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上一篇文章《从大学生到上班族思维认知升级的补丁》的延续,并添加了一些观点和见解,力求简化。
关于工作后学习更多
很多孩子都接受了应届毕业生要多学习、先找工作再择业、一开始不关心薪资的观点,但是这些你考虑过吗?
1.你和老板在学习上的差异
在公司里,是不是你学得越多,老板就越会给你加薪呢? 你学到的东西和你的薪水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线性相关性? 相信很多童鞋已经有了答案。 事实上,你的老板关注的技能只是公司需要的业务技能的一小部分,而你的直接部门领导关注的技能也只是部门需要的技能(甚至是对公司有用的技能)。公司但对部门没用,领导觉得不值得学习)。
在实际工作中,你和领导之间的矛盾在于,领导关心的是你工作时间是否有足够的产出,而不是你是否学到了什么。 如果你花时间学习一些东西却没有输出(连焊板、配置各种环境脚本这样的琐事都有输出),领导心态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即使你学到的东西将来可能对公司有价值,领导仍然会寻找。 这种琐事让你充满了工作,美其名曰在工作中学习。
因此,对于入职前知识储备不足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首先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是,你很有可能不会学到很多行业内常见的、深入的知识。 最好在学校巩固理论知识。 一般在公司,老板只会给自己一些时间来熟悉公司和岗位的基本业务知识,培养到刚好胜任工作的水平。 至于能不能学到想象中的知识、积累的技能,霍哥只能说算了。
2.有用的东西和有价值的东西的区别
很多应届毕业生入职后感觉非常好。 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和学习各种新事物,包括各种有用的办公或调试技能。 但他们在头脑中无法区分有用的知识和有价值的知识。 一般来说,有价值的东西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空气、水、铜、铁等资源非常有用,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们,但它们很容易获得,因此非常便宜。 金银等资源不一定比空气、水、铜和铁更有用,但它们因为稀缺而昂贵。
有些技术,比如lighting、i2c、spi、大多数通用驱动、各种office和Linux工具操作技巧等等,虽然平时很有用,但是却很容易获得,所以如果你学了它们,并不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帮助。薪水。 推动。 此外,WIFI协议标准、GPU并行计算、音视频编解码、AI算法等相关核心业务技术都难以获得或培育。 市场有需求,人才却稀缺。 如果招到这样的专家,工资会很高。
技术本身并无高低之分,只是掌握不同技术的人数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方向技术人员数量的稀缺性和丰富性差异。 最后,由于市场需求职场压力认知与管理技巧答案,他们的收入有高有低。 所以不要因为每天接触新的东西或者学习新技术就认为你就会有价值。 你必须清楚技术的市场价值,否则就像拿着一堆新手装备然后去刷副本BOSS一样。 那些只讲这个技术有多大用处,这个那个设备如何在各个场景下使用,而不讲这个技术的价值,不讲人才是否稀缺的人,就更不靠谱了。
3.需要学习的四类东西
毕业后到底需要学什么?霍哥认为学习的时间应该分成四块,学习四类知识
1、当前公司、部门所需的专业业务知识
为了胜任当前的工作,您肯定需要学习一些特定于工作的知识。 一般来说,学得足够多,能够独立承担日常工作就够了。 老板最终看的是产出,而不是你知道多少。 武力值高但战场击杀数不足的战士不会获得奖励。 同样的,只要你在战场上获得了足够的杀戮,无论武力值高低,你都会获得输出和功勋。
2、跳槽行业通用业务知识
在公司学到的知识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和价值。 考虑到长远的职业发展和跳槽,仍然需要不断学习紧跟行业流程的常用业务知识。 虽然有些知识是学不到的,但你还是应该尽力而为。
3. 家庭投资理财知识
现代资本社会讲究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 工作只能提供主动收入。 学会很好地投资和理财可以给你带来被动收入(也称为资本收入)。 人们会感到疲倦。 他们每天只能工作8-12小时,并且总是需要休息。 但资本从不睡觉。 不仅可以帮你工作时赚钱,还可以帮你睡觉时赚钱(国外资本市场)。 当你实在无法工作,被老板讨厌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被动收入的重要性。 劳动收入永远赶不上资本收入。
关于如何学习理财知识,霍哥推荐自学基础正规专业的财经类教材(具体专业培训书籍可以在百度上找到),培养良好的财富观,然后看看一些观点查理芒格和巴菲特,最后都是各种乱七八糟的股市技术分析,别本末倒置了。
4. 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的知识
学习和提高社会认知能力不像学习技术就能立即找到工作并货币化,也不像金融知识,钱可以生钱。 但就像武术家练内功一样,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加深了对最真实的人性和利益(包括什么是可说的和不可说的、道德和不道德的、政治正确与否)的理解。 未来,当自己或家人面临人生选择时,能够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的决定,而不会被他人的主观偏见或社会、家庭舆论的一时压力所左右。 当遇到困难时,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很快地走出来,而不会陷入太深。
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应该学习哪些知识? 霍哥认为主要是哲学辩证法、一般政治学、经济原理、社会心理学、历史学(这不是背人名的案例,而是社会学案例合集。站在历史精英的立场上,分析和分析)审查、决策),具体书籍请看豆瓣书评。 另外,那些与情商相关的所谓畅销书应该被自动过滤掉。 情商越是一个主观判断标准,人们就越容易产生认知差异(回想一下霍哥之前说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认知差异和差异),它就像一个大篮子,里面装满了所有的东西。可以放置各种行为。
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一些刚毕业的技术毕业生对这个社会的组织和分工根本不了解。 他们往往有个人英雄主义意识,相信技术改变世界。 只要技术能力强,走到哪里都会牛逼。
另外,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有老板的月薪1万元,每个月必须为老板创造至少5万元的价值。 然而,他们一个月的工作似乎没有那么大的价值,他们感到恐慌。 我知道我的老板是否会解雇我。
也有一些人,以前996月薪1万元,跳槽后,月薪2万元。 他们的工资翻了一番。 难道他们必须要加倍工作时间,每天24小时工作,才对得起这双倍的工资吗?
这些质疑实际上意味着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之间的关系无法厘清。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例子。 他以制针厂的分工为例,说明分工的作用。 一个人一天最多能做20根针,也不一定能做一根。 一家制针厂将工序分为18个专业,由10名工人分工。 每天可生产48000针,劳动生产率比以前提高了240倍。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组织创造的价值并不简单地等于每个人价值的线性总和。 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制针工厂里,组织通过分工合作创造的价值,相当于10个人的个体价值总和的240倍。 现代社会,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理论上电子通讯相关的设计研发工作属于服务业,代工生产属于制造业),价值溢价可能远超240倍。 所以你可能会觉得一个月的工作不能创造超过5万元,但如果你的部门10个人组织起来,创造的价值可能会超过50万元。 人均价值至少5万元。 当然,老板还是带走了大部分。
1、不同组织中个人为老板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
明确了个人和组织创造价值的关系之后,还有一点就是,同样的价值在不同的组织中创造出来的价值是不同的。 同样的手机研发和生产,如果你是方案商或者OEM,没有华勤、闻泰、龙旗这样的个人品牌,做手机的利润可能只有10%。 然而,具有相同功能和设计的手机解决方案均由华为、OV等知名公司采用和代工。 经过强有力的营销和推广,利润可以达到50%。 你为老板创造的价值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5倍。 。 但你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增加五倍。
服务行业组织可能会进一步放大个人价值。 制造业努力生产10部手机,每部利润100元,但只能卖给10个人,赚1000元。 但在互联网服务行业,如果你制作一个短视频并在抖音上播放,你可以为10万人提供服务,而无需复制成本。 只要这10万人中,有1万人愿意奖励1块钱,你就能赚到1万块钱。 创造的价值是制造10部手机辛勤劳动的10倍。 当然,制作、播放短视频不仅仅是个人创造的价值。 至少你也用抖音的流量平台,这也是组织价值的一部分。 热门视频一般需要一个团队来整理、美化和推广。
2、强大的组织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组织。
一般来说,一个强大的组织或公司都会有一些天才级的技术专家作为骨干。 强国需要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需要华为、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大企业。 曾出现过王健、童文、李一男、多龙、赵海平、贾扬清、贾家亚等知名人士。 还有霍哥不认识的IEEE Fellow级别的技术专家。 这些人才在组织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然而,对于现代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说,仅仅依靠技术专家的个人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或许在公司的初创期,一两个人才就可以凭借个人能力搭建起体系,让公司运转起来。 但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壮大,业务会越来越复杂,分工也会越来越细化。 丹尼尔对组织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大。 丹尼尔此时的作用并不是在一线工作、调试系统,而是争取和分配组织的资源,给下面的战士们提供合理的分工和控制。 整个团队的方向和进步。
个人英雄主义或许只有在行业和项目的早期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行业和项目进入成熟阶段后,合理利用组织资源可以持续推动其进步。 这就像化学元素周期表。 前几十种元素总是可以由化学家通过个人努力通过实验研究从自然资源中提取出来。 新元素的发现几乎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但当元素数量超过100时,它们基本上都是人造元素,是由原子对撞机产生的。 无论你多么有才华,技术多么牛逼,如果你没有组织资源为你提供原子对撞机,你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例如,在Linux内核开源项目中,早期,Linus Torvalds依靠个人能力创建了0.1版本。 然而,随着后来项目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个人甚至企业开发者被要求参与并提交提交。 Linus 本人负责内核细节。 控制的程度越来越小。 现在主要工作是管理开源基金会,以及代码审查和合并工作。
3、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在组织中被培养
有组织,就必然有分工。 如果有组织的分工,将领和士兵的工作内容必然会有所不同。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士兵总是比将军多,而且大多数士兵都成不了将军。 拼命冲锋、获得军功的士兵,只能保证获得个人的经济奖励,很少能晋升为将军。 一个合格的将军,不是靠自己英勇冲锋杀人,而是靠兵法进行战略部署,靠管理调配后勤资源,靠指挥千军万马攻城夺地。 韩信打仗并不是靠自己的勇敢。 他上前线冲锋杀敌,却有把握百战百胜、攻克每一次进攻。 《三国演义》中的将领,早期群雄逐鹿的时候,很多都描写了个人的勇敢和克敌制胜。 但到了中后期,他们通过指挥大军或镇守一侧而变得更加强大。 典型的就是关羽、张飞。 早期的冲锋武将,进化中后期的偏坐武将,杀好看罚丑武将,过五关杀六将固然精彩,但他们的历史影响力显然不如第七军的洪水和中国的力量。
那么如何判断你是在组织中被培养成将军(培养成核心骨干,让你的想法成为组织的决策),还是只是作为一名士兵冲锋陷阵(如执行者,只是加班完成任务)。 其实伟人给了我们一个标准——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 对真正有能力的,要无偿提拔,破格提高工资水平。 (邓选卷三《前十年为下十年做准备》)。 在那些不给你信任,不能大胆授权任命,不能给你破格加薪和级别,然后安排你做各种副业和琐事的组织和公司里,有所谓的培训和成长就不用谈了。 你的定位是执行领导分配的任务的工具。 不管领导说得多么漂亮,本质上领导只是想让你保持正直,做一颗螺丝钉。
学习普通人的失败经历
很多孩子喜欢听马爸爸、俞敏洪、李开复、罗庞、吴军等所谓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却对普通人的经历嗤之以鼻,认为普通人都是失败者。现实,他们的故事并不有趣。
虽然成功人士的经历很鼓舞人心,但如果你只听他们的话,你很可能会产生幸存者偏差。 就像是大航海时代幸存下来的水手,告诉你环游世界的航行有多么壮丽,让你兴奋不已。 然而,那些沉在岩石上、埋在海底的白骨却无法说话。
还有一点,所谓的成功人士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背景资源或时代机遇,与你所拥有的资源、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成功人士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美化甚至忽视这些。 他们的意见获取可以作为激励自己的兴奋剂,但不宜作为长期的粮食。
而很多普通人可能也有和你类似的资源和背景。 他们的经历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更值得借鉴。 他们还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倾听他们的失败经历,了解他们经历了什么。 绕道走,避免他踩坑也未尝不可。 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做选择题。 通过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并消除一些错误的选项,我们可以有更大的概率选择正确的答案。
当然,在学习普通人的经验时,要注意火哥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系统思维观点,因为普通人提供的经验大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很多时候只是说说而已。我是怎么做到的。 ,真正有效的信息需要系统的思考和整合你的思维。
学校和工作场所容错能力的差异
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职场工作,人总会犯错误。 在学校里,即使你每次考试都是尖子生,你也不可能在作业和练习中不出错、不漏题。 不过,在学校里对错误的容忍度,也就是所谓的容错度,是非常高的。 日常作业练习犯错没关系,只要考试不犯错就行。 月考犯错没关系,只要大考不犯错就行。 所以在学校学习是具有很强的容错性的。
在职场中,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犯错,但在领导灌输的“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下,很难判断哪些场合是日常练习作业,哪些场合是重要考试。 事实上,你的老板或面试官对你的认知和印象的过程就像一个离散香农抽样。 无论你是方波、正弦波还是二次多项式,你的老板或面试官采样的都是你和你接触到的人。 几个采样点职场压力认知与管理技巧答案,然后使用这些点来拟合您的真实外观。 然而熟悉数字信号处理的孩子都知道,通过离散采样拟合出来的你和真实的你往往是有差别的,有时差别还很大。

不幸的是,如果你的领导或面试官采样的点恰好是几个奇点(你在领导或面试官非常关心的那些点上犯了错误),那么最终领导或面试官会适合你和真实的情况。你已经面目全非了。 有一些事情和一些错误。 如果你不上秤,如果你没有称重四盎司,那么即使你上了秤,称重一千磅,你也停不下来。 即使一个尖子生每次大考都名列前茅,如果我们把他在作业和测验中犯的错误挑出来,拿给不了解他的外部领导看,领导很可能会认为他是个混蛋。 可怜的学生。
当你明白了这些基本规则,职场上的很多困惑其实就迎刃而解了。
1.面试官不是圣人。 没有哪个面试官不与你交谈就了解你的所有信息和能力。 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根据他们选择的要点对你进行抽样和拟合,所以你会面对不同的面试官。 完全有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评论。 如果你这次面试失败了,不要背负任何思想包袱,否定自己,下次继续重采样。
2、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知,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根据情况和场合判断哪些任务只是练习,允许出错,哪些任务是容错率较低的考试。
3、如果你犯了一些错误,被领导采样到奇点,会给你留下不好的印象(拟合成不正常的曲线),不会得到领导的信任。 建议尽快做好换工作或换部门的准备。 与其相信别人可以轻易改变自己的主观印象,不如趁这段时间寻找新的领导者,重新采样。
4. 当同事或领导在你面前犯错误或他们的黑历史被揭露时,不要感到惊讶。 人们都会犯错误。 为什么这样的领导者与同事相处得这么好? 要么他的错误只有你采样到,要么他的错误没有被上级采样到,要么他所犯的错误不是主要矛盾,不值一提。 (就像有的人在工作中看到应届毕业生焊不好板子,或者不会用示波器,就全盘否定他,认为他工作能力不好。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双手——论能力。这其实是一种对待小人的方式,犯错了放到网上的做法,和在学校看到作业本上有些错题就认为自己是差生的态度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也要宽容别人,但不能宽己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