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每个人做菜都要放盐,盐加多了,就会感觉咸,盐加少了,就会感觉淡。其实就是化学浓度的问题。生活中也是如此,最好的状态是把握了‘度’。”这种对‘度’的把握也贯穿于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委员邓立新的整个教学生涯和日常生活。长沙市第一中学雨花新华都学校校长。
“最好的状态就是把‘度’控制得好。”
用化学原理解释生活和学习的本质,邓立新一打开聊天文件夹就开始滔滔不绝。 这和他平时给人的印象有些不同。 在外人眼中,邓立新是一个低调、内敛的人。 他话不多,衣服也很简单,但胖乎乎的娃娃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给人以随和、诚实的印象。
但只要他和孩子在一起,只要你跟他聊化学、教育邓立新简历长沙,邓立新的语言开关就会自动打开。 然后,正如一句流行的广告口号所描述的那样——根本没有停止。
当老师是“有品味的”
邓立新是一名中学校长和化学老师。 198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进入教育行业,在舞台上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年来,在教学、科研、教务等方面成绩斐然。 尽管角色有所重叠和变化,但教学仍然是他的最爱。
邓立新出身于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家庭。 受家庭环境影响,1982年他毅然报考湖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岳阳县教育局从事行政工作。 因为父亲有句话“耕种离不开锄头,教学离不开讲台”。 于是他辞去行政职务,正式开始教书育人。
1994年8月,邓立新调入长沙市第一中学,担任省理科实验班化学老师和化学奥林匹克教练,开始在化学教学和科研领域崭露头角。 。 邓立新主持学校学科奥赛以来,在他和教研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长沙一中共获得国际奥赛金牌18枚、银牌3枚,为长沙一中带来了良好的成绩。学校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牌总数达到34枚,位居全国前列。 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球许多顶尖研究机构,并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
在负责省理科实验班的十年间,邓立新先后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特殊中学教师。 谈起自己30多年的从教经历,他表示,当老师是“有品味的”。 “老师也是工匠,要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教育孩子要接受一切,真正欣赏,慢慢改变,不急于求人。” 邓立新说,教育是理解,而不是教导。必须给孩子时间慢慢理解,耐心等待他们的成长。
“大家做菜都要放盐,盐加多了,就会感觉咸,盐加少了,就会感觉淡。其实就是化学浓度的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既不专心玩,也不专心学习,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把握好‘度’,就是最好的状态。”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他经常用化学原理来教孩子们一些生活和学习中的道理。
这种对“度”的把握也贯穿于邓立新的整个教学生涯和日常生活。
科学校长的人文“情怀”
工作之余,邓立新不喜欢说话,但喜欢思考、写作。
作为一名科普老师,他于2012年出版了12万字的通俗读物《湖湘文化》,成为读者了解湖湘文化的入门读物。 邓立新喜欢阅读哲学和历史文本,这几乎是他唯一的爱好。
邓立新的教育成就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功于他对专业研究和教育研究的贡献,特别是他在基础教育研究方面的努力。 如今,邓立新已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书籍近千万字。 2015年,他被中国化学会授予“中国化学会基础教育奖”,以表彰他在我国基础化学教育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在教育教学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我一直想将这些理念付诸具体实践。” 2014年,邓立新得到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出任长沙市第一中学雨花新华都学校首任校长。 校长。
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不仅有新的教育设施、新的教师、新的学生,更引人瞩目的是新的教育理念,比如成长导师制度、学科主任教师制度、课程设置等。首次采用选拔制度。 老师不仅教书,更要教孩子成长。 学校里的每个人都是“成长导师”; 通过选拔“学科主任教师”,让教师竞聘上岗,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 选课系统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结交新朋友。
邓立新认为,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更是育人的场所。 但现在很多学校承担的教学职能较多,育人职能相对较弱。 鉴于此,新华一中实行“成长辅导制度”,旨在实施“全人教育”,提高学生个性发展。
和其他成长导师一样,邓立新也是近20名学生的成长导师。 他每周都会和孩子们聚一次,听听他们的想法。 “有些孩子不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会让他们写下来。 ”这样,他发现自己和孩子们的距离更近了,对引导孩子们的成长更有帮助。
邓立新表示,校长和老师都是“引导者”,“没有感情是很难教育的”。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要有创新意识,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带领学校前进。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责任精神和踏实勇气,不断引导孩子们”了解真相并充分发挥自主性。”

让贫困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除了校长和教师的职务外,邓立新还连续两届担任湖南省政协委员。 在履行政协职责时,邓立新建议的主题仍然离不开两个字:教育。
“大力推进高考报名社会化,坚决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实行两级分配,建设幼儿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小学体育锻炼” “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具市场建设”“规范管理”等都被邓立新写入提案。 这些建议中的很多想法都来自于他在贫困地区开展教学工作的感悟。 多次组织教师到平江三中、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民族中学、中方县一中开展助学活动。
如今,教育扶贫是湖南省政协的重点研究课题。 邓立新充分发挥工作优势,不遗余力地走访各个调研点。
“教育扶贫是‘斩草除根’的方法。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现阶段脱贫攻坚必须正视的问题,让这些孩子有一个‘先行’,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邓立新建议,在教育扶贫过程中,要少一些功利性,多考虑孩子的自尊问题,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既然清华、北大等名校都有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招生计划,我省一些重点中学是否也应该承担起名校的责任,设立这样一个类似的招生计划,为贫困的优秀学生提供一个享受?”背景?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邓立新说。
回顾30多年的教学经历,邓立新很享受与学生一起陪伴、等待、回忆的感觉:陪伴他们学习,等待他们成长,回忆他们身边成长的故事。他。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 苏轼曾说过:“人间的滋味就是幸福。” 在三尺讲台上邓立新简历长沙,可以找到邓丽欣的幸福和满足。
文章|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吴双江
转载注明:“动力湖南”(lilianghunan)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