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第一个问题:产品经理岗位的优秀简历是什么样的?
作为一名在暑/秋/社招都曾拿到腾讯等大公司产品经理offer的同学应聘技术支持简历,卜二在求职过程中迭代了20+版简历,最终版本简历的面试率95%+。平时很多学弟学妹会私信我帮忙做内部引荐,但我发现很多同学对简历的“理解”不够,即便有优秀背景(985/海外名校)+多份大公司实习/工作经历,简历通过率也不高,投递简历后,不少同学在第一轮就被淘汰。
为此,我偶尔会抽出时间帮人修改简历。一方面,通过修改简历可以了解不同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帮别人修改简历,可以验证自己修改简历的“方法论”,为后续创业、产品求职平台积累经验。从去年12月到现在,我修改了150多份简历(部分见图1),整体面试开启率在85%以上。
图 1:部分修改后的产品简历
由于社招和校招写产品简历的总体思路差不多,所以这个回答对于投校招/社招产品的同学同样适用。为了保证后面的例子容易理解,下面以“校招产品经理简历”为例,主要从简历认知、简历框架、好简历、坏简历、简历案例等出发,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写简历的“方法论”。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问。
1. 简历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对简历建立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个认识主要回答两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简历?简历其实就是应聘者交付给面试官的第一个“产品”,通过这个简历产品,可以满足招聘岗位的需求。因为岗位和简历要尽量匹配,或者说匹配度越高,简历通过的概率就越高。也就是说,我们在投简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自己的简历尽可能的契合岗位jd。比如:你之前的实习/工作经历偏向于B端产品业务,那么你B端产品的简历通过率肯定要高于C端。虽然目前校园招聘对于产品岗位的经验要求并不多,但是当你了解自己所应聘的业务后,如果能针对这个岗位对简历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应聘技术支持简历,是不是会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呢?
第二,为什么要写好简历?很多人会说:有了好的简历,才能获得面试机会!这个说法看似正确,但不够全面。我们来回顾一下简历产品的“生命周期”(图2)。从最开始的简历到达简历池——HR筛选(根据业务需要,早期批次也需要经过面试官筛选,这里的面试官一般是业务面试官)——笔试(如果早期批次或者内部推荐不需要笔试,则忽略此环节)——业务面试——业务面试->……>业务面试N(产品通常N=3)——HR面试——发出offer。
图 2:简历的生命周期
很显然,简历会陪伴你整个职位面试生命周期,它不仅是简历筛选时帮你获得面试机会,更是能否通过面试,拿到最终offer的关键。尤其在首轮面试,面试官80%以上的时间都会深挖简历内容。因此,简历中写的内容是否足以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是否有“坑”,都会在面试中体现出来。但很多同学对简历不够重视,简历上写的项目不够清晰,或者为了增加面试通过率,在简历中夸大自己的贡献,导致面对面试官的追问时犹豫不决,无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谈到项目的好处时更是没有量化的概念,面试体验极差,通过率自然很低,最后坑都踩完了,秋招就结束了。所以一份好的简历要能明确的告诉面试官你和所应聘职位的匹配程度(基本素质+相关能力模型),同时也能凸显出你个人的亮点(加分点)。
2. 简历框架
既然简历这么重要,那么简历的框架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Priorio——个人背景(基本素质);A Potiori——相关经历(能够体现面试岗位相关能力模型的“工作”经历)和其他技能(加分项,不同的面试官会有所差异),如图3所示。
图 3:简历框架

1、Prior background:指你的学历背景,占整个简历分数的20%,包括你的学校(985/211/非985)、专业、成绩和荣誉。这部分之所以被称为“Prior”,是因为这种基本信息是你面试前给面试官最直接最真实的印象,而且不会随着面试的进行而改变。在写这部分的时候,可以尽量凸显你之前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所申请职位的匹配度。比如:如果你学的是金融/经济相关的专业,那么在申请商业PM的时候会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有优势,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的,那么在申请AI/数据/策略/技术产品类的职位时也会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产品类的职位没有相关专业之分,但是随着现在的产品类职位开始细分,不同方向的职位会有一定的倾向性。从面试官招人的角度来说,如果有相关理论基础的学生加入,通常更有潜力。另外,由于产品经理求职内部竞争激烈,虽然很多公司的优质项目(如腾讯的产品培训生项目、网易的PM599、京东的管理培训生项目)在京东上没有对学校/专业的限制,但其实都是直接根据学历背景进行筛选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最好考虑尝试通过内部推荐或其他渠道投递简历。
2、后期经历:指的是你是否有相关的工作/项目经历。这部分占了整个简历得分的70%,是简历的核心部分,也是面试时被问到最多的部分。相关工作经历不仅包括你在公司的实习经历和做过的创业项目,还包括在学校参加过的一些比赛、活动等。即便你自己写过公众号、抖音账号,也可以写上这一部分,以表明你为面试的职位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并且通过参与产品相关的项目,体现出了一个产品经理的基本能力模型,比如同理心、需求分析、商业思维等。所以我们在写项目经历的时候,也要尽可能的突出自己有这些产品经理能力模型,而不是只说项目本身。最常见的例子:一个技术同学想转产品,然后简历里提到的项目都是写通过 xx 技术手段实现 xx 功能,而没有一个产品思维去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满足什么样的用户的 xx 需求)、为什么要这么做(竞争对手有没有做过,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案)。这部分就是关于技术项目怎么写的,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以后可以单独写一个答案告诉我。
3、其他技能:这部分占简历总分的10%,指的是除了前面提到的学历背景、相关经验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一些兴趣、习惯或者技能,相对于其他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或者能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你优秀的个人素质。比如:体现应聘者执行力强:坚持跑马10年;勤于思考:每周看一本书或者写一篇评论;社会资源:比如认识很多大V等等。总之这些技能或者兴趣、习惯是相对差异化的,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帮助你后续的工作。这里就不要写精通office了……当然,如果你真的精通,最好有可衡量的表现,比如:精通PPT,业余时间写PPT,每月能赚xx零花钱。
3.一份好的简历
说完了简历框架,我们来看看基于这个框架,什么样的简历才是好的简历。以我的简历为例(如图4所示),由于我应聘的职位是内容策略产品岗位,所以我会在先验部分强调自己是一名硕士生,技术背景是NLP相关(注:这里写硕士专业的时候,可以写研究方向,比如我个人的专业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职位没关系,但是研究方向是NLP--和职位相关),这方面的技术积累,会方便我后面做模型优化工作的时候,更好地和算法系的同学一起推广优化。PS:如果你有获得过这方面奖学金、保研等“硬核”荣誉,也可以加入。
然后,对于相关经历,我会重点写一下做过的和内容策略相关的工作。在整理项目的时候,我建议大家用STAR法则来写,首先把各个公司的工作经历分解成不同的项目。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你工作的完整性,凸显你作为PM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也方便面试官进行针对性提问。我之前在腾讯新闻负责内容生态策略工作,项目背景是(Situation)腾讯新闻端内部低质量内容分布较多,(Task)不利于用户长期留存。职责是:(Action)需要设计相应的内容策略,让优质内容分发更多,减少低质量内容的分发;(Result)图文低质率下降。就这样,背景和职责两句话概括了你所负责的内容和在项目中取得的成果。那么,如果针对这个问题有拆解和解决方案,需要在回溯点展示详细的Action和Result。比如低质内容的问题,包括社交负能量、口水战等。而用户增长的问题,可以分解成几个子action,包括吸粉、留存、促活、变现等。
最后是其他技能,这里我主要分为两部分:技术积累和运营经验。技术积累跟前面先验差不多,运营经验指的是之前有新媒体、内容社区相关的运营经验。这一项主要是为了凸显我在内容方面的积累,这会让我比其他候选人多一些加分。
图 4:一份好的简历 | 个人简历示例
4. 简历很差
看完好的简历,你可能会觉得我的简历不好,是因为经验没有我丰富,而不是写得不好。但是,由于大家准备产品求职的时间比较长,很多同学都有丰富的实习经验,但写的简历还是不尽人意。根据我修改过的简历案例(具体案例见后文),不好的简历主要有以下几种(图5):
先天性,是指没有与岗位相关的背景,或者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没有能够凸显专业优势的产品方向。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我们在选择第一份实习的时候,可以优先考虑与专业相关的产品方向,一方面录取率相对高一些,另一方面也更利于复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
从事后看,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己有很强的相关工作经验,但不会写,这类学生占比大概 40%,他们往往至少有一家大公司的实习经历,但简历内容一般,导致面试时坑点多,或者描述工作内容让面试官感觉“一般”,面试失败。另一种是自己没有或者很少相关经验,写简历时不知道如何通过产品思维展现出来,给面试官“简历与职位不符”的感觉。
最后,在其他方面,他们往往只是堆砌一些普通人都能做到的无差异内容,浪费简历空间。
图 5:糟糕的简历
5. 恢复案例

看完了好简历与坏简历,我想大家对于什么是好的产品简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5个典型的简历坏案例,帮助我们在写简历的时候更好的体现个人价值。
1. CASE1:实习无法体现产品实力。意思是做了很多工作,也有一些明确的执行动作,但是没有量化的成果来告诉面试官这份实习的价值。例如:这位在滴滴实习的同学,在简历上写了解决或者优化了一些业务问题,与技术沟通推动开发等等,但是最后并没有说这些优化之后取得了什么效果。面试官看到这些,并不知道你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或者背景。因此,我们在写这份实习的时候,首先要明确项目的背景,然后拆解这些动作,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比如:运维效率)来体现你这个项目的实际收益(如图6所示)。说到这,很多同学在做项目的时候可能没有“指标”这个概念,但是在实习结束后回顾项目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量化收益。另外建议大家在提出需求的时候尽量预估一下这个需求能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好处不明确,或许这个需求的合理性或者优先级是值得怀疑的。
图6:案例1 | 实习不能反映产品实力
2、CASE2:实习杂而无产出。这种现象其实很多同学经常会遇到,尤其是在从事非产品相关工作或者从事的工作偏向中后端产品(偏向业务支持)的时候。以这位同学(图7)(21班辅导过的同学,目前已经拿到了腾讯的产品offer)为例,他在OPPO负责海外市场相关的战略工作。但战略的制定和推出通常需要很长的周期,而平时的工作往往以调研分析为主,比较“杂”。整个实习下来,发现自己的工作收益无法体现出来。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预期收益”来凸显自己对项目的贡献,而收益的预估是产品经理提出需求、写PRD时的必备内容,也能体现产品经理在做需求时的严谨性。需要注意的是,预期的收益要相对合理,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如何计算这个收益。
图 7:案例 2 | 杂项实习无产出
3、CASE3:创业项目无法体现产品感。很多同学虽然没有实习经历,但平时也参与过一些创业项目,或者自己也尝试过一些项目。但是这些同学无法将这些项目经历转化为具有产品感的工作,也就是说面试官无法通过这些项目看出你具备产品经理的能力。以这位同学做的老王水吧项目(图8)为例,我们可以简单写一下这个项目的背景,然后写我们负责整个产品的设计,通过写这个产品目前服务了多少用户,有多少付费用户,就可以量化这个项目的收益。再拓展一下,可以从最开始的用户调研,到需求分析,再到产品设计,把这个项目写出来。这个案例的项目写作方法,也可以在大家后续写的产品设计项目中复用。
图8:案例3 | 创业项目无法体现产品感
4. CASE4:公众号/抖音无法转化为产品工作。这里不要说你只是在为公众号做排版、发帖等机械动作,而应该将其描述为公众号或产品项目。首先从公众号(项目)的背景出发,思考这个公众号是否满足了xx场景xx类用户的诉求,作为这个公众号的PM,是否通过xx功能为这群用户提供了价值。具体到工作,可以包括“发帖”,但这个工作尽量系统化,可以写成:负责公众号整体内容sop策略的制定和作者新用户的获取。最后,衡量公众号运营效果的指标,主要看粉丝的增加量,如果商业化,可以写付费用户数或者产生的收入金额。
图9:案例4 | 公众号/抖音工作无法转化为产品工作
5、CASE5:无关实习体现产品力。最后一类CASE,往往发生在中途转行做产品工作的同学身上。这类同学往往通过之前的实习,对产品的关联度非常低,因此需要深挖过往工作的上下游,了解相关工作是否可以产品化或者解决。例如以埃森哲咨询IT咨询职能顾问助理岗位为例(图10),他当时做了很多数据处理分析的工作,包括一些系统配置的杂活。另外,他其实跟进了一个HR系统项目,而这个项目刚好是他作为联络人和使用人跟进的。这时候,我们其实可以通过这个项目的回顾,把这个项目经历输出到简历中。当然,这样写的前提,一定是你对这个项目的整体背景、核心流程有足够的了解。
图10:CASE5 | 非相关实习反映产品实力
如果以上内容能帮助你写出一份优秀的产品经理简历,请在离开前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