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花鼓灯: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瑰宝,传承千载的东方芭蕾

类别:凤台资讯 时间:2024-09-16 浏览:
凤台花鼓灯:薪火相传的“淮畔幽兰”淮剧、淮北花鼓戏、泗州戏、凤阳花鼓等都是由花鼓灯衍生而来的。凤台花鼓灯影响和丰富了淮河以北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在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内,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见到了正在给学生们授课的张士根。

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舞姬词》一诗中,用“一双红袖翩翩起舞,柔若花鼓乱若云霞,却无巧手托身,肩与手又有何分别”来形容她优美的舞姿和精湛灵动的动作技巧。

周恩来总理曾亲切地称赞它为“东方芭蕾舞”。

也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

它是汉族创造的最完整、最系统的、广泛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民间歌舞艺术——花鼓灯。

本期《非遗邀你走遍淮南》将带你走进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凤台花鼓灯凤台花鼓灯是安徽的吗,领略它传承千百年、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独特魅力。

凤台花鼓灯:代代相传的“淮河畔的兰花”

花鼓灯是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双(三)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地融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舞蹈。据史料记载,花鼓灯最迟起源于宋代,经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为中心,辐射到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省淮河中游二十多个县、市的分布区域。

花鼓灯是表现劳动人民欢庆节日、庆祝丰收的歌舞表演的民间艺术,有时花鼓灯表演与祈雨、还愿等宗教活动紧密相连。千百年来,花鼓灯的音乐、舞蹈、节奏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风俗的记忆,承载着淮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历史、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储藏着淮河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俗习惯,并以鲜活的形式传承至今。

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凤台古称周来,又名下蔡,地处淮河中游,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凤台花鼓灯历史悠久,起源于宋元时期,清中叶开始形成并广泛流行。清末民初,凤台花鼓灯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更是风靡一时,成为高雅艺术的殿堂,被誉为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

凤台花鼓灯的创作,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是淮河文化在舞蹈上的集中体现。它有400多个舞语汇和50多个基本步法,讲究男女角色的配合,注重情感的刻画。其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其中典型动作“三弯”(三弯)强调腰部的扭动,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特征。花鼓灯中的“S”形造型十分重要。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流域一些艺术形式的根源,淮剧、淮北花鼓戏、泗州戏、凤阳花鼓戏等均源于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影响和丰富了淮北地区的艺术形式。 2006年,丰台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学学生在练习花鼓灯舞蹈。

凤台县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花鼓灯之乡,温润秀美的淮河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花鼓灯传承人,在他们的努力和政府的重视下,凤台花鼓灯以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发展,穿越千百年的历史,在凤台传承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能表现多种题材、塑造多种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其音乐、舞蹈被戏曲等艺术广泛吸收,传到日本等13个亚洲国家和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张石根、邓宏就是其中两位,他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凤台花鼓灯)第三批代表性传承人。

“我是1956年进入凤台县推剧团的,当时一边学戏,一边学花鼓灯。1959年,我和邓宏一起演了第一场花鼓灯表演《抢板凳》,就爱上了这门艺术。跳了几十年花鼓灯,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安徽花鼓灯艺术中专,淮河晨报、淮南网记者见到了正在给学生上课的张石根。他虽然已经八十岁了,但依然能跳起“鼓架”,轻盈灵动,姿态优美,丝毫不逊于年轻人。

张士根告诉淮河晨报、淮南网记者,花鼓灯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有“兰花”和“顾家子”。女性角色一般称为“兰花”凤台花鼓灯是安徽的吗,是表演的核心成员;男性角色一般称为“顾家子”。花鼓灯班的艺术人员一般有锣鼓班、演员、灯师、灯艺爱好者等。花鼓灯表演分为“开场”、“上鼓”、“中鼓”、“地鼓”、对唱等。花鼓灯表现的是生活中的故事,尤其是二人转搞笑表演(花鼓灯的一种形式),多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十分优美。

张石根正在指导学生舞蹈动作。

“我跟剧团里的老艺人万芳琪、朱冠祥学花鼓灯,擅长跳‘小鼓架’、‘丑鼓’。”张石根说,他善于做各种翻腾动作,动作敏捷有力,善于逗人发笑,还讲究与“兰花”的配合,面部表情丰富,他的鼓乐演奏朴实自然,技艺精湛,诙谐独特,在舞台上创造了许多风格迥异的艺术角色,他与邓宏合作编排表演的《小花田》也被誉为“安徽第一小花田”。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与邓宏合作表演了凤台花鼓灯、《小花田》、《抢板凳》等节目,其中《四爷坐单竿花轿》和《四爷坐单竿花轿》均名列前茅。

79岁的邓红是安徽省花鼓灯艺术技校的常客。她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热爱花鼓灯艺术,想去就去学校看看。有时她会给孩子们摇铃,有时还会讲讲花鼓灯的历史传承,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从我13岁考入凤台县推剧团开始,我就一直跟着团里的老艺人学习、表演花鼓灯。后来,我在花鼓灯培训班给学生上课,一教就是66年。花鼓灯艺术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邓红在采访中对淮河晨报、淮南网记者说。1984年,她进入凤台县花鼓灯戏曲培训班,和张石根一起教花鼓灯。她教授花鼓灯,为当地艺术团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花鼓灯艺人,还带着学生们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邓宏正在给学生讲课。

“丰台花鼓灯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瑰宝,作为传承人,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肩负重担。”邓红说,虽然自己早已从“老师”的角色上走下来,但作为传承人,她从未懈怠过自己的工作,有责任心。不管是艺术团还是艺术学校,她都经常去观看孩子们练习花鼓灯,有时还会教他们一两节课,“只要他们还能跳,我就会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喜欢、学习!”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白雪、王伟拍摄报道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