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随着咨询案例的积累,我渐渐发现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那就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太多人被“好工作”所困,沉迷于“赚钱的工作”而不能自拔,看着身边的人成就伟业,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愿改变却又无力改变。
于是他们总是在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重新做出选择,他们是否能够改变现状和不尽如人意的命运,是否能够掌握一门无可替代的“绝世武功”?
然而事实是,即便你有幸回到过去某个时间点,比如高考时重新选择专业,又比如毕业后重新选择第一份工作,再次做出了一个看似正确的选择,你这一生的命运或许依然不会改变。
正如一种观点所强调的,你自身的系统结构决定了你无数的行为,驱使你遵循大数定律,奔向不可逆转的命运。
在开始之前你必须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吗?
年近40岁的银秋(化名)怎么也想不到,家里花了大价钱、动用关系给他找到的稳定工作,如今没了。
银秋是石油系统的一名普通员工,近年来,行业形势急转直下,经受不住冲击的企业纷纷倒闭。
当她想到未来某一天自己可能面临的“裁员危机”,再想到自己多年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技能和能力,再加上她如今已经到了要照顾年迈父母和年幼孩子的年龄,丈夫只是个普通的工薪阶层男性,家里离不开她的收入,她的焦虑和不安可想而知。
一般来说,我们很多人会在两个重要时刻做出仓促的决定:一是填写高考申请表,二是选择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银秋回忆说,当时自己的中文成绩还不错,如果当时选择了中文系,也许今天他就不会这么焦虑了。
我接触过很多像银秋这样的咨询师,在他们看来,是因为找不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才导致自己无法全身心投入。
但在这个问题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全力以赴,你怎么能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
如果你不敢全力以赴,你注定没有成功的机会
为了解释这个事实,我们必须普及一个概念,即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无疑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方法论假设,也是经济学科学化的起点。在职场上,效用函数可以用来量化表达完成的每一项任务给你带来的满足感或成就感。
例如:
一个人的努力单位(X)与成就感(Y)之间的效用函数为Y=X
也就是说,这个人如果付出1分努力,他的成就感也是1;如果他付出2分努力,他的成就感就是4;如果他付出3分努力,他的成就感就是9……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人每额外付出一点努力,能获得多少额外的成就感呢?
从1单位的努力到2单位的努力,增加的成就感是3单位;从2单位的努力到3单位的努力,增加的成就感是5单位……
因此职场咨询案例,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在努力程度与成就感的效用函数下,每增加一单位努力,效用(增加的成就值)会逐渐增加,而且增量会越来越大。
这个结论很重要,反过来说也不矛盾,就是如果一个人舍不得投入、舍不得付出职场咨询案例,连1个单位都不付出,那么他得到的成就感就会极低——越不愿意付出,就越难感受到成就感,即使稍微放松一点,成就感也会急剧下降。
你不想要第二次机会。
网上有一段视频,讲的是一个“如果可以重来,你会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的故事。
视频中的人物来自各个职业,有模特、设计师、老板、摄影师等。
首先出现的是一个模型:
她抱怨这份工作太累,吃不饱饭也很正常,为了减肥,她曾连续几个月吃火龙果催吐,穿高跟鞋站一整天,最严重的时候一只脚上起了七个水泡。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她希望做一名设计师,她觉得设计师可以坐在高档的写字楼里,喝着咖啡,画着设计图,既舒服又悠闲。
镜头切换到设计师:
设计师说,从做起这个行业,他就没法一觉睡到自然醒,经常有客户找他修改设计稿,最要命的是,修改完还说第一次最好,让他气得想骂人。由于长期熬夜,鱼尾纹、白发出现得比年龄还快。
如果再选一次,这个设计师想当老板,有钱,所有人都听他的,那该有多好啊。
然后老板来了:
老板说,他要承担的责任比一般人要多,赚钱还好,亏损要自己承担,压力很大,没时间陪家人,更不用关心孩子,心里总是有愧疚感。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老板想当一名摄影师,他认为摄影师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且很自由。
我们从摄影师那里了解到,摄影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而且你喜欢的某些照片别人不欣赏的话,你还是会没有收入的,没钱的话就只能问父母要钱了……
很多对现状不满的人心里总会有一个疑问: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回到那些重要的人生节点重新做选择,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在电影《重返战场》里,教练说过一句话,让人思考无限——
你知道未来是什么吗,斯科特?未来是对你现在所做的一切的回报,如果你现在就放弃,相信我,未来是不存在的。斯科特,我希望你在生活中不要轻易放弃,因为生活本身比足球要艰难得多。
时间的算法
如果你理解了时间的算法,这个问题就不会再给你带来任何困扰了。
时间模型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要素组成:
这个时间模型认为,要平静接受“过去”,着眼于配置资源的“现在”:包括极度集中精力、积极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配置已有的资源、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测算。
这样,我们或许能够突破绝境,甚至把坏牌变成好牌;但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理性的分析能力,即使手里拿着一手好牌,也很容易变成坏牌。
1. 你的未来并不由你的过去决定
太多人都陷在过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情感去改变过去。比如上一篇文章中的音秋,他总是在心里假设:如果我当初做了不同的选择,今天会怎样?
要知道,这种把时间主要花在回忆、哀悼、遗憾上的方式,往往会影响我们下一个更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关于“现在”的决定。
沉湎于过去的人,总是把自己拖入无休止的“要是那样就好了”的假设中,用各种错误的已知条件来欺骗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后悔、悔改,错过了今天改变的最好机会。
就算过去的事情能够如银秋所愿改变,可她如今难道就没有任何烦恼了吗?
未必。
如果十八年前银秋从中文系毕业,进入一家纸媒做编辑,她如今的焦虑丝毫不会减轻,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纸媒正在迅速衰落。如果银秋的工作状态依然像今天这样,得过且过,不努力进取,她的未来同样充满不确定性。
真正决定你未来的,不是你的起点,而是你如何用正确的思维去理性分析当下的处境,重新配置资源,而这个过程中,专注和理性思考尤为重要。
2. 专业素养是每个工作者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其实,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你不讨厌或者不喜欢,你的专注程度决定了你的学习和成长速度。
而银秋则缺乏心无旁骛专心做事的经历,夹杂了太多个人情绪,曾经遇到过一些绝佳的成长机会,却因为感情上的抵触而错失良机,让人唏嘘不已。
例如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领导曾有意安排银秋写一份分析报告,但她觉得财务报告极其枯燥,感情上非常抗拒,写了好几次都没有好结果,干脆推掉了这部分工作。
显然,她低估了“做好当下的事”的重要性。
其实,写出一份好的财务报告绝对不是文字功底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本单位业务和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站在报告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等等。
这种能力就叫做“专业”: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我们都能够选择以专业的态度去面对,精准而熟练;并且在采取行动之前,已经去除了让人烦恼的情绪因素。
3. 由无意识的大脑功能产生的确定感可能导致我们犯下彻底的错误。
毫无疑问,不确定性是宇宙的基本秩序之一。
对于不确定性的不同感知可以用来区分年轻人和中老年人。
在青少年眼中,不确定性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知世界,是一个不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梦想,是一个不评估生殖组合的爱情,是一个无知与无畏。
在中老年人眼中,不确定性就是陷阱、就是毒蛇,如果可以的话,他们愿意花钱去化解一切令他们心神不宁的“不确定性”。
比如银秋的父母。
他们对女儿的控制欲极强,不允许她离开学校后遇到任何挫折和挫折。而银秋又恰好是个“乖乖女”,虽然内心或许有所不满,但还是被“不确定性”牢牢控制着,整天担心自己会逃离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以至于银秋必须找到一个自己百分百确定的人才领域,他才愿意投入。
布鲁斯说:“概率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能的事情没有发生,但不可能的事情却发生了。”
什么是成功?
成功其实更多的是一个概率事件,如果你持续投入、持续下注,你获胜的概率会比那些随机下注的人更大,这就是“成功”的真相。
最可怕的就是什么都不做,那么获胜的概率自然是零。
4. 我们的大脑善于自欺欺人
正如阿尔布雷希特所说,当面临改变主意或证明我们不需要这样做的选择时,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急于找到证据——我们的大脑非常善于说服自己,以至于这种束缚几乎是看不见的。
最难改变的是心态。
彼得·德鲁克认为,观念的改变不能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现实的意义。
有效地消耗自己可能是生活中最好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隐秋纠结的那个选择,从来就不存在。
她一直希望找到自己的天赋领域,实现“瞬间逆袭”的神话,只可惜,神话从来不会在现实中出现。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与其让自己陷入“心理游戏”中,做出所谓的选择,不如面对现实,去“有效地消耗自己”。
有个孩子,看上去天生就是个坏学生,脑子也不好使,因为学习成绩差,被人歧视,唱歌成了他唯一的自尊,高中时就开始在餐馆当歌手。
当时的歌手有两种,一种是“驻场歌手”,是专业歌手,掌声雷动;一种是“客串歌手”,需要一直上台,不但要会唱歌,还要负责带动气氛。
相比较而言,客人的收入更高,工作也更辛苦。
为了赚取这笔高收入,此人选择“榨干自己”——他组织了一支乐队,边旅行边演出。
可惜,直到夜店行业由盛转衰,这个年轻人才在歌唱领域看到了希望,不过经过多年的“自我剥削”,他成为了一名能唱能跳能主持的老手。
后来,他在乐队的兄弟打电话给他,说有部电影需要一个会说山东话的演员,便极力推荐他出演人生中第一部电影,结果这部电影出乎意料地成功了。
这个男人努力学习,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那一年,他28岁。
32岁主演电影《疯狂的石头》,正式开始演艺生涯。
没错,他就是黄渤。
从初入影视圈到真正成名,黄渤一共拍摄了22部影视作品,其中获得好评的仅有4部,其余18部都被批评为“烂片”。
当我们再回首他的过去,会发现他每一步都倾注了全部的努力,甚至拼尽全力,才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演员之路,巧合的背后有很多的必然性。
唱歌的经历让他的对白功底扎实,舞蹈的经历让他的表演充满肢体感,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让他的情商极高,在业界拥有极好的口碑和人气,而这一切都和他对待每一次职业经历的认真程度息息相关。
只有回头看,才能理解什么叫“把点点滴滴串联起来”,什么叫“不浪费任何努力”。
当下此刻,就是修行之处。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等到我们走到了自己设定的路程才开始全力以赴,这是最愚蠢的做法,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做好每一分钟的工作,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内心力量才会增强,我们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可能。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
你知道,曲折的人生并不可怕。大多数人只是顺其自然,没有任何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