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试飞员李中华:歼十背后的生死考验与飞行奇迹

类别:简历技巧 时间:2024-09-16 浏览:
在很多同事眼中:李中华是一名飞行员,更是一名试飞工程师。李中华:我的试飞是要告诉一些,告诉飞行员我要找到一种方法,如何能够让飞机进去之后出来。在李中华26年的飞行生涯中,他驾驶和试飞过26种机型、安全飞行2400小时、成功处置空中险情20多次。

【指导】

“死亡之旅”中他死里逃生,在生死关头他又经历了怎样的考验?

李中华:飞机每平方米的压力是9300多公斤。

在最高速度下,他依然从容面对挑战,创造了怎样的飞行奇迹?

记者:那一刻,您有没有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

李中华:做好心理准备,和飞机融为一体,这是最坏的结果,也是最好的结果。

在《面对面》中,柴静采访了英雄试飞员李中华,揭秘了歼-10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解说:2003年12月1日,上午天气良好,但机场的气氛却异常紧张。在地面工作人员的注视下,李中华向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走去。

李中华:我记得那次经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当我上飞机的时候,感觉大家都在为我送行。

记者:啥?

李中华:平时我们都是说说笑笑的,表情很轻松,但是突然就变得很惨烈,有人过来跟你握手,然后就把你送上飞机了。我说在这种情况下,对我来说,我觉得我可以理解他们。

记者:但是这会对你的心理造成影响吗?

李中华:我觉得对我影响不大,虽然我的战友和很多朋友都认为这是一场悲剧,但是我有信心,这种飞机一定能经受住考验。

旁白:就这样,在一片悲壮、悲壮的气氛中,李中华驾驶的歼十战机呼啸着划过跑道,以雷霆之势冲上蓝天。

记者:当你真正起飞的时候,在你做那个动作之前,现场是什么样的?

李中华:当时我飞到12000米的高空,然后飞机就开始向下俯冲,向下俯冲的速度是每秒120米,然后就一直往下冲。

记者:你想飞多高?

李中华:到达一千米的高度。

解说:当飞机冲到距离地面1000米的距离时,李中华迅速调整飞机姿态,随后开始连续加速,歼十飞机飞得越来越快。但就在即将突破音障时,李中华驾驶的飞机突然轻微晃动了一下。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飞机上的震动程度吗?

李中华:其实我们的抖动不是特别明显,但是这个时候我觉得是非常安静的,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是超音速了。

记者:这个瞬间很奇怪,我想请您再详细地描述一下,在超音速飞行之前,飞机内部的情况是怎样的?

李中华:在超音速之前,飞机内部的噪音很大,气流、发动机的声音都会传到我的耳朵里,虽然我戴的头盔是那种降噪头盔,把噪音降到比较小的程度,但声音还是很大。一旦超音速,突然就像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因为你走在了声音的前面,这时候声音其实是传不到你的。

记者:我在一张照片里看到了,那叫突破音障的瞬间。

李中华:是的。

记者:周围甚至还有一层白色的雾状气体。

李中华:是的。

记者:发生什么事了?

李中华:冲击波是气流压力和温度急剧变化形成的界面,压力急剧变化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冲击波在低空产生,扫过人群或者建筑物,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耳膜穿孔,或者玻璃全部碎裂。

解说:但此时李中华还在加速,他要达到歼-10战机的最大速度极限,不仅如此,他还需要让飞机在这个最大速度下稳定飞行20秒。

记者:您还记得那二十秒有多长吗?

李中华:相当长,相当长。这个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

记者:那二十秒您安静吗?

李中华:非常安静,我感觉当时我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非常安静。

记者:您当时在想什么?

李中华:我当时好像什么都没想试飞员李中华简历,就是看着表格,看着我的数据,因为我要把我看的数据保管好,不能让数据变小,也不能让数据变大,变大了,可能就有超出我设计范围的危险,变小了,就达不到考核要求了。

解说:李中华淡化了这20秒的持续时间,但对于当时正在地面进行观测的科技人员来说,他们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了。

记者:事后地面上的人们有没有向您描述过那二十秒的状况?

李中华:当时有一位飞行试验研究院的院长在地面监控室里看着,他说当时感觉头发都竖了起来,他说当时他心里很害怕,因为他当时看到的是,飞机……

记者:他看不见你吗?

李中华:他看不到我,但是他能看到的是飞机每一平方米承受的压力,载重达到9300多公斤。

记者:是什么概念?

李中华:这个概念就是说在一平方米的面积上,有十吨的东西压在这个地方。就像飞机上这样。他说他是研究颤振的,他说在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颤振,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说他感觉自己每一根头发都竖起来了。

记者:但是您也在观察这个参数的变化,其实您也很清楚这个压力意味着什么。

李中华:我清楚,也明白什么叫压力。当时别说飞机解体,我的座舱盖就是玻璃的,如果座舱盖被压碎或者碎了,那十吨的重量瞬间压在我身上,结果会怎么样?我可能就找不到了。

记者:那一刻,您有没有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

李中华:做好心理准备,和飞机融为一体,这是最坏的结果,也是最好的结果。

记者:怎么还说这是最好的结果呢,事实也是如此。

李中华:我跟飞机融为一体了,这肯定是最好的结果,我们一起回来,不就一起回来了吗?所以我相信我能回来。虽然刚离开的时候大家的眼神都比较复杂,但我相信我能回来。

记者:直到第20秒,然后你怎么知道没事的?

李中华:二十秒的时候后面的车叫我减速,我就把油门给拉回来了,那时候心里特别轻松。

记者:放松。

李中华:我当时非常放松,当我把油门拉回来的时候,飞机就拉起来了。我记得很清楚,我看着飞机慢慢减速,声音很小。减速到亚音速之后,声音又回来了,周围的噪音也回来了。我好像回到了大自然。然后我连续翻滚了几次。

记者:这干什么?这不是规定吗?

李中华:没有规定,感觉很轻松,连续翻滚了好几个圈,然后就开着飞机回国了。

记者:就是一个人完成一件任务之后的感觉。

李中华:我觉得这是一种喜悦、一种成就感的体现。在这种状态中,我觉得也是一种释放自己的方式。落地之后,大家都很开心,因为落地了,这个项目就意味着结束了。所以我下飞机之后,中航工业集团产品部主任,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同志,上来抱住了我,眼泪都下来了。她说:“中华,你上飞机的时候,我都不敢看你,不知道你还能不能回来。”

解说:正是在这次飞行中,歼-10和李中华创下了我国战机发展史上期盼已久的最大飞行速度、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时转弯角速度四项纪录。如今,歼-10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中的佼佼者,已经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

纪实部分:柴静观看歼十

记者:这个雷达有多大?你能给我描述一下吗?

李中华:大概一米吧,直径大概一米左右。

记者:歼6、歼7的话,这个地方好像是进气口吧?

李中华:是的,歼6、歼7的进气口都是在前面的,但是现在我们的进气口是放在机腹下面,看上去比较美观。这种进气口很大,开口也很大,这也是设计的要求。

李中华:能介绍一下吗?这是加油管。

记者:是用来空中加油的吗?

李中华:这个是空中加油,可以有效增加我们的航程、续航时间,大大扩大我们的作战半径,加油速度也比较快。

记者:有多快?

李中华:可以达到每分钟几千升的速度。

记者:这个意思是说如果加油的话,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加满?

李中华:是的,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李中华:接下来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发动机的尾部,我们叫发动机尾喷口。就是说气流从外面进来之后,经过压缩、燃烧,然后带动里面的涡轮转动,带动飞机产生推力,然后废气就从里面排出来。

记者:是的,因为我们知道在过去发动机一直是研发上的一个壁垒,受此制约了很长一段时间?

李中华:是的,发动机的研制非常困难。但是,随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发动机的进步很快。虽然我们在研制过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难,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是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还是相当顽强的。

记者:所以导弹就挂在这里?

李中华:我们的导弹、武器系统等都可以通过支架连接到机翼上,这些点可以看成是挂梁的位置,挂梁装好后,导弹就装在挂梁上,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不同的挂载方案。

【指导】

他是如何成功征服一直困扰世界航空业的“失速螺旋”问题的?

记者:您的意思是,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人们仍然需要等待?

李中华:对,你甚至可以闭上眼睛等待。

他是如何在一次次面临死亡之后练就如此非凡的飞行技术的?

记者:你如何保证你的准确性?是靠运气吗?

李中华:那倒不是,我觉得更多的是看你自己是否准备充分。

在《面对面》中,柴静采访了英雄试飞员李中华,揭秘了歼-10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旁白:李中华出生于辽宁省新宾县,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和很多男孩一样,少年李中华从小就有一个制造先进飞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高考时他坚持报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1983年,李中华即将毕业时,得知空军选拔飞行员,他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入伍参军,考入航校。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航校毕业,被分配到作战部队,在那里驾驶歼6飞机。由于飞行技术出众,他成为同一批战友中第一个担任中队长的人。在作战部队的四年,让李中华的技术提高了不少,但一直驾驶歼6飞机,也给他带来了不少困惑。

记者:歼6当时并没有让您满意是吗?

李中华:是的。比如有一次我用歼-6拦截了一架伊尔-62。歼-6拦截伊尔-62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记者:您讲到这个困难,是什么样的困难?

李中华:天上来啦,我要拦截。

记者:是的。

李中华:我想追它,它当时就往前跑,而且我爬到比较高的高度的时候,我们速度相差不是很大,所以我很难追上它。等我快要追上它的时候,我已经没力气了,只好赶紧回来。你告诉我当时我做了什么……

记者:一架战斗机连一架运输机都追不上。

李中华:我是战斗机追运输机,这么费劲,还能干什么?

旁白:就在李中华迷茫的时候,1989年,由于他飞行技术过硬,又是航空大学毕业的学历,上级有关部门问他是否愿意当试飞员。当得知“试飞员将参与先进战斗机的整个研制过程”时,李中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试飞员的行列。

记者:您在当试飞员之前有这方面的天赋吗?客观的说。

李中华:也许吧,但是没人告诉我。

记者:从这方面来说,您在周围的人中不特别突出吗?

李中华:我可能比别人安静一点。

记者:安静点?

李中华:是的。

记者:您怎样形容这种沉默?

李中华:有时候学习的时候我可以坐在板凳上,需要动的时候也可以动,就是需要做点什么的时候可以转换一下角色,这个可能就是我试飞员李中华简历,我觉得我还是可以做到的,对自己的控制力还是比较好的。

记者:这是你小时候训练出来的,还是已经融入到你的血液中了?

李中华: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应该是与生俱来的。

旁白:李中华虽然天赋异禀,但他明白,我国新一代战斗机需要专家型、学者型的试飞员。到试飞部队后,他不仅坚持每天看书学习2个小时,还经常和战友们一起分析国外试飞资料。1993年,李中华赴俄罗斯受训,他不仅以非凡的毅力用4个月完成了别人一年的课程,取得了“国际试飞员证书”,还成为我国首位驾驶苏27完成“眼镜蛇机动”的飞行员。此后,他又四次赴俄进修,这些经历全面提升了李中华的业务能力。在很多同事眼中:李中华不仅是一名飞行员,更是一名试飞工程师。1997年,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成功攻克了被航空界称为“死亡陷阱”的失速螺旋。

记者:通常哪些情况会导致失速旋转?

李中华:这种情况下,比如在飞行、训练或者战斗过程中,如果你一直盯着目标,忽略了自己和飞机的状态,飞机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速度逐渐减慢。当速度减慢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飞行员操纵不当,飞机就会突然失去平衡。

记者:目前情况怎么样?

李中华:进入失速螺旋后,飞机机头高高翘起,但飞机是沿着螺旋线下降的,就像树上的一片叶子落下来一样,并不是垂直落下,而是飘飘然,呈螺旋线下降。在下降过程中,飞机机头左右摆动,机翼剧烈旋转,然后急剧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座舱内的飞行员感觉飞机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记者:从技术上来说,结果会怎样呢?

李中华:失速旋翼如果控制不住,就会沿着螺旋线越旋越低,最后半径越来越小,而且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飞机就会撞向地面,飞机毁坏,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记者:这种情况常见吗?在事故中。

李中华: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这类事故占到20%左右。

解说:失速螺旋是困扰世界航空业的难题,仅美国和俄罗斯就在“失速螺旋”试飞中损失了数十架飞机和试飞员。同样,“失速螺旋”也是长期困扰我国国产三角翼飞机的难题。攻克“死亡陷阱”不仅是所有飞行员的梦想,更是确保战斗胜利、挽救飞行员生命的一道必须攻克的难关。

记者:所以你们的试飞其实就是研究当飞机进入危险状态的时候该怎么办,是吗?

李中华:我试飞就是要告诉飞行员,飞机进入之后,我要想办法把它弄出来。其次,飞机一旦进入,会发生什么?比如说发动机可能停止运转或者突然熄火,你该怎么办?还有我还要告诉飞行员,怎么避免它进入。

记者:那是不是意味着你要故意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去尝试呢?

李中华:我觉得我对这个有一定的认识,我甚至知道这种飞机进入这个状态之后,一秒钟可以下降多少高度。所以我要清楚,要确定几个时机,比如我应该进入多高的高度,让它转多少圈,然后我才能开始做变向。这个过程我要保证自己头脑非常清醒,我能知道它转了多少圈。如果它转不了,我不知道它转了多少圈,那就麻烦了。同时,我也要告诉自己在什么高度必须做恢复动作,在什么高度应该弃机,在这个高度,我做的任何恢复动作都是无效的。

旁白:在同事眼中,李中华以严肃、严谨著称。为了攻克“失速螺旋”这一难题,每次试飞他都亲自列清单、画图、填飞行卡,对试飞检查单也深思熟虑。在他的办公室里,每天积累的飞行记录卡多达1100多张。

记者:那么与低空高速计相比,它的操作有什么困难呢?

李中华:难点在于整个操作需要你非常精准,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这种耐心就是你做出动作之后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因为这时候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记者:等一下?

李中华:就等几秒钟。

记者:您的意思是,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人们仍然需要等待?

李中华:对。比如说它左转,你把右舵按到最低,飞机还是会转的,甚至会转起来,下降几百米,然后慢慢地、慢慢地减弱,最后停下来。这个过程,你不能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对了,是不是应该回来。如果你犹豫了,这个过程还会继续。

记者:但是当人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慌乱、焦虑,必须要采取一些行动。

李中华:所以失速旋转的时候,你要学会等待。就是你做出来这个动作之后,你就等着。你甚至可以闭上眼睛等。突然间,它转啊转,突然间就停了。

记者:您是在对我打比喻,闭上眼睛等待,还是您真的会这么做?

李中华:当然不能闭上眼睛,闭上眼睛就是放弃的意思。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可以形容为闭上眼睛,因为如果你一直睁着眼睛,你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待。

记者:这话说得太容易了。

李中华:我想确实是这样的。

旁白:李中华解答了一道让很多人困惑的难题,看似简单的答案里却饱含着他严谨、勤奋、科学的态度。在26年的飞行生涯中,他驾驶、试飞过26种机型,安全飞行2400小时,成功处置过20余起空中突发事件。

旁白:现在只要有时间,李中华还是会去飞机模拟器那里练习,虽然这只是最基本的训练,但他每次都完成得一丝不苟。

纪实部分:在飞机模拟器里采访柴静

记者:我想,我们只转了四圈。

李中华:四个圈子。

记者:你们正常飞行的时候,一次最多可以转弯几次?

李中华:一飞起来大概要转200多次。

记者:天哪。

李中华:这个是轮换。

记者:我看不下去了。所以我无法想象你旋转超过200圈。你还能保持稳定吗?

李中华:对,应该说飞行员要有这个能力,在转换过程中,要先控制好自己,然后再控制飞机。

解说:正是凭借过硬的技术,李中华在与死神“较量”中,不断提升我国第三代战机歼十的性能,同时也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歼十成为世界第三代战机中唯一一架在试飞过程中没有坠毁的机型。

纪实部分:在飞机模拟器里采访柴静

记者:从试飞第一天到现在,你们进行了多少次试飞?

李中华:几千次。

记者:这几千次当中您有犯过错误吗?

李中华:不知道。

记者:一次都没有吗?

李中华:一次也没有。

记者:操作上有没有失误?

李中华:没有误操作。

记者:你怎么可能从来没有犯过错误呢?

李中华:很多飞行员是不会犯错误的。因为有些飞行员的错误可以说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种错误是不允许犯的。

记者:你如何保证你的准确性?是靠运气吗?

李中华:不会。我觉得更多的是要看你准备的充分,对它非常熟悉。同时,在飞行过程中,你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分心。除非你下飞机了,否则你就得全力以赴。

记者:但是对于您来说,很多科目您都已经掌握了,现在还需要准备那么多吗?

李中华:要想飞好,我觉得不管飞了多久,都要把每一次飞行都当成是第一次起飞、第一次降落,这样才能保证不出问题。

解说:多年来,在外人看来,试飞充满风险,但李中华认为,这其中有很多不被人们理解的美好之处。

记者:风险这么大,最好的部分是什么?

李中华:它的美妙之处在于,你永远都有新鲜的东西可以接触。我会飞新的科目,我会飞新的飞机,我会在飞行过程中与不同的人交流。

记者:您喜欢挑战是吗?

李中华:我喜欢。我觉得这个过程给了我成就感,同时帮助我战胜自己。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自己不用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希望自己每天都能站在不同的高度,站在新的起点。我们都是这样。比如在飞行过程中,我们也希望我之前的飞行记录是2万米。那么,有一天,我可以飞到2.3万米,看看天空是不是更蓝一点。这就是过程。

记者:好的,那请告诉我们您在最高点看到了什么?

李中华:我觉得在最高处看到的,隐约能看见我们的地球还是有一点弯曲的,地平线也不是平的,这个在地面上是看不到的。

记者:那感觉怎么样?

李中华: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像飞一样,同时又有一种变得轻松起来的感觉。

记者:很轻。

李中华:因为在两万多米的高空,空气的密度已经很小了。

记者:那么从那个角度看,人类的眼睛可以俯视自己的星球。

李中华:我觉得这就是空军,因为是空军,就要飞得更高、更远,能够飞到各个地方,要有这样的愿景。

旁白:无所不在是人类的梦想,但人类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纪实部分:在飞机模拟器里采访柴静

记者:您见过牺牲吗?

李中华:我看到过牺牲,我目睹过牺牲。

记者:现在什么情况?

李中华:对于这个飞行员来说,飞机毁掉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我在俄罗斯参加了一个飞行员的葬礼,当时在地面上举行了追悼会,飞机在天空中不停地飞行,飞得很低,发出很大的噪音。就是为了警告人们,这种飞行是一种探索,会造成牺牲,也警告大家,这种飞行是不能停止的,哪怕有人牺牲。

记者:您飞过葬礼现场了,对吗?

李中华:是的,我和俄罗斯飞行员在同一架飞机上。

记者:跟平时飞行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李中华:我觉得那是另一种方式安慰同事,同时我觉得那也是一种宣战。

记者:向什么宣战?

李中华:这是对未知的天空、未知的领域的宣战。我觉得对于飞行员、试飞员来说,这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如果飞行员缺乏这种精神,那他肯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纪实部分:在飞机模拟器里采访柴静

记者:终于落地了。

李中华:终于落地了,我们可以看了。

记者:这是我飞行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地面这么开心。

李中华:还是回地面吧。

记者:停飞了。当你回到地面时,你有这种感觉吗?

李中华:有这种感觉,但是我觉得有时候在空中感觉更好,特别是在蓝天白云间飞翔的时候,那就是飞翔的感觉,那时候你会觉得这就是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的感觉。

旁白:李中华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多年来一直跟随李中华征战南北。虽然经常担心丈夫的安危,但妻子一直支持李中华的工作。他的儿子今年17岁,即将参加高考,打算报考航空院校。有人曾把试飞比作“开着新车在悬崖边高速行驶,还不知道它的性能”,但李中华似乎并不打算停下车,他最大的愿望,是试飞我国最先进的战斗机。

记者:我看到您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过,您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

李中华:对,飞行员都有这个习惯,都喜欢好飞机,没有人会说“怀念我刚学飞时的初教6”,他们平时的目光都是盯着眼前的飞机,如果我飞二代机,就会想着什么时候能飞三代机,如果我飞螺旋桨机,就会想着什么时候能飞喷气式飞机。

记者:您的目的地是哪里?

李中华:我的目的地是我生命的终点,如果允许我飞行的话,只要我能飞、被允许飞,我还是希望飞到当时我能看到的最先进的飞机上去。

记者:看了这个采访,可能有人会想,李中华对战斗机事业这么热衷,是不是想要战争?

李中华:大家都认为战斗机是武器,但谁能排除运输机不是武器呢?9·11袭击美国的不就是两架运输机吗?恐怖袭击其实就是运输机干的。所以说什么是武器,什么是和平使者,不应该看它到底能干什么,而应该看它到底干了什么。

记者:但有些人可能认为,作为军人,你们只是渴望战争。您怎么看?

李中华:我觉得军人的最高目标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制止战争、带来和平。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