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欧美一系列社会主义女权运动共同促成了国际妇女节的诞生。 中国于1924年首次公开庆祝妇女节,截至今年女人职场惯用,已是我国第99个妇女节。
为了迎接妇女节的到来,我们精选了多本关注女性问题的书籍与书友们分享。
女权主义:困境

《使女的故事》
【当她失去生育自由时】《使女的故事》是阿特伍德1985年出版的经典作品女人职场惯用,小说中讨论的女性生育自由、代孕、人口下降、环境退化等问题再次在美国引起热议今天。 媒体和公众纷纷宣称“阿特伍德的小说正在成为现实”。

“金智英,1982年出生”
【万个平凡女孩的瞬间】金智英从小就有很多迷茫。 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先给弟弟的。 她和姐姐只能吃剩下的食物,共用一个房间和一床被子。 上小学的时候,她被旁边的男生欺负。 她哭着向老师吐露心声,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就是这样,女孩子越喜欢她,就越容易欺负她。” 上中学的时候,她在地铁、公交车上经常不得不提到咸猪手。 在学校也不要掉以轻心……

《如何压制女性写作》
【里程碑式的文学批评】本书是女权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学理论著作。 书中,她模仿文学批评中惯用的论点,以讽刺的方式写了一本《压制妇女写作指南》。 通过这种方式,尖锐地指出和批判了社会对女性作家的阻碍、贬低和忽视女性写作的阻力。 同时,这是一种主流视角之外的文学史。 它回顾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列出了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伯里等。塔格、勃朗特姐妹……

《厌女症:日本的厌女症》
【重新诠释社会】很多厌女症的男人其实喜欢女人。 与其说是“厌女症”,不如说是“蔑视女性”。 本书对日本社会文化中“厌女症”的批判尖锐而有理有据,勇敢地攻击了东亚文化骨子里的性别歧视。

《女性贫困》
【日本女性“看不见的贫困”】《女性的贫困》是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制作的《看不到明天——年轻女性日益贫困》等节目合集,聚焦妇女儿童贫困、单身母子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等问题是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它们值得中国读者理解、反思和借鉴。

《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遥不可及的平等)》
【精英女性也身不由己】她们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理应在职场上大显身手。 然而,性别歧视和职场天花板阻碍了女性的晋升空间。 高强度、高要求的工作 职场文化侵蚀着个人生活。 家庭主妇的生活进一步削弱了她们的职业竞争力,使其难以重返职场。 他们最终回到家人身边,看似自愿,实则别无选择。

《传教的人》
【沉默的女人】《说教者/知更鸟系列》是一本旨在打破女性被动、沉默角色的散文集。 索内尔特有力地证明了男性如何长期占据传教士和法官的位置,而与女性的声音和意见相对应的,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不值得信任的。 这种错位和扭曲导致了女性几千年来的被动沉默。 从触目惊心的强奸文化,到结构性家庭暴力,再到桑塔格与伍尔夫关于“不可知性”的分歧,作者用尖锐的讨论来审视针对女性的制度性暴力是如何通过厌恶女性的语言、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对女性的美化来体现的。性别暴力继续加剧。

《少女的沉默》
【失语者的《伊利亚特》】《少女的沉默》以女性视角重写了《伊利亚特》。 通过布里塞伊斯敏锐的眼睛,再现了特洛伊战争的残酷和数百万无辜人民。 妇女和儿童的悲惨命运。 这部被压抑了数千年的英雄史诗背后的女性声音在帕特·巴克强有力的笔下复活并发出声音,讲述着一代又一代传承的悲惨命运。
女权主义:觉醒

《第二性我》
【女人成为“他者”】“第二性”是二十世纪女权运动的理论基础。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波伏瓦为“女权主义思想泰斗”、“女权主义思想”。 导师和旗手”。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指出的许多问题,在今天仍然是顽固的社会痼疾,有的甚至愈演愈烈。 在原版出版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回顾这本书,更加鼓舞人心。

“女权主义是为了什么?”
[女权主义入门书] 这是一本为女性和男性编写的女权主义入门书。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权先驱会给你理解的温暖,用理论武装你。 这本书可以唤醒你,让你真正明白做女人意味着什么。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上野千鹤经典】什么是父权制? 当代女性如何遭受父权制的压迫和剥削? 妇女解放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时十多年完成的重要著作。 它是在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结束、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想和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重新审视。 思考。 现代社会,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市场”和“父权制”主导的“家庭形式”的双重控制下,女性无偿劳动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就如何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言情小说与女性的奋斗】言情小说为何能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女性读者? 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女性阅读言情小说的脉络。 他对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和流行文化理论家对阅读言情小说的贬低提出了质疑,并认为应该鼓励这种做法。 浪漫的读者在现实中而不是在想象中的孤独中拥有发言权。

香蕉、海滩和基地:国际政治中的女权主义
【国际视角下的性别歧视】作者指出,性别歧视在今天仍然是一个普遍问题。 本书通过考察旅游业、食品加工业、海外工作等领域女性的真实生活,展示了不同阶层女性之间的联系以及在维护国家和她们的基础上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运行。自己的利益。

《第一次当妈妈》
【生育与女性处境】这是一本关于“生育”的综合读物。 它是为女性和男性编写的。 它用问题来引导,直接解决分娩过程中的痛点:从分娩动机,到怀孕感受,再到分娩。 痛苦与狂喜的时刻; 涉及分娩的各个方面,从个人生育到家庭政治再到现代社会制度。

《性别与文化——女性歌词审美素材的嬗变》
【叶嘉莹评历代女诗人诗词】叶嘉莹第一部关于古代女诗人及其词词的专着。 本书介绍了西方关于性别的讨论,并从女性语言和女性写作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女性歌词审美品质的演变:从早期歌舞伎歌词到无数贤妇的挽歌,再到宋代李清照朱淑珍是这部作品的大师。 最后到了明朝,尤其是明朝末年,千家万户分散开来,成为各自独立的流派。

《自画像:中国女性艺术(1920-2010)》
【中国女性艺术百年史】本书回顾了1920年至2010年中国女性艺术的百年历史,以详细的历史文献和作品为基础,解读20世纪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自画像、肖像和雕塑。 。 追踪艺术家身份的后续确立和精神觉醒,实际上是在研究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史、女性成长史、女性形象史。 通过图像呈现和文字分析,展示了百年来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历程。 其精神品质和发展轨迹全面呈现了中国女性艺术从诞生、成熟到角色身份转变和表现风格重构的全过程。
女权主义:行动

《一间自己的房间》
【女性独立的开始】“女人要想写小说,就必须有钱,有自己的房间。” 本书源自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演讲。 一经出版,便风靡全球,感动了数百万人。 读者,被誉为“一本激发女性精神觉醒的心灵书籍”。

《女性史》
【女性对人类进化的贡献】迈尔斯将女性的历史置于一个巨大的时空背景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 目的是肯定女性对人类进化的贡献的重要性,以及女性在各个层面的重要性。 各领域成绩斐然。 本书是世界女性的历史,从一开始的道教女神和父神开始,然后到婚姻、统治和劳动,工人阶级和贵族妇女的处境,再到现在的职业妇女、女同性恋、性别平等等等。 各种宗教中的女性、阴茎的兴起、维多利亚时代的性压抑……

《世界杰出女性图鉴: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精装图画书)》
【告诉孩子女性榜样(系列4册)】本书讲述了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故事。 上榜的杰出女性代表包括风靡时尚界的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风格独特的建筑设计师扎哈·哈(Zaha Ha)。 轰动摄影界的黛德、李·米勒……女艺术家们用她们的画笔描绘出代代相传的杰作,引领着历史上的时尚潮流,她们不断地突破着艺术的界限。

“五十岁之后,我决定‘离家出走’”
【“50岁自驾游阿姨”的自述】除了养孩子、围着火炉工作,中年女性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过上50+的生活? 56岁的苏敏用勇敢的“逃离”给出了美丽的答案:独自一人,开着一辆小Polo,行驶一万多公里,经过20多个城市,在帐篷里度过了180多个夜晚……生活没有限制。 不管你多大,每个人都有一万种可能性,几亿种生活方式。

《我的天才女友/那不勒斯系列》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一】《我的天才少女》是埃琳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位女主人公莉拉和埃琳娜的少女时代故事。 故事开始于已经事业有成的艾琳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的母亲彻底失踪了。 艾琳娜想起了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了他们的人生故事……

《萤火虫巷》
【两个女人的友谊故事】从14岁到40多岁,两个女人的友谊就像萤火虫的微光,却足以温暖彼此的生活。 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程,但我遇见了你。 你不是我,但你就像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这部关于女性友谊和人生的史诗之作,带你审视生活中的勇气、信仰和爱。

《因为性别:改变美国女性职场环境的十个案例》
【改变女性职场环境】带小孩的妈妈遭遇招聘歧视、产假归来的新妈妈被迫离职、男上司频频性骚扰女下属、职场“女强人”无望因为“不够女性化”而升职……本书的十位主人公在职场中遭遇了不同形式的性别歧视。 他们以法律为武器,勇敢提起诉讼,最终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 他们的故事鼓舞人心,描绘了过去五十年来美国反对工作场所性别歧视的历程。

《最佳决定(知更鸟系列)》
【他们选择不生孩子】这本书是十六位作家对生育、家庭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书中十三位女性和三位男性作家的共同点是,她们都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生孩子,但每个人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令人钦佩的坦率进行探索。 “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童年创伤”等主题都与生育话题密切相关。 选择不生孩子,并不意味着你讨厌孩子,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更自私,更不意味着你比别人经历了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不意味着你不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这一重大选择是个人经历、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影响融合的结果。
由于篇幅限制,文章仅摘录了部分书籍。 扫描二维码查看完整名单。


主编| 穆月
文案编辑丨运营部
艺术编辑| 小七
图文来源|网络中国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