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一年。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选择了APP之路。 最终成功突围的APP在国外往往有先例。 然而,工作场所社交网络是一个例外。 尽管LinkedIn在国外市场极为成功,但国内市场的职场社交软件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人们期待的“职场版微信”尚未出现。 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往往不清晰,中国职场摆脱不了“人际关系”二字。 因此,在中国,人们的职场朋友往往都在自己的微信群里第一职场 微博,在职场社交范围内很难脱离自己固有的朋友圈。 于是,“最大的职场社交网络在微信群”的说法就诞生了。
然而,随着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工作发展有了更高的追求,渴望提升自我价值、拓宽职业人脉。 跳槽、转行已成为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 这也为中国职场社交软件提供了土壤。 但仔细思考后第一职场 微博,也不难得出结论,发展人脉、跳槽只是手段。 获得加薪晋升认可、提升职场价值,是人们职场社交最根本的需求。

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定义,以方便后续讨论:我们把现实中见过面、交往过的人与对方基本信息之间的关系称为强关系,而素未谋面的人与了解对方基本信息的人之间的关系为强关系。 在生活和工作中彼此不直接交叉的关系称为弱关系。 现有的职场社交软件中,人脉扩展功能的主要对象显然是弱关系——关系强的人已经在你的人际网络中了,不需要扩展。
关于连接有一个广泛认可的观点。 你自己的素质决定了你的圈子。 现有的应用往往会根据手机通讯录介绍初次好友,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第二次好友。 归根结底,这个圈子还是容易受到限制。 那么如何突破自身的质量限制,走出朋友圈,接触到更高质量的人脉呢? 我的观点是,微博式的好友模式比微信式的好友模式更适合实现人们提升职场价值的根本需求。
首先,微博的用户关系模型让用户之间的互动更加容易,更有可能突破朋友圈,获得更多的人脉。 弱联系在微信和微博中都有体现,但不同的是,微信最初定位为IM软件,允许导入通讯录和QQ好友。 好友大多都是强关系,所以微信必须是双方都加的。 成为好友后才能看到彼此的动态并进行互动。 而微博则不需要双方同意。 你只需要单向关注就可以看到对方在推送流中的动态,甚至无需关注就可以进行互动。 微博模式无疑更有利于弱联系人群之间的互动。 承认职场联系是弱联系这一事实,加强用户之间的互动,以及职场社交网络本身的真实性,使得发展联系成为可能。
同时,微博好友和关注者并存的用户关系模式可以促进用户活跃度和UGC内容的生产。 由于职场社交的本质较为严肃或功利,微博这种用户更容易关注和互动的模式,可以有效调动职场用户的主观能动性,让用户更主动地寻找展现自己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更新您的现状、持续产出优质的UGC内容等,从而吸引他人的关注,证明您的价值。 用户活跃度和优质UGC内容将大大提高产品活跃度和留存率,最终形成双赢。
此外,弱关系用户模式还可以阻止用户向微信转移,提高产品的固有壁垒,形成自身良好的生态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