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女子三重舞之恋的创作》: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三重舞的免费、优秀的范文,可以作为撰写相关论文的参考。
1.《愛》發行背景
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安徽花鼓灯会自1990年起,已成功举办20余届,花鼓灯三重奏舞蹈《爱情》在第七届花鼓灯会上精彩亮相。
回想2006年,第七届安徽花鼓灯会即将举办,而本届灯会的举办地就定在了凤台县。因为这里的陈巷村、上塘集、新集、岳张集、毛集、古桥等多个村镇都是安徽花鼓灯的“灯巢”。《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又称红灯、故事灯,历史悠久,自宋代已有,主要流传在凤台、怀远、颍上一带。”
因此,凤台县、怀远县、颍上县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花鼓灯之乡”。作为花鼓灯的发源地之一,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自然要拿出自己的作品,参加这场属于“灯人”的盛会——第七届安徽花鼓灯会。在老团长宋忠阳的带领下,我和青年编导岳英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分工进行舞蹈创作,花鼓灯三重奏舞蹈《情》应运而生。这又给了笔者一次实践花鼓灯舞蹈创作的机会。
2. 花鼓灯会的标志启发了歌曲《爱》
人们在文艺创作中经常谈到“灵感”这个词。所谓“灵感”,又称“心灵启迪”或“灵光乍现”,是指我们在文学、艺术或科学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创造性、突发奇想的精神状态。花鼓灯三重舞《爱》的创作灵感,可以说来自于安徽花鼓灯会的一个LOGO(logotype的缩写)。这个圆形扁平标志的图案是:三个手持五彩扇子翩翩起舞的少女,身着色彩斑斓的花鼓灯服饰,做出花鼓灯相同的“三弯”造型。这个简洁而美丽的图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手持五彩扇子翩翩起舞的三个少女,不就是花鼓灯艺术中的“兰花”吗?每当看到这个图案,我马上就联想到花鼓灯艺术中的“花鼓灯”,想到了花鼓灯兰花“三大流派”的生命力。所谓“三大流派”,是指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花鼓灯艺术大师和他们所形成的三种风格。他们分别是以蚌埠人冯国培(艺名:小金莲)为代表的“冯派”;以凤台县人陈敬之(艺名:一条线)为代表的“陈派”,又称“冯派”;以怀远县人郑九如(艺名:小白鞋)为代表的“郑派”。恰巧我有机会创作第七届花鼓灯会,这让我想到凤台花鼓灯岳颖,能不能把这个平面的标志“立体化”,让这三朵拿着彩色扇子的兰花顺着标志走下来,翩翩起舞。心里不停地想着。从此,创作花鼓灯三人舞《情》的想法开始在我心中萌芽。

3. 寻找传统花鼓灯
作品有新意,有惊喜,有别于其他作品,有自己的个性,才是有价值的。在构思《情缘》时,作者首先对传统花鼓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梳理,力求从中寻找到能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有效元素的有效元素。
传统的花鼓灯舞表演,除“街上游行”(花鼓灯艺术的盛大游行)外,主要有在广场上表演的“大花场”和“小花场”(俗称灯场)两种形式。“大花场”主要是集体表演的抒情舞蹈,“小花场”则是由二人(一个“鼓架”和一朵“兰花”)或三人(一个“鼓架”和两朵“兰花”)即兴表演。基本没有固定的情节,多用于表现青年人欢乐开朗的性格和诙谐搞笑的情景。在怀远地区还发现由戏曲《二姑娘争夫》衍生的三人“小花场”。在“小花场”的三人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台县的《抢板凳》。舞蹈有一定的情节,描写的是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和两个活泼聪明的女孩,为了争夺一张长凳而进行有趣的游戏的场景。
其实,花鼓灯“小花田”里的三人舞非常少,虽然这几个花鼓灯三人舞给了我一些启发,但要创作出有别于传统花鼓灯三人舞的《爱》,还需要在学习运用传统花鼓灯的基础上努力突破。
4.“爱”的创作与实现
花鼓灯三重舞《情》中的“情”字有三层含义:作者试图用花鼓灯的舞蹈元素来表现开朗阳光的淮河姑娘对她们喜爱的民间舞蹈花鼓灯的迷恋,对大自然清泉的依恋,对未来爱人的思念与热爱。
《爱》在舞蹈结构和速度上,采用“ABCA”和“慢-中-快-慢”的模式,舞蹈舞台调度采用“双人舞式”,在表演呈现上,既有集体表演,也有个人技巧发挥的空间,不时出现“复调”场景。
有人曾说:“舞蹈的形态是人物内心的外化。”我理解,舞蹈的一切肢体动作乃至编排,都应是人物内心情绪变化的外化表现。在塑造“形态”上,《情》采用了“静”与“动”的对比。因为这件作品最初的灵感来源于花鼓灯会的一个平面标志,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舞蹈的“引子”部分,首先在位于舞台中央的台上设计了一个与标志相似的静态剪影造型。三个女孩右手握着彩扇,左手在腰胯处握着手帕,做出向外的动作。她们整个身体呈“三弯”的姿势(花鼓灯经典的肢体动作),体现出女性的柔美。这优美的静态造型试图引发观众对花鼓灯标志的立体联想。随着古筝声如流水,灯光渐渐明亮,在竹笛的柔美声响中,三位少女缓缓移动,透过几组以“三弯”为基调的不同造型,兰花犹如仙子般从仙境飘落,给人一种由静至动的美感。
这种静态的造型和舞姿在舞蹈的“尾声”中再次再现。然而,这种“再现”是相反的。三朵兰花以同样的速度从舞台中央回到台上,由“动而静”;舞蹈再现了开头的静态造型;音乐渐弱,灯光渐暗,灯光熄灭,结束了整支舞蹈。“引子”和“尾声”通过这种“倒映”的处理方式,给人以清新、舒适的美感,同时达到了首尾呼应、风格统一的效果。
5.《爱情》舞蹈语汇的传承与创新
纵观《情缘》的创作,花鼓灯经典舞蹈语汇被运用在很多地方。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动作堆积,而是基于人物情绪发展和舞台氛围需要而进行的有机设计。如在表现姑娘们开朗、敏捷的性格时,继承了“更步”、“野鸡流”、“打扇”、“甩围巾”、“顺摇”等花鼓灯传统舞蹈语汇;在表现姑娘们对花鼓灯的痴迷时,也引入了舞蹈氛围,运用了花鼓灯艺术大师陈敬之《捉蝴蝶》中典型的扇花和陈派经典舞蹈节奏——“颤抖、摇晃、瑟瑟发抖”。在类似于“快打慢唱”的抒情舞蹈中段,三株兰花在大提琴旋律的伴奏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三株兰花迅速“小步退步”。来回交叉,一曲又一曲,配合“单面扇”,气氛更加热闹流畅。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花鼓灯《风摇柳》中的“飘扇”原本只转了一半。排练时总觉得这个作品无法充分表达出姑娘们此时的兴奋之情。于是作者经过反复实验,尝试创造出360度连续扇面旋转的动作。运用到舞蹈中后,大家觉得比以前更加流畅活泼。
三重奏舞蹈论文参考文献:
结语:《花鼓灯情缘女子三重舞》的创作,是相关大学三重舞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凤台花鼓灯岳颖,也是相关三重舞现代舞论文开题报告范本和撰写职称论文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