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财经记者,我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经常会问我一些关于投资理财的问题。其实,论专业性,记者可能不如金融专业人士那么专业。但作为金融行业的观察者,记者和编辑自然与金融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金融行业千丝万缕,虽然我不能完全精通金融知识,但至少对金融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当然,出于对金融的兴趣,一些财经记者、编辑并不满足于仅仅报道财经新闻,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不懈努力,成功走上了更深层次的金融探索之路,有的成为了基金经理,有的成为了投资公司的负责人,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成功的媒体转型都经历了什么。
从记者、编辑到基金经理
说起媒体从业人员的转型,记者想起了去年看到的一则招聘基金经理的公告,这则公告中的基金经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方小成简历:2000年7月至2001年12月在新华社编辑部任职编辑;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J.D. Power公司(麦格劳—希尔集团成员)市场研究部任职分析师;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任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金融机构部副总经理;2017年7月加入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固定收益总部投资经理。随后11月8日正式出任基金经理。
原来他从一名编辑转型做基金经理,很神奇。记者认识的很多基金从业者也是从媒体进入金融机构的,但大部分还是从事市场营销相关的工作,做投研甚至做基金经理的还是很少。
一位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直言,主要是因为“太难了,投研也是很辛苦的工作,很多人还是喜欢做自己擅长的、有经验的事情熊晓鸽简历,而不是直接转行”。
从方小成的职业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从媒体到基金经理,用了17年的时间。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他在媒体、市场研究机构、信用评级和风险分析研究机构等工作的近9年时间。直到2009年加入联合人寿,他的证券生涯才正式开始。直到加入联合资产管理,他才真正开始从事证券投资管理。管理经验是6年,这其实和金融相关专业毕业生成为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限相当,只不过多出来的9年确实显得有些长。
其实,除了方小成,还有很多公募基金经理、私募基金经理也是从媒体从业者转型过来的,我举个例子。
《投资理财》专栏作家童迪毅是龙盈福泽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投资总监,33岁以137%的年业绩成为私募行业第三名。他并非金融专业毕业,微博简介上写着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公开报道显示他的专业是新闻、公关和英语。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证券报》,他称自己在很多部门工作过,从总编辑室、国际金融到国内金融,还在市场部写过不少文章。媒体工作的经历后来深刻影响了他的思维体系和投资风格。2004年,童迪毅加入中国人寿,在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担任分析师,2007年底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龙盈福泽,正式转型做私募基金经理,并一直保持至今。
记者还认识一位从专业财经媒体资深记者转型为阳光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代表,在两家财经媒体多年的专业和资源积累之后,他选择加入一家证券公司的投资管理部担任研究员,并在后来的几年里成为该公司证券资管分公司的投资发起人,在圈内也小有名气。
此外,还有很多媒体人转型做私募基金经理或者公募基金经理,有的甚至管理着当年有望凭借优异表现成为股权基金冠军的基金,但由于后期发展不顺利,这里就不多说了。
毕竟,你可能会认为记者和基金经理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有些人做到了,哪怕需要的时间稍微长一些。正如第三方测评机构所言,有些记者,尤其是专业财经记者,有着特殊的优势:“因为工作关系,可以近距离观察上市公司,追踪公司的发展,解读公告背后的真正含义;在媒体工作的经历,让记者对信息非常敏感,他们通常有着特殊但专业的思维模式;此外,还有很多采访、交流基金行业领袖的机会,这不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
从记者、编辑到“老板”
此外,还有一些曾在新闻圈工作过的投资大亨和企业家,他们都有过记者的职业经历,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从记者逆袭成为公司老板的。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小鸽:
记者转型为投资者
1984年,熊晓鸽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英语写作专业研究生。1986年,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期间熊晓鸽简历,他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1987年底获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曾就职于全球最大的出版公司喀纳斯,担任《电子先驱报》亚洲版主编,1991年加入IDG,两年后出任IDG亚太区总裁,投资了腾讯、百度、搜狐等60多家网站和《计算机报》等媒体。对中国主流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把熊晓鸽这个“门外汉”带入创投领域的人,是IDG董事长麦戈文。熊晓鸽曾说,“我进入创投行业,就是因为遇到了麦戈文先生。如果没有麦戈文先生,我不知道现在我会身处什么样的行业?”我与麦戈文的相识,始于荣毅仁访美,被安排到弗莱彻学院讲学,熊晓鸽所在的杂志社赞助了此次招待会和晚宴,并邀请了包括麦戈文先生在内的众多广告商。当时,他担任荣毅仁与麦戈文之间的翻译,两人因缘际会相识。
熊晓鸽与IDG创始人麦戈文关系密切,1993年在IDG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并成为IDG资本普通合伙人,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深圳等地均成立了自己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
2017年1月,熊晓鸽联合万科等财团收购其前东家国际数据集团(IDG集团)。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创始人黎瑞刚:
丰富的媒体体验助力业务拓展
黎瑞刚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进入上海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纪录片导演,之后学习媒体管理与运营,2002年10月至2009年9月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SMG)总裁。
如今,黎瑞刚是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华人文化控股(CMC)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在中国投资了多个涉及文化、内容和传媒的项目。
从一个国企管理者,转变为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投资人和运营者,黎瑞刚自我评价,“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转型和突破”。
华人文化仅用三四年时间,就把中国的娱乐文化产业发展起来了,用黎瑞刚自己的话说,“新项目很多,新演出也很多。”他总结这种发展势头,“跟我们团队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由于黎瑞刚此前在传媒领域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黎瑞刚和华人传媒被海外公司视为拓展中国业务、了解中国市场和监管政策的可靠合作伙伴。
紫牛基金合伙人张全玲:从央视辞职,进军创投行业
被誉为“北大人才”的张全玲,1997年考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部,曾任记者、导演、《中国报道》主持人,2000年,张全玲先后担任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人物周刊》总主持人、《焦点访谈》《新闻客厅》主持人。
2015年7月,张泉灵从央视辞职,加入傅盛团队担任顾问,成为紫牛基金合伙人。2015年9月9日,张泉灵发表长文,宣布从央视辞职,进军创投行业。做好准备,放手,重新开始。
在央视工作了18年,按照惯常的计划,她在最好的新闻平台,在最好的位置,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她的初衷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不只是自满。关注互联网,了解一些。她说:“这是另一个世界,无法用我多年积累的知识和逻辑来解释。而且它无疑正在渗透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她离开了工作了18年的电视台,选择进入风险投资行业。
记者创业有哪些优势?张全灵曾对媒体说:我做了18年记者,积累了很多人脉。投资和做记者很相似,就是被迫去了解各行各业的人,积累人脉。做记者了解新事物的方法可能不太有效,但观察人的方法论是有效的,特别是在早期投资,观察人很重要。还有,你不可能了解每一个行业,但做记者给我的经验是,当我对一个行业不懂的时候,我可以在24小时内找到懂这个行业的人来教我。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看看别人怎么做,再看看我怎么做。记者应该继续写文章,争取有一天能与他们并驾齐驱。
最后,记者还是要虚伪的,记者这个职业虽然很累,但也是快乐的,在新闻的真实与权威中,我们痴迷不已,矢志不渝……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猎云网
投资理财
为您打开财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