。“达成共识可能非常困难,但在这些问题上挑起对抗就是自找失败。”基辛格博士强调:“中美关系不应该也不应该成为零和游戏。”
亚洲和世界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两国的远见。 “每一个伟大的成就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一个愿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源于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听天由命。” 这是基辛格向各国领导人提出的诚挚建议。 “除了人类的永久和平之外,别无选择。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时刻。” 这是他向全世界人民发出的大声呼喊。
还记得那天吗? 42年前的7月9日,基辛格会见了周恩来,历史的进程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