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县志》(1)千年古县的来历娓娓道来

类别:凤台资讯 时间:2023-05-17 浏览:
杜注(注::西晋杜预注《左传》):寿光东南有灌亭。牟子国在今福山牟城社,惟牟国原在今之莱芜县,何时东迁,诸书无考。《续山东考古录》:昌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寰宇记》:莱阳县,前昌阳县,理在文登县西南三十里,昌阳故城是也。宋《永初山川记》:昌阳

按:文登置县大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沧海桑田发展到今天,虽然近代变动较大,但一直是人杰地灵的热土。光绪版的《文登县志》虽然被很多行家视为不算完美的方志,但这份县志资料丰富,忠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作为爱好者来说足够了。

前些年文登史志部门出过点注版《文登县志》,可惜手头没有。目前网络上只有图片版的,看起来比较麻烦。现整理成纯文字版,难以理解的仅作适当解释,以方便爱好者阅读,好在因编纂时间不太久远,大部分内容理解起来不甚太难。由于水平有限,有些地方的断句肯定不准确,敬请行家指教。

文登县志卷一上

建置沿革

唐虞青州莱夷地禹贡莱夷作牧是也。

旧志引《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又以县西之旸里店,即古旸谷。尧命羲仲宾日处,殊属附会。孔安国书传:东表之地称嵎夷。《正义》曰:青州在东界外之畔为表,尧时青州越海而有辽东乐浪三韩之地。《后汉书》东夷传曰:宅是嵎夷,曰乃旸谷。指今朝鲜,言《禹贡》锥指(注:以锥指地。喻学识浅陋,所知有限)据后汉书,以嵎夷为朝鲜地,蓋朝鲜古属青州?与今登州之东境隔海相对,正合孔传东表之语,非文登地也。《齐乘》以宁海州为嵎夷,亦误。

夏商青州地。

旧志青州之域,后为斟灌斟鄩(注:xun)氏封国。考《左传》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鄩氏。杜注(注::西晋杜预注《左传》):寿光东南有灌亭。《续山东考古录》:斟灌国故城,在寿光东北四十里。今为斟灌店。斟鄩,杜注北海平寿县(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东南有斟亭,平寿即今潍县斟灌,斟鄩在今寿光潍县境内确有明证。旧志缘府志之误,率尔(注:轻率)采入殊为无稽。

注:《左传.襄公四年》中有“(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鄩氏。”的记载,据《世本》说,此斟灌氏及斟鄩氏皆为夏朝同姓宗族,斟灌氏作为夏禹后裔,被分封在今山东寿光一带建立斟灌国,故称斟灌氏。

周青州地莱国东境不夜城即此。

《齐地记》云: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名,曰不夜故城,在县东北八十里,今入荣成县。旧志云,周为牟子国地。据《山东考古录》:春秋以牟名国与地者有三,皆不在登州境内。《路史齐忌》:牟逼近临淄,乃迁牟于东海。牟子国在今福山牟城社,惟牟国原在今之莱芜县,何时东迁,诸书无考。春秋襄公六年,齐侯灭莱,莱共公奔棠。则迁牟当在灭莱后矣。自牟以东,别无国邑,文登或其属地也。

秦齐郡腄县地。

《史记》秦始皇使天下飞刍挽粟(注:指迅速运送粮草),起于黄腄。《元和志》:黄即黄县,腄即文登县。又《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行郡县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穿成山。《十道志》:文登,汉腄县,有之罘山。此据唐初言之福山,亦文登地,自福山以东皆腄矣。《方舆纪要》:腄城在文登西七十里,或曰秦所置。此沿《寰宇记》诸书传刻,脱去百字,遂误至今。考《寰宇记》,腄县在文登西七十里清洋水侧,近与海畔之罘山相对,是为今之福山县。而云县西七十里,其为脱去百字明矣。但秦之腄,东极于海,汉之腄则今福山县耳。

汉置昌阳、不夜二县,属东莱郡。

《续山东考古录》:昌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后汉书》:光武十王传章怀注:昌阳故城在今文登县西南。《寰宇记》:莱阳县,前昌阳县,理在文登县西南三十里,昌阳故城是也。又文登县昌山。宋《永初山川记》:昌阳县有昌山。又云,昌阳汤在县西南四十里。《九域志》:文登有昌阳水,是汉县,以文登之昌山、昌水得名凤台缪长七,故城在文登,明文如是。

按,县之昌阳,《山东通志》考之甚详,后惟《续山东考古录》力为证验,始知近志之误,惟其引《齐乘》:昌山为昌水所出,则仍混入莱阳、文登,昌水不出于昌山。又谓今县西南有古桥,河东南流入母猪河,即黑水。昌阳城当在古桥河昌山之东,今考县西南三十里,昌阳故城基址犹存,土人讹为康王城,即汉旧县。晋惠帝元康八年,始移于今莱阳县。又按《晋书》地理志无昌阳县,宋书《州郡志》:昌阳令元康八年分长广县立,则今之莱阳县也。新登州志,只知莱阳为昌阳,不知汉县所在,又不敢背《寰宇记》之文,而移文登治所以迁就之云。文登城当在今宁海西南,海阳西北,至唐麟德二年移而之东。考文登建县,自北齐至今未移治所,历代地志诸书俱在府志不察,而谬为臆说,武断极矣。

东汉昌阳县省不夜入之属东莱郡。

旧志:东汉省不夜入牟平县,考文登县之西,为东汉东牟县,即今宁海州;又西为牟平县,则今福山县。是越东牟而省不夜入牟平,断无此理。《寰宇记》:今县东北八十里有不夜故城,后汉省併昌阳是也。

晋省昌阳入长广,惠帝元康八年复置于长广地,在今莱阳县界,今县为昌阳县地牟平地。

昌阳县治在莱阳,牟平县治在福山,盖晋省东牟入牟平县,文登之南境属昌阳,北境属牟平也。

后魏观阳县地牟平县地。

观阳县治在今海阳县。《魏书地形志》:观阳有昌城,即汉之昌阳城,有马宾山,即今县西南之马鞍山。有牛耳山,即今县东南之牛仙山。盖后魏复析昌阳,置观阳县,东极于海,故今县之南境为观阳县地。牟平县治仍在福山。《魏志》:牟平有之罘、成山,之罘在西,成山在东,则县之北境属牟平明矣。

高齐天保七年,析牢平观阳地置文登县(即今县治),属光州长广郡,周因之。

《寰宇记》取县界文登山为名。文登山在县东一里(《元和志》谓在西北九十里,县所得名疑有误)。

按,文登置县,《元和志》以为高齐后帝分牟平县置。《寰宇记》《齐乘》《一统志》,俱谓天统四年置,惟《方舆纪要》谓为天保七年置。《北齐书》无地理志,考后帝纪天统四年无更置郡县之文,惟文宣帝纪天保七年诏曰,要荒之所,旧多浮伪(注:虚伪),百室之邑便立州名凤台缪长七,三户之民,空张郡目。于是併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三镇二十六戍,文登置县,当在是年蓋省併牟平、观阳而置文登,以《方舆纪要》为是。

隋文登县属东莱郡。

《隋书地理志》:文登县,后齐置,有石桥,有文登山、赤山、之罘山。

按,隋承齐周之旧,东尽成山,西有腄县,东牟,观阳之地,疆宇甚广,故唐初析廓定清阳、观阳诸县,皆故文登地也。

唐文登县属河南道,登州五代因之。

《新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于县置登州以东,莱郡之观阳隶之,六年析置清阳,廓定二县。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元年,登州及清阳廓定二县并废地入文登县。

按,唐初于县置登州,亦曰文登郡,见《十道志》,清阳即今福山县,廓定县地。志诸书不载,当为今之宁海州。麟德二年改置牟平县。如意元年,于牟平置登州。神龙三年,移登州治蓬莱县,文登属焉。

宋文登县属京东东路(登州东牟郡)。

金文登县属山东东路宁海州。

元文登县属直隶都省山东宁海州。

明文登县属山东布政司登州府宁海州。

洪武三十一年,于县北九十里置威海卫,东百二十里置成山卫,南百一十里置靖海卫。成化中置百尺崖所属威海卫,浔山所属成山卫,宁津所属靖海卫。

国朝因之。雍正十三年析成山卫,置荣成县。威、靖二卫并入县,属山东省登州府。按,《钦定皇舆表》:康熙间,宁海州犹领文登一县,县属登州,旧志不载,改于何时,疑在雍正十三年裁并卫所时也,俟考。河东总督王士俊疏称,文登幅员已极辽阔,今再加以威海、靖海、成山三卫,地粮军户其地周环至八百余里,殊难管辖,而成山卫又未便听,其孤悬海滨,且成山地方为海洋,东面险要之区,则成山卫自应改设一县,以资弹压。东以成山头海边为界,西以文登县桥头集为界,南自靖海卫之宁津所海边起,至西南文登县属之柳树村为界,西北以文登县之周家村为界,分拨文登县之朝阳都十一里温泉都之桥头等,七里云光都之柳树村等,二里地亩钱粮,并靖海卫之宁津所窑南泊、杂军、草埠、元正寨等屯,俱归改县,征收等因题请奉旨俞允(注:允许)。

今县境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里。东至荣成县界六十里。西至宁海州界六十里,南至海一百十里,北至海九十里,东南至荣成县界一百里,西南至宁海州界六十里,东北至荣成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宁海州界五十五里。至登州府三百二十里,至济南省会一千二百五十里,至顺天府二千二百里。县城在赤道北三十六度十三分,南界靖海在赤道北三十六度三十二分起,东北界威海,在赤道北三十七度三十六分止。东界东五度四分,西界东四度二十八分。

旧志星野云:县入危九度。考《晋书天文志》,东莱郡入危九度,东莱领县十七一邑而占一度,说本难通,况二十八宿割属九州,以天合地理涉元渺,前人已多异议,今测赤道度数,以邑境为准,不用前人分野之说,附天文于地舆,刘昭补注汉书例也。

附,雍正十三年以前,文登县旧界,西北接宁海州界,自本县旸里店起十里,至板桥村,又十里至三十里铺,又十五里至胡家庄,又十三里至柳林村,又二里至文登县,又十里至文登营,又二十里至五岔口,又二十里至报信店,又二十里至桥头集铺,又十五里至温泉寨,又五里至蒲柳村,又二十里至黄埠村,皆属文登管内。自黄埠村五里至成山卫,又三十五里至海为成山卫界。本县南至老军屯,接靖海卫界,自屯至卫五里,北接官亭接威海卫界,自亭至卫八里。

以上旧界见《钦定皇舆全览》,东西一百八十里,南北二百里。

形势

铁槎,积翠层霄,仰贯斗(注:谓上通于斗、牛星宿间,形容光芒强烈或正气浩然)之形。玉海环沧夹岸,控朝宗(注:古代诸侯春、夏朝见天子,后泛称臣下朝见帝王)之势。(《山东通志》)。

凭负山海东陲奥区(注:腹地、深处)(舆图摘要)。

自唐宋金元以来,县之旧境,西阻崑嵛,南北东三面距海,为山左(注:太行山左,指山东)边陲,古称天尽头。明时建立三卫(注: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备御海防。县城居中,三卫环列如星罗碁布,形势完固。自分设荣成县,东鄙单弱,如断左臂。

山川

《禹贡》:以山川定九州疆界。秦汉建置屡更,而不敢失山川之限。故州郡有,易置而山川则万古不变者也,善乎。于钦(注:于钦,元代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祖籍文登,后定居山东益都,即今青州郑母镇。著《齐乘》,为山东现存最早的方志)之言曰:自图经(注:是指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散佚,齐地山川例蒙(注:指钻成规的空子)俗恶(注:庸俗恶劣;庸俗拙劣)之称。况邑僻处东陲,古籍既失,流俗相沿。自明以来,修志者不能据地志诸书以正其讹,以致境内山川半多舛误,今本各史地志并《元和志》(注:元和郡县志)《寰宇记》《齐乘》诸书所载者,复其旧名,而海疆、岛屿、池沼、温泉以类附记焉。

泰山之脉东行者,荟于栖霞之艾山,由艾山东北之铎山折而北为鹊山,又折而东北至鹰嘴石,为宁海州,又折而东,峰峦矗矗,望之若斿(注:liú,古同“旒”,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旗,若棨乾(注:qǐ,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通行证即棨传,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仪仗即棨戟),若奔马游龙,青黛一色,南北绵亘二百里,外障东海,内蔽三齐(注:三齐,古地区名,泛指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是为崑嵛山。文登在山之东,万峰巑岏(注:cuán wán,高峻的山峰),皆以崑嵛为祖。由崑嵛而东北为旸里口,又东北为爱山,由爱山而东北为奈古山,旧威海卫在其下。自爱山而东南,为著棋山(注:今正棋山),自著棋西南行者,尽于丰山,文登县在其下。著棋山南出为驾山,驾山东北入荣成县,尽于成山头。驾山西南行,为万寿山,又南为鸺鹠山,又西为双顶山,又西为娘娘顶,折而南为岱山,为柘阳山,又西南为凤台顶,尽于五垒岛。自万寿山而西为架子山,为庙山,又西为万石山,又西尽于马山,古之马宾山也。由庙山西南为摩天顶,又西南为昌山,汉神龙祠在山上,山之阳为汉昌阳县,自昌山得名,故址犹存。又西为九顶埠,又西南尽于姚山头木渚河入海处也,由驾山而东南为李家山牛仙山、邹山,又南为石门山蓬莱山,又南为黄华山,又南为望港山,又南为黄山,又东南为斥山。折而西尽于铁槎山,奇峰九顶,黛色参天,南连大海,西有故靖海卫。由崑嵛而西南为紫金山,又南为岊(注:jie)山,折而西为虎窠山,在木渚河南岸,北与姚山头相对,束水东流,天然门户,此邑中诸山大势也,其分隶荣成者详荣成志。

旸谷小识曰:邑处万山中,而以崑嵛山为西北维(注:同隅,角落),著棋山为东北维,斥山为东南维,岊山为西南维。

王志有铁官山,在县西七十里。新登州志,在县西一百四十里。考一统志,铁官山在宁海州西南四十里。汉铁官铸冶处。旧志失考,今不载。又,旧志峩石山召石山今入荣成。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