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电力大厦改造后
爱默生说,城市因记忆而存在。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构成了上海的城市形象——与第一座城墙同龄的古刹、古园林,记录着海纳百川、因香港而繁荣的“万国建筑群”,闪耀着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光芒的中国银行、青联大厦、具有文化气质的上海音乐厅,一座座摩天大楼巍然矗立在陆家嘴,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崛起的丰碑。
1991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成为中国第一个建立近代建筑保护机制的城市(1840-1949年)。 2002年,上海市人大通过《上海市历史文化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将历史建筑保护上升到地方立法层面的国家。 。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吴江表示:“《条例》将‘优秀现代建筑’延伸至建成时间超过1年的‘优秀历史建筑’。” 30年了,有的是建国后修建的。” 该建筑已被列入保护名录。 但总体来说,目前保护工作的重点仍然比较集中在1949年以前建造的现代建筑,而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建筑很少进入保护领域。”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近现代建筑(1949年至今)被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所破坏。 七年前,一场关于华东电力大楼改造的争论拉开了现当代建筑保护的序幕。
备受争议的上海名片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南京东路地铁站出来,前往外滩。 华东电力大厦是他们抬头看到的第一座高楼。
荣获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奖,并被评为1949年至1989年上海“十大建筑”之一。这是第一座高层建筑解放后南京路上的建筑。 城市的眼睛审视和讨论了很多——赞同的认为这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有效实验,是城市风格的创新; 批评者认为这是一座“奇怪的建筑”。
1989年,建筑设计师罗新阳在《时代建筑》上发表文章,一一解释其“怪异”设计:
由于建筑高度较小,与南京路呈45度角。 斜转,减轻南京路压力,为街道留出公共空间,同时为内部提供更好的采光和景观;
倾斜的屋顶和顶部的微波塔是对上海第一座十多层建筑以及远离建筑的和平饭店的致敬。 距离必须大于20米以提高信号质量)。 “钟楼”是参考海关大楼和Muentang制作的;
突出的三角形窗户与上海弄堂屋顶的老虎窗相呼应,而五边形的小窗户则与场地南侧圣三一教堂的哥特式尖窗相呼应;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建筑师张俊杰指出,从外观上看,华东电力大厦将现代建筑的核心精髓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有机结合,打造出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结合。魅力; 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座采用管中筒结构的高层建筑,也是我国第一个采用逆向施工法施工的工程项目。 体现了我国通信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

华东电力大厦改造前
上海建筑学会会长曹家明认为,作为当时外滩地区最高的建筑,该建筑充分尊重了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通过设计语言与周围环境进行对话。
“计划经济时代,材料匮乏,建筑通常都是规矩的样式。改革开放后,国家开放,中国建筑师渴求国外信息,表现出极大的创作热情。那段时期,在那个特殊的时间地理上,这是一次非常勇敢的尝试。”
著名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罗小伟曾评价该建筑的设计“不太‘熟悉’”。 曹家明对此评价的理解是,尽管它的技法没有那么高超,但它体现了一种探索的状态,是一个优秀的创作。
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师探索现代城市建设的萌芽之作。 在这张备受争议的“上海名片”之后,1995年的东方明珠塔和1999年的金茂大厦经过反复探索破土而出,形成了后来为人称道的城市景象。
抢救的上海名片
“十年、二十年后,当九江路、南京路沿线一批大型建筑竣工时,高大的电气大楼将变成小楼。 因此,我们在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过去和现在,更要考虑未来。 ,你不会觉得它现在的尺寸太大了。”
正如罗新阳在《时代建筑》中所写,20多年后,上海的天际线已攀升至632米,曾经金鸡般独立矗立在南京路与外滩交界处的建筑群被“淹没”在高楼之中。 - 高层建筑。 让罗新阳没想到的是,20多年后,一度引起“美”与“丑”争论的华东电力大厦,再次引发建筑界的大争论。 这一次,是建筑外观的“美”与“丑”。 “变化”与“存在”的争论。
2013年,华东电网管理局整体搬出,将华东电力大厦连同毗邻的南京东路181号(上海电力工业局)产权转让给鲁能集团进行功能更新。 2015年,华东电力大厦改造成精品酒店的计划“走漏风声”,其中涉及对建筑外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和重建。
时任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罗小伟的学生吴江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提出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的概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批重要建筑(建筑群)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确定的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建筑、历史古迹77处。
“不过,除了文物保护单位之外,我们对在用建筑的认识起点也比较晚。” 吴江指出,1991年颁布的《上海市优秀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使现代建筑的保护更加有效。 可以遵守规则。 2002年,《上海市历史文化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颁布。 第九条规定,建成30年以上,符合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体现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符合条件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视野扩展到现代和当代建筑。
1988年竣工,当时已有二十多岁的华东电力大厦,并不具备被“保护”的条件。 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根据相关政策批准了改造方案,同时积极协调、组织上海建设专家与业主鲁能集团、酒店业主万豪集团进行专业讨论。
曹家明、吴江作为这个顶级专家组的成员,反复研究、召开会议、与业主沟通。 作为业主,鲁能集团在了解了这座建筑背后的设计故事以及它在上海市民记忆中的份量后南京建筑效果图招聘,终于被感动了。 接受专家的建议,在不改变建筑形式和材料的情况下,对内部进行修复和更新。
“保护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城市更新的本质。” 鲁能泰山度假村俱乐部副总经理、华东地区酒店业主总代表孙洪超告诉记者,华东电力大厦的改造经过了政府、业主、万豪、建筑师的反复讨论。 经过沟通,最终改变方案,保持建筑“三角窗”、“斜屋顶”和“棕色墙砖”的外观,并继续在南京路上展示。
揭开现当代建筑保护序幕
《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将保护对象延伸至1949年以前的建筑; 《上海市历史文化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将保护对象延伸至建成30年以上的建筑; 基于华东电力大楼修缮争议期间,建筑界开始呼吁保护“1949年后”的建筑,包括改革开放后三十、四十年建造的建筑。

“这不仅仅是拆不拆的问题,基本上1949年后的建筑都在使用,一旦被列为保护对象,大家就会更加珍惜,保养得好可以延长建筑的寿命。” 吴江表示,要让保护成为共识,成为政府和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首先要让公众认识到保护对象的价值,因此价值挖掘是根本。
2017年,由上海市建筑学会发起,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发起“上海优秀现当代建筑(1949)”该项目的研究技术内容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同济大学等高校和主要设计单位参与。
张俊杰告诉记者,华东院研究组带领新组建的研究小组,致力于1949年后近现代建筑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规划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评估模型在高层建筑中的尝试。 -上海的高楼大厦。 内容,最终在600多座建筑中选出了100多座建筑。 通过专家研讨会、实地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目标是推出保护名录,也希望为上海第六批优秀历史建筑的启动提供支持。
“充分发挥社会专业组织的作用,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是全国唯一由专业组织发起保护近现代优秀建筑的案例。” 曹家明认为,华东电力大楼修缮之争意义重大,《上海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价值评估研究(1949至今)》启动。优秀现当代建筑的建设已成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重中之重。
有机更新,约束下舞蹈
保护是为了更科学的更新。
2015年,在华东电力大厦改造座谈会上,曹家明、吴江等专家引用许多国际案例证明,一座传奇建筑通过功能置换的文化价值远高于一座新建筑的文化价值。建筑。 许多。
作为“80后”,华东电力大厦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的象征、城市的记忆,是因为它在一个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时代,在各种条件下完成了自己的命题。 比如,从经济角度来说,2.2万平方米的建筑造价必须控制在2000万以内。 在建筑风格上,我们反对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崇尚乡村气息,要求打造本土建筑。
二十年后,在不改变建筑外观的情况下,从办公楼到高端酒店的转变,也是一场“约束下的舞蹈”。 经过5个设计单位、50多个方案,最终确定该建筑原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为设计单位。 该方案直到第11次征求意见才最终确定。 此次改造是政府、公众、专家、业主、酒店管理公司等各方协作实现的“双赢”,也必须受到各方诉求的限制,在各方诉求之间找到平衡点。他们。
在《“华电”改造》一文中,改造工程设计者之一范家山列出了规划、历史文脉、消防、节能、结构、机电等方面的限制。 最终,设计团队在保持独特的建筑轮廓、顶部造型、三角窗、色彩的同时,对内部空间进行了调整,打造出高端酒店应有的布局:保留21层以上的层高,并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结构。 ; 拆除21层夹层后,层高6.2m,设置为总统套房。 该楼层最初是为了满足控制室控制台和屏幕之间的观看距离半径而设计的,并创建了2.5m的悬臂体量,这也为总统套房保证了更大的空间。 建筑物的深度和延伸; 22层层高4.6m,设置为高端行政套房。 21层悬挑屋顶形成室外露台和休息区,可全方位欣赏浦江一线景观; 23层、24层(这两层正在装修中,后来开放了(酒店电梯显示27层)。餐厅层高度相对有限南京建筑效果图招聘,为3.6m。两层在坡屋顶区域开放,形成一个7.2m高的空间,通过雕塑般的螺旋楼梯与屋顶露台酒吧相连,形成完整且连通的用餐空间。
改造后的华东电力大厦利用顶层悬挑屋顶形成室外露台和休息区,可全方位观赏浦江一线景观。
翻修一新的华东电力大厦,HIYA(餐厅名)的斜屋顶形成的三角窗,如今已成为上海时尚达人的打卡点。
经过一系列巧妙的处理,该建筑摇身一变成为集真实性、现代性和个性于一体的新型酒店——上海艾迪逊酒店。 在酒店介绍栏目中,上海新晋网红打卡地自我介绍如下:它不同于过去和未来的任何艾迪逊酒店。 它是这座城市和时代的独特产物。
23、24层的斜屋顶形成的三角窗如今已成为潮流人士的高档餐厅。 两层楼的落地窗加上保留的三角窗和梯形窗,将外滩与陆家嘴的交织呈现出梦幻般的效果。 壮观的景象。 从窗户往下看,可以看到和平饭店的铜顶、圣三一教堂的哥特式尖窗、罗欣阳致敬的上海标志性元素,以及保留了“三角窗”的酒店“坡屋顶”的相互对话,让几代人来到上海,人们内心激动、兴奋的地方,交织在这座被几代人守护的建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