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现状 169 中国影视现状 编辑:林金火喜 Steven Little John 曾说:“我们的电子世界迫使我们抛弃数据分类的习惯,进入模式识别的模式。我们再也不能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建立数据库,因为即时通讯确保了外部和个人经验的所有要素同时在良性互动中存在。”(1)殊不知,当我们当时只是在描述电影和电视的意识时,这段话也反映了微电影时代的到来。微电影目前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几家门户视频网站提供的分享平台。它们有些最初只是为网民免费上传和分享视频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后来,有些网站还充当了制作方和广告商之间的中介。现在许多大型门户网站甚至成为微电影的策划者和发起者,同时为网站吸引更高的点击率和转发量创造声势。这一局面主要源于视频网站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梯队结构日趋明显,有的已经上市,有的则在苦苦挣扎求存。视频网站要想在这种局面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想出新办法来赢得网友的青睐。此时,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上映时间快的微电影便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宠。相比于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电视广告,低成本的微电影对于重视成本控制的广告主来说显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此外,拍摄制作周期短,导演和演员可以在几天或几个月内挤出时间在某个空闲时段拍摄,大大提高了拍摄的可操作性。但要拍出一部成功、能吸引大量观众的微电影并非易事,很多因素都能决定它的成败。“看点”剧情、新颖的制作手法、贴近生活原貌的故事内容,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这里我们说的“看点”剧情,可以是幽默、恶搞的时事话题,也可以是时尚的职场情绪,也可以是扣人心弦、出其不意又合理的包袱桥段;新颖的拍摄手法,可以是DV、单反手持拍摄的平民影像,也可以是全方位、多机位拍摄的电影大片的炫目效果(即使是大片效果,“微”的特性也能有效控制制作成本);最后,贴近生活原貌的内容,来自于微电影能被观众接受的最简单的原因——引起观众的共鸣。其实,观众在欣赏任何一部影视作品的时候,基本出发点有三个:一是获取信息;二是发泄情绪;三是寻找共鸣。微电影可以比一般的电影、电视剧更有创意。 蔡一民王凌东谈微电影剧本创作/文/蔡一民王凌东 摘要:本文试图从微电影制作初衷出发,探索两种创作模式下微电影剧本创作的路径,分析微电影剧本创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给出相应的可行对策,并对微电影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然法则 商业剧本 自创剧本能实现观众最简单的心理需求,找到共鸣。那么如何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分钟的时间里,满足需求、产生共鸣,并成功打动观众、吸引注意力呢?笔者认为,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必须从剧本创作开始。 1、运用“自然法则”创作微电影剧本 微电影创作是普通电影爱好者都可以参与的艺术门类之一。在创作微电影剧本的过程中,我们不必遵循很多技术或理论术语去设计。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曾说过:“自然法则是如此简单,我们必须站在科学思维复杂性的高度去理解它们。”20世纪美国最有天赋的小说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就是一个典范。他尝试用摄影机角度和错综复杂的电影手法来创作电影剧本,但这些东西阻碍了他写作的初衷。最后,他所写的剧本,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多次修改才得以出版,有的甚至躺在片场的保险柜里,蒙上一层灰尘。其实,我们要想创作出可拍可看的优秀作品,只要在戏剧写作上把握一些细节,就可以尝试着从创作普通人看的微电影开始。左拉在1881年出版的论文集《戏剧中的自然主义》中,也强调了“自然主义”戏剧的名称和创作原则。他认为“现实不需要修饰,剧作家必须接受自然的本来面目”(2),而不必通过想象来安排一系列戏剧效果,这与费曼的电影创作思想是一致的。
微电影容量不大,主创人员多为非专业人士,在这种情况下,自身生活体验的升华、朴实无华的戏剧性描述才是创作出好剧本的捷径。因此,对于微电影创作者来说,深化对自然主义戏剧的理解,是快速领悟、见效的途径。但由于微电影的小型化特点,无法像长篇巨制那样拥有“凤头、猪肚、豹尾”的完整性。所以,我们不一定要设计一波三折,(1)[美]史蒂芬·小约翰,《传播学理论》,陈德民、叶晓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205页。(2)[法]左拉,《戏剧中的自然主义》(LENATURAL ALLSME AUTHEACUTE&ACIRCTRE),《论微电影的剧本创作》170跌宕起伏的剧情,有时只需要几个强烈的戏剧冲突和负担,就足以牢牢抓住观众,从而创作出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常规的剧本写作强调铺垫,即猪肚要肥而不腻,这样高潮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然而,微电影的猪肚注定要瘦而不干,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高潮。自然主义戏剧观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把漫长的伏笔简化成几个人生决定性的时刻,把这些时刻串联起来,也能形成一个很好的伏笔。这些时刻需要很好地传达信息,才能用简短的方式概括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非常贴近观众的生活经历,让观众用简短的信息提示来完成漫长的过程。
自然主义戏剧观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戏剧性,这显然与微电影剧本创作的诉求相吻合。目前,我国微电影剧本创作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客户定制,二是自由创作,而这两种模式已经开始呈现出产业化发展趋势。那么,我们来根据这两种模式的特点,来研究一下微电影剧本创作。其次,具有明确商业宣传诉求的微电影剧本创作,注重简洁、快速入戏。客户定制一般是商家直接找制作团队为其量身定制微视频宣传片,商业宣传诉求非常明确,这类微电影通常采用草根平台——高端制作,这种悖论组合引发内部“竞争”,从而建立起对观众的初步吸引力。还有一些网站自发地在微电影的运营中扮演核心角色,将剧本选题项目与广告商对接起来。一些网站的操作方式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广告主想拍摄一部微电影来宣传自己的公司,广告主就会委托网站发布剧本创作任务,说明剧本的创作方向和简介,然后利用网络平台广泛征集符合这个客户要求的微电影剧本。这种模式不仅为广告主减轻了很多负担,也让很多优秀的剧本和优秀的编剧得以发掘。比如《扳机》、《不追随》这类纯粹为了商业宣传的微电影,都是定制化的,在创作时,需要找到所要宣传产品的表现手法和所要宣传的概念,然后找一个故事或者人物作为载体,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两部作品都巧妙地通过演员的演绎诠释了产品的主要表现和品牌理念,这是值得众多定制创作者学习的典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常规广告片不同的是,创作这部定制微电影的目的是让观众把广告当成电影来看,甚至忘记它是在宣传产品。因此,它要求创作者对主题有很强的把控能力,不能放任不管。首先要明确客户的需求,从而确立主题,然后展开思路,试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矛盾体现主题。而创作者最好有创意的思路,让广告变得有趣、吸引人。比如《十分钟变老》系列,要求在十分钟内讲出一个故事、一个道理,国内外很多优秀导演都加入其中。《花丛深处》、《生命线》等短片值得欣赏,和一些传统电影一样,在情节设计和共鸣上也做得不错。比如电影《转山》听上去是一部直白的公路片,但影片却通过主人公张书豪的经历逐渐展开,他历经种种危险后,最终站在布达拉宫前,与众人载歌载舞,观众能更深切体会到他内心的喜悦。此外,影片的感情戏也充满着感人的温情,最后主人公从西藏归来,在校园里与女友重逢微电影剧本 职场,两人在校园里和平地并肩而行,平静的感情故事不禁温暖了观众的内心,引发了强烈的心理共鸣。

美国电影研究者席德·菲尔德曾将电影的戏剧结构概括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情节或事件,按线性方式排列,最终引出一个戏剧性的结局。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建构、对抗和结局。(3)这些结构成分如何排列,决定了电影的最终呈现效果。常规电影的篇幅较长,可以为开头设置引子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微电影篇幅短小,引子不太可能很长,因此引子应该简洁有力,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故事的发展阶段。然而,这其中存在一个矛盾:短小的开头,信息量会大幅跳跃。为了弥合这一矛盾,微电影开头的创意设计和节奏把控就变得极为重要,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注意。 “北京麦田影视”的《恋爱时代》等微电影、恐怖微电影《镜子》、百度出品的《身边的陌生人》、《火锅》等微电影,都是此类创作的典范作品。这些微电影的共同特点是开篇极佳,一开始就能明显吸引观众,节奏一般较快,在观众因为是广告而产生一定抵触情绪之前,就换上新的信息点。开篇直白,转折频繁有力,整体跌宕起伏明显,这是成功的商业微电影最常见的手法。3、自由创作微电影作者也应遵循剧本创作的基本规律,自由创作模式本质上就是作者论剧本创作。一方面,可以由门户视频网站策划发起,也可以由免费影视制作者或草根普通民众将其制作的微视频发送至网站、博客、手机、公交车、地铁等移动电视客户端。
这种创作模式比定制式创作模式自由度更高,范围更广。自由式创作模式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类是自娱自乐型或实验型微电影剧本 职场,创作完成后,拍摄完成上传,整个娱乐活动就结束了。这种创作可以完全不受禁忌,创作者可以通过自娱自乐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对于这种类型的剧本来说,“自娱自乐就是最高目标”,只要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和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就可以。实验性微电影是对新技术、新思路、新认识的低成本探索,创作完成后,重点只是实验的测试阶段,当然不能有任何禁忌。另一类是自娱自乐,也是娱乐他人。由于这种类型剧本的创作具有大众传播的号召力,所以需要满足大众传播的一些基本规律。也就是说,剧本的创作必须满足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基本规律。首先,在题材选择上,用大家已经关注的话题来吸引眼球无疑是一条捷径。微电影创作者可以多关注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与时俱进,善于从社会热点中收集创作素材。比如近期的自然灾害、政治经济问题、情感八卦等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引子。
但要讲述一个已经被社会评判的事件,单纯机械地重复事实、随波逐流肯定是不够的。新闻事件只能起到导火索的作用,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发展,否则就会显得陈腐无味。因为我们的电影故事不同于新闻的关键在于,我们有独特的角度和观点把新闻变成故事。另外,很多创作者更喜欢边缘群体,这样的题材也能吊起观众的胃口。比如许鞍华执导的微电影《我的路》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变性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题材。内容着重展现了男人变性前家人朋友的变化。在吴镇宇老师极具张力的强大演绎下,戏剧冲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边缘题材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类创作,最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描写、刻画边缘群体的人物。不要把作者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作品,尽量把评判的权利留给观众。这样既能提升作品的高度,又能扩大该类型影片的受众。其次,这种自由创作模式下的剧本写作,也应该在戏剧冲突上多下功夫。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认为,每一出戏都要表现斗争;法国戏剧理论家布鲁内特在《戏剧的规律》中也明确地把冲突定义为戏剧艺术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那么,要想制造戏剧冲突,就必须找到其主题的社会性。只有将社会矛盾体现在文艺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