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一期节目中,杨天真分享了他转行时的心路历程。 很多人的想法是“我不能再做这份工作了”,但杨天真的想法是“干得好,他是不是应该换工作了?”
杨天真认为,当时她的工作比较重复,但那时她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提高,越来越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所以她不愿意花精力去应付、敷衍别人。
关键是她觉得这些敷衍的举动对别人没有好处,对自己更有害。
许多人在经历了职业疲劳期或在工作场所找到舒适区后开始走上坡路。 由于这些“偷懒”的观点,人们对风险的抵抗力极低。

一位职场博主进行了专访,了解目前殴打工人抓鱼的原因,最后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工作5天,但是你要工作6天,不如钓鱼来排解无聊;
第二类是所做的工作与得到的奖励不成反比职场混日子,所以最好节省一些精力;
第三类是做的越多,犯的错误就越多。 最好是钓鱼并保护自己。
有人把下班后钓鱼称为付费娱乐。 看来在公司做工作以外的事情就是占老板的便宜。 这是作为工人的一种常见的工作思维方式。
这种念头的恶果就是杀敌八百,损敌一千,甚至根本不杀敌。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提出一个观点,企业80%的利润是由20%的人创造的。
普通员工的日常捕鱼,几乎不会影响老板的赚钱能力,但却会影响他的生活。
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一个人35岁了还在投简历找工作,这意味着什么?
有一个答案很揪心,但却很真实:那就说明这个人在他的领域不被认可。
表面上看,我们靠劳动和时间来代替报酬,这是在为别人打工。 但实际上职场混日子,我们正在制作简历。
没有经历过中年找工作的艰难,很难感受到年轻时打鱼的轰轰烈烈的反作用。

韦小林在一家推广互联网的公司工作,每天晚上的工作就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一定数量的帖子。
她每天都非常“积极、努力”。 一到公司,她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打开笔记本——找到文章——进行修改——附上公司联系方式,一口气点击发布。
她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个动作。 直到三天后,领导叫醒了梦中人:“网上推广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竞价、SEO、微信公众号运营等等,你了解过吗?有没有想过实施一下?” ?”
卫晓琳的反应可想而知,她只想每天晚上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似听话认真,实质上只想靠着那点工资过日子。
这类人往往是被别人带动的,领导一拨就动,不拨就不动。 能力的上限取决于别人对他负责的上限。 但工作场所始终是一个你只对自己和工作负责的地方。
这是典型的隐蔽磨蹭行为。 用机械化的动作,隐藏躺着、平躺的本质,在发呆中逐渐变老,却逐渐失去变得更好的资格。

乔布斯表示:“必须时刻保持能力的重启。” 但这里的重启并不是另起炉灶、抛弃之前拥有的一切,而是寻找有效迁移的底层逻辑。
曾经有一段时间,“走出舒适区”这个词席卷了职场。 王雨涵对这个突然出现的新概念非常着迷,她把在职场上的进步等同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为了打破这个圈子,她折腾了很多次,但还是精疲力尽。
她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客户总监,但在维护好客户的同时,她强迫自己学习运营和设计。 甚至从零开始,开始学习绘画和建模。 一次操作直接给自己开启Hard模式,一边努力不迎合他一边被狠狠虐。
在此之前我们听到过很多关于走出舒适区的争论,但这是反人类的。
舒适区不需要走出去,但需要扩大。 在工作中,永远不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试图用自己的地板去触碰别人的天花板。
工作场所中那些让你躺着混的区域都是你很难改进的舒适区。 启动新炉子太费力了。 舒适区+焦虑区/学习区的拓展是有效的探索。
看到一句话很想鼓励自己:年轻的时候,要保持刀刃上的危机感,这样才能在中年时脚踏实地。
无论任何时候,拖你后腿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能力。
别因为跟老板生气而浪费了你赚钱的能力!
留言聊一聊,你如何理解“职场中年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