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0岁的陈景润在《科学中国》上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 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巨大轰动,被公认为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 贡献是筛子理论的辉煌顶峰。 为了表彰陈景润的特殊贡献,国际数学界将他的研究成果命名为“陈氏定理”,陈景润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时至今日陈景润妻子由昆简历,他的研究成果仍然无人能及。
陈景润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还得益于他的伯乐华罗庚。 陈景润,福建闽侯县人。 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好。 他的父母借了他的学费供他上学。 陈景润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16岁就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到北京四中任教,一年后又回到厦门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数据员。 在此期间,他凭着对数学理论的痴迷和热爱,发现了华罗庚先生的《堆积素数论》中一个不起眼的错误。
于是,不满23岁的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附上了他反复计算的数据。 那时,华罗庚已经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而陈景润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 这封信发出后,陈景润感到很担心:华罗庚先生这么忙,他有时间看他的信吗? 没想到华罗庚不仅给他回信,还亲自邀请他来北京参加全国数学研究会。 不久后,华罗庚向有关方面建议将陈景润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伯乐并不常有。 如果没有华罗庚先生的大力推荐,24岁的陈景润很可能仍然在大学教书,而不是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对于陈景润来说,华罗庚不仅是一位良师陈景润妻子由昆简历,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朋友。 由于长期痴迷数学理论的研究,陈景润直到47岁才结婚。 他的妻子叫尤坤,是一名军医,比陈景润小18岁。 两人在医院见面。 当时,陈景润因身体原因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尤坤是他的值班医生。

后来接触的机会多了,两人也逐渐产生了感情。 经过三年的爱情,陈景润和尤坤于1980年在北京结婚。一年多后,他们的儿子出生了。 陈景润建议给儿子取名“尤”,这样他就能永远记住母亲的牺牲。 尤坤不同意,陈景润建议儿子取名尤辰。 最终,夫妻俩决定给儿子取名“陈有为”。 “陈”、“尤”是夫妻俩的姓氏,“伟”则寓意着希望儿子为伟大的祖国做出贡献。
1996年3月,一代数学家陈景润因病去世,享年63岁。他的儿子陈有为当时只有15岁。 后来陈有为去加拿大留学。 他最初主修商科,一年后转学数学,成为数学硕士。 陈有为说,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你逃不掉。 他觉得通过学习数学,他可以和父亲进行远距离的对话。 陈有为回国后,没有从事教学工作。 相反,他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并开设了一家医疗公司。 生意做得很好。 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从事数学研究,但陈有为也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取得了成功,同样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