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看过一个节目。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谈到自己的心路历程时提到:我原本以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非黑即白,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它非黑非白。 对还是错。
以我当时的心态,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自己的“是非观”有问题。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好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刘润老师写的《底层逻辑》一开始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工作场所是危险、复杂且不断变化的。 如果你能弄清楚是非的内在逻辑,你对事物的判断就会上一个台阶。
职场中经常遇到的情况
为了获得绩效,A引导B获取C的信息。 结果,C发现此事,对B给予严重警告并调离职务。 请告诉我这是谁的错? 以下三种“正确与错误的观点”或许能为你开启新的思路。
1.从法律学者的角度看问题
毫无疑问,这肯定是A的问题,因为A的目的是获取C的客户信息,但他只是诱导B这么做,而且为了获取利润不择手段,导致C失去了客户。
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这种事情能避免吗?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A的动机造成了C的损失,而B只是被诱导的一方。 因此,只要严惩A,这种事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不幸的是,工作场所是一个注重结果的地方。 如果A赢得的订单足够大,在相同利益的驱动下,领导者的考虑就会发生转变。 现实中,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批评教育A。但对于这种事情,只要利益足够,事情就无法阻止。
2.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问题
经济学家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那么就是C的问题了,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说职场经济学,他的信息被别人窃取了,都是C的错,他肯定是受委屈了。
那么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C能够很好的保存自己的信息,是不是可以减少或者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如果每个人都不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数据,无形中就会增加管理成本。

因此,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看,C的问题更大。
3、从商人的角度看问题
如果我们从商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显然是B的问题。 由于B没有做出任何判断,所以他在A的带领下获取了C的信息。 结果,B受到严重警告并调离职务,甚至丧失人格。
B在这个过程中损失最大。 问题不应该是他的吗? 为什么你会被引导? 是为了利益还是别的什么? 如果B没有获得C的信息,那么什么也不会发生。
就像我们经常遇到过马路不看车的人一样。 虽然说汽车让人生气是对的,但是突发事件还是难免的。 一辆汽车高速驶来,众人纷纷躲闪。 但有一个人站在那里说:“你躲什么?如果车撞到人了,他必须负责。” 结果车撞了他,司机有责任,但被撞的人损失最大。
4.“是非”的底层逻辑
从这三个角度看到的问题都可以不言自明,但真正的底层逻辑是,谁损失大,谁的问题主要。 这可能看起来不合理,但现实就是这样。
A取得了成绩,虽然失去了性格,但实际上,他不会因为A的成绩而重新开始。 当然,从长远来看,如果A失去了人品,别人在以后的合作中可能会对他有所警惕。
B被调离岗位,失去了人格,同时一无所获,遭受了最大的损失。 即使没有调离岗位,这样一个智商情商都不在线的人,长远来看也会吃更多的苦。
C 失去了客户并失去了绩效。 这也让他以后更加警惕,防止数据再次被窃取。 现在他失去的是客户,但长远来看,他获得的是自己数据的安全。 这也算是一个教训吧,正所谓“每一次经历都会吸取教训”。
简而言之,“是非观”的基本逻辑是:谁损失最大,谁就犯了错误。
说到这里职场经济学,很多人就会想,如果自己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那自己是不是找错了一方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还可以,但却忽略了人性的自私。
人性是自私的,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在成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看清了人性中自私的基因。 正因为如此,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人性是自私的。 一般来说,生存和繁衍是密不可分的。 贪财是人的本性,因为我们需要生存; 母亲牺牲自己来保护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因为她们想要繁衍后代。
感恩是人类的天性吗? 答案是否定的,感恩是道德的。 感恩的本质是“预付交换”,意思是:“你先帮了忙,我一定会报答你的。”
人为什么要受道德约束?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之所以愿意接受道德约束,是因为群体的繁荣最终将使个体受益。
其实,最简单的生存之道就是“不劳而获”,从同类中抢夺,甚至不惜伤害同类。 这个时候,法律就发挥作用了。
在《烈日之心》中,段奕宏饰演的警察这样说道:“法律很可爱,它不关心你有多好,但它限制你不要变得极其邪恶。它知道每个人都有他们心里有些肮脏的东西。儿子,你可以想想,但你不能付诸实践。法律更像是人性的低保,一种强制性的修养。它平淡地告诉你——务实的方式,至少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人插队,我们会说他不道德,但我们不会说他不人道,因为道德就是“保护群体利益”。 但如果因为插队而发生争吵,造成一人重伤、死亡,那就违法了。
写在最后
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如果掌握了“是非”的底层逻辑,并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那么谁损失多,谁就有错。 用这样的底层逻辑去思考,你就能走出圈子,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得失,节省更多的“成本”,做更多正确的事,而不是让情绪影响你的行为。
刘润老师写的《底层逻辑》这本书不仅涉及的是非概念,还涉及思考问题、个体进化、理解他人、社会合作等。公式=底层逻辑+环境变量。 掌握底层逻辑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毕竟环境变量对于个人来说是很难改变的。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王牌【俞敏洪推荐】
34.5元
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