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发表了一篇《职场性骚扰困扰年轻人》的报道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困惑。 与普通陌生场合的性骚扰不同,职场性骚扰主要来自雇主、老板、同事、客户等“熟人”。 如何区分和界定,以及遭遇职场性骚扰时如何取证维权,成为网友最关心的问题。
有人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提醒同事自己的行为不妥时,被问到:“这不是开玩笑吗?” 由于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侵害,一些受害者怀疑自己是否在工作场所遭遇过性骚扰。 对于领导或同事不敢曝光或维权。
难道只要动动手脚,甚至触摸敏感部位就构成性骚扰吗? 事实上,只要被骚扰者受到违背其意愿的侵犯,使他感到被冒犯、侮辱或恐吓,并且被骚扰者有合理理由相信,只要被骚扰者拒绝或抵抗,就可能导致对自己的利益不利。招聘或晋升过程。 其后果或造成敌对工作环境都可以被视为工作场所性骚扰。 而且,职场性骚扰不仅仅局限于工作场所。 同事在聚餐、年会、KTV等非工作场所的不当行为也被视为职场性骚扰。

与女性受害者相比,男性在工作场所面临的骚扰更容易被忽视。 从法律角度看,《民法典》突破了对性骚扰的性别限制:男女在受到性骚扰时均可平等适用该规定,“反对性骚扰的权利”不再被视为女性独有的权利。
面对突破“心理界限”的骚扰,受害者首先要勇敢说“不”。 “放了就算了”的态度就是对施暴者的纵容。 受害者的胆怯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只有主动发声、不妥协女人职场被骚扰,才能解决问题。 面对以升职加薪为筹码的威逼利诱,不要相信那些把职场搞得一团糟的轻浮之人。 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个人的奋斗。
其次,及时取证是维权的关键。 一些网友的评论反映了维权的难度。 从司法实践来看,很多情况下性骚扰受害者并不是不愿意走法律程序,而是因为性骚扰大多是偶然发生的,取证困难。 因此,当性骚扰发生时,应及时保留聊天记录、电子邮件、录音、视频、照片等,必要时向公证机构申请证据保全、公证。 即使随后被删除,也可以为争议诉讼提供证据。

雇主是防止性骚扰的第一道防线。 目前,不少单位缺乏明确的防范职场性骚扰和就业歧视的制度安排。 有的甚至长期默许、纵容,形成了一些工作交往中性骚扰的“潜规则”。 我们希望用人单位切实担负起责任,完善相关制度,保护员工,杜绝利用职务和优势实施性骚扰,营造风清气正的职场环境。 工会、纪检监察部门也应该站出来维护职工权益。 畅通举报渠道,强化维权措施。 同时,相关立法、司法和防范机制要与时俱进女人职场被骚扰,不断完善和完善,加大法律支持和执法力度。
随着受害者开始打破沉默,积极维权,指导性案例越来越多,反骚扰、反歧视、反滥用权力的统一性将越来越强,从而推动职场改善以及整个社会环境。 (张歌刘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