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对别人的求助视而不见?
为什么网络热点话题这么容易激化?
为什么路怒症如此普遍?
您想借一双慧眼,洞察这一复杂社会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吗?
《图解社会心理学概论》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双眼睛。 本书通过55项实验研究,带我们探索社会生活中人类心灵的本质。
作者龟田龙也是东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室教授。
这本书的布局非常独特。 左右页介绍了相同的心理学原理。 左侧以文字的形式分析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原理; 右侧以图片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相应的心理实验。
插图和文字清晰易懂。 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社会心理学的人也能轻易窥见一斑。
本书重点关注组织和群体心理学、职场心理学、个人和社会关系心理学以及与人打交道的心理学。 让我们看一下每个示例。
在组织心理学中,有一个实验颠覆了我们的常识。
我们经常假设群体做出的决策比个人做出的决策更好。 实验表明,即使有人知道正确答案,小组最终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过程损失”职场心理学的内在,即能力优秀的人在小组讨论中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
再比如职场心理学的内在,在职场中,为什么奖励有时会降低人的积极性?
这是因为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兴趣和内在动机而工作时,如果给予他外在的奖励,很容易使他失去工作的热情。 这称为“侵蚀效应”。
此外,我们通常认为追随时尚的人是激进的,而抵制时尚的人是保守的。 事实上,他们都是同一类型的人。 他们都追求个性,都希望与周围的人有所不同。
书中还谈到了一个实验,从熊猫、猴子和香蕉三个选项中选择两组,每组两人。 你知道欧洲人和亚洲人的选择有什么不同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如果你想知道,就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包括本文开头的三个问题,一个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一个涉及社会比较理论和群体极化的概念,一个叫敌对归因。
听起来很专业、很深奥,但实际上书上解释得很简单,一看就懂。
这本书并不厚,只有120页左右,11万多字。 周末的早晨,我躺在床上慢慢地看。
看着看着,我回想起刚才发生的事情,忍不住一拍大腿,原来是这样啊!
这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贴近现实的有趣的书。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社会和周围发生的事情,还可以提醒自己避免误解。 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