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谢明红
编辑| 李春晖
这是一档让人过瘾的节目,对“外焦内嫩”的火候把握精准。 它们最致命的聪明就在于:你明明知道它是假的,但闻起来却不喜欢它。
情绪调解程序有点像“持续动力”的瓜子,只要啃下去就刹不住。 “这家伙一会儿就会拒绝她了”、“我觉得小三能赢”、“你看爱情保卫战主持人赵川简历,我说我们要吵架了”……当预判成真时,“老叔叔”有一种荣誉。 人们无法停下来。

而一旦预测错误,就会让观众有参与感十足。 “这个女人是不是瞎了”、“有这么死党吗”、“现在这就是男人的死期”! 在电视机前自言自语,有时生气时拍腿,那种想“亲自下车”的快感只能意会而不可言表。
看别人的爱情比自己谈论爱情更有趣。 评论各方三观,情感不伤。 当云养动物、云养萌宠、云养老婆流行起来时,老派的民生调解项目发现了网络时代的新需求:云骂战。
包括但不限于:观众的自言自语、对当事人的批评、对嘉宾的不满、对主持人的抱怨、弹幕里的摔跤……如果说节目调整了,作为一个重建的公众其他在私人情感的展示中是一个放大镜。 观众的参与让它承载了更多私密的情感投射,使其成为一个微缩模型。

看似在调解别人的矛盾,其实更多的是捕获了我自己的愤慨。 情感让人在对方眼中看到自己,调解则让人看到更多的阴郁和不如意。
过去,我们说《老母亲》的粉丝是沉默的中老年人,在节目中寻找归属感; 现在,我们其实可以说,《爱情保卫战》和《求婚》的忠实粉丝,都是不那么妖艳、不爱说话的单身青年,他们在节目中治愈了真实的情感焦虑。
于是,这场以调解为名的节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观众们按照吃瓜的顺序填满了空位。 每一个情绪调解项目都有一个雷声等待着它的到来。
情感保卫战
去年是《爱情之战》的第十个年头。 作为国外情绪调节综艺的“领头大妈”,看台背后是数十次微调修改的“如履薄冰”。

节目最大的改革在于选题领域从原来的情侣扩展到情侣。 这套“左右斗技”,让《艾宝》的选题数量增加了一倍; 内容也从原来的典型极端逐渐转变为普通人生活的写照。
对于调解来说,情感危机案件就像是节目的底盘。 《爱宝》选题选自现实生活案例和代表性情感故事。 住房、工作、两地分居、年龄差异、二婚、父母干涉……越来越多的问题成为情侣结婚的试金石,而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福吉先生最近看了《半路夫妻》结婚这集,真实感扑面而来。 女方对男方挑剔,连男方都要说起给儿子买一条短裤。 男人也霸气十足,根本不顾及儿子儿媳的感受,凡事都以家庭为重。 如果说是编的,那导演真的已经达到了TVB顶剧的银线了。 那些喋喋不休的指责,还有堆积如山的爱恨情仇,天衣无缝。

“爱宝”并不产生矛盾,它只是矛盾的搬运工。 在链接设置上,节目前期有一个“围观清”的环节,目的是邀请当事人的亲属、同学从第三方角度帮助还原事实。 后来发现有的选题不涉及第三方,有的选题则以第三方为主,所以采取了“灵活运用”的原则。
在程序开发过程中,“爱宝”设计了一个“秘密盒子”环节。 双方上台时,每人都携带着一个秘密盒子。 其中包含对方不知道的可以公开的秘密。 调解结束后,两人回到旋转门交换行李,并在旋转门中读出对方给自己的秘密,减少了节目的悬念。
后来节目取消了“秘密盒子”环节,只保留了最有价值、最有表现力的关键环节:基础短片、情侣(情侣)冲突描述、丘比特问卷、60秒真爱。 至此,方案形式已基本成熟。
不过,《爱宝》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嘉宾的评论。 苏岑和曲伟的语言暧昧,注重以情感打动人。 涂雷真诚而雄辩的建议,以及他辛辣无情的反驳,让人过瘾。 很多时候,软糖先生甚至能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真情流露。

2014年的一档节目中,谈起与当事人类似的爱情经历时,涂磊泪流满面:“当时我和老公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每次录制完我都会给她公告费。 “我会很幸福。即使我现在赚的钱多了,但待在家里的时间少了,无论我赚多少钱,都买不回当年的幸福了。”
现在提议
2018年初,堪称“首档人生情感表白真人秀”的《立即求婚》悄然上线。 主持人是《爱情保卫战》的情感导师涂磊(第三季赵川饰),节目内容也是关于情感调整。
双方通过求婚的形式澄清问题并寻求帮助。 但节目中不再展现调解过程,而加强的是对情感危机和更为戏剧化的情感冲突的解读。 赵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其实是“姑娘(男),咱们别这么激动。”
《告白》每集由1-2个求婚组成。 一名主持人、四位求婚观摩团嘉宾、表白派对共同组成阵容。 节目分为“表白风暴”、“表白调查”、“表白门”、“表白时刻”、“表白问候”五个部分。

在选题方面,《告白》前两季的纯爱选题集中,且大多是“不敢说恋爱很久了”的单相思求婚。 第三季,狗血的热血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要么姐妹互骂,要么哥们扮妖。 女方互骂“小荡妇”已是常态,女性议论更是屡见不鲜,成为了各方嘉宾互殴的新热点。
对比《爱宝》和《表白》,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情感调解类节目的内容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观念上的转变:即点明了真人秀的疗效和娱乐形式的打造。表达,情感的共情一定比理性的分析要好得多。

你会看到新塘米娜和华熙争论“异性之间是否存在纯洁的友谊”; 还可以看到傅釜三夸赞男客户“太甜了,太渣了,连自己都没有注意到”; 甚至可以看到赵川的点醒客人,“姑娘,把花摘起来吧,明天还有课。”
两档节目最大的区别在于,从歌词代词来看,“爱宝”是“我告诉你怎么做”,重点是节目说什么、观众听什么。 而《告白》则是“你说说大家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重点是节目的表现和观众的体验; 指出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共鸣。
《爱宝》是电视调解时代的“大家帮我判断一下真相”,《表白》则是网络综艺节目模式的“宝贝,我好委屈”。 看后者,观众可以给双方列出一份“优点”和“缺点”。 纵观前者,虽然没有办法分辨一段感情中的“对”与“错”。 我们知道男孩喜欢一个“渣男”,但事实上劝她醒悟是很不人道的。

事实上爱情保卫战主持人赵川简历,《告白》的问题是相当明显的。 选题总是在丈夫、女友、前任、同事之间循环,任何组合都将构成节目的下一集。
据福吉老师不完全统计,《告白》第三季中,至少发生过两起当事人背错台词、叫错男女同学名字的事件。 有些结巴点很可笑,感觉不是无语,而是紧张、崩溃。
头上打雷
事实上,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网络综艺,只要进入市场和大众的视野,它就同时具有商品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并且不可避免地渗透着一定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审美情趣。
从1998年河南京师的《真爱连连看》算起,情感调解节目已有20年的历史。 《真爱》向观众揭露了家庭矛盾、性别失常的爱情、朋友之间的纠纷,并积极介入这些关系进行调解,试图修复许多濒临破裂的关系,赚足了眼泪。

受到“真爱”的启发,很快,从中央到地方,类似的情感谈话节目也相继诞生,如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2000年首播)、《心理访谈》(2004年首播)等。 地方电视台的情感调解风潮起源于2007年:
山东中央电视台《人间世界》(2007); 北京东方的《新老母亲》(2009); 东方央视《快乐魔方》(2010); 山东央视《婚姻保卫战》(2010); 山东中央电视台《快乐朋友》(2010); 北京中央电视台《爱情保卫战》(2010年)、云南中央电视台《金牌调解》(2011年); 山东中央电视台《复合天使》(2012)。
回顾那些要么停刊,要么持续时间较长的节目,我们可以总结出情感调解类节目的三大套路:悬念、打断、仪式感。 以《现在求婚》和《大声说出来》为例,擅长的悬疑创作方式是本末倒置、颠倒因果、尽量避免线性叙事。

“以前对我疼爱有加的老婆,现在除了对她冷漠之外,居然还对他说脏话,用拳头!老婆会原谅他吗?老婆还有什么内幕吗?请看本期节目节目《我的“虐待狂”男友》。
这不仅是当事人的麻烦,也是观众的麻烦。 在随后的节目中,误会与真相一一呈现在荧幕上,最终给出解释,依然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说实话,如果你当过情感调解类节目的导演,你一定很擅长写家庭剧。
而“话语打断”一直被作为贯穿节目的冲突设计。 在嘉宾说话的过程中,主持人要么打断两人的叙述,要么试图询问一些具体的细节,要么直接打断正在发生争执的两位嘉宾。
这种“打断”往往被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介入”,是将冲突推向更激烈阶段的重要“燃料”。 它不断地吸引观众进入更多的细节,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说“没人能说服你去战斗”怎么样? 有时越“打断”越激烈,场面上蹿下跳。

因此,有时客人根本不是在“调解”,而是在“点火”。 “他都这样了,你为什么还要忍气吞声?”、“我都说得那么清楚了,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丫头,你打不过他的新婚妻子。”
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转盘、密室、门和华丽的灯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情感调解程序正变得越来越“仪式化”。 此外,还有情感时刻、流行情歌和天真烂漫的小花姑娘。 人们皱着眉头来,带着隆重的仪式离开。 不管结局是否皆大欢喜,虽然可以通过精美的编排给予华丽的注解。
往年,情感调解节目爱好者很容易被贴上“偷窥隐私”的标签。 但平心而论,这些“假爱情”怎么能算作“真正的隐私”呢? 库利的“镜中的我”概念可以用来解释该剧经久不衰的古怪之处——
由于观众总是只想“调解”自己,所以节目只是一面全身镜:上面的人和故事都尽可能假,而爱恨情仇只是一堆拼贴的符号。
▶ 阅读往期热门文章
诚聘记者2名、实习生2名
财经、泛娱乐行业报道需要有方法、有心态、有热情。
四险一金,工资十三,带薪休假都可以。
发送简历至邮箱
✉
lichunhui127@163.com

“娱乐软糖”现已上市
虎嗅| 钛媒体| 知乎 | 界面
明日头条|百度百家|一点资讯
猫眼视频丨腾讯新闻丨网易新闻
Wi-Fi万能钥匙|微博|触电新闻
21CN看见| UC头条| 搜狐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