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MBA智库百科()
目录
[编辑]
35岁的危机是什么?
“35岁危机”是人才市场的一个现象,即很多用人单位都有一条明文规定,只招35岁以下的人才。这种“35岁危机”不仅对求职者影响很大,对企业员工也有很大影响。很多企业员工担心公司裁员,中年失业,会危及自己的生命。
[编辑]
35岁危机代表性现象
35 岁危机:人们对 35 岁的恐惧日益加深
35岁左右的女性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企事业单位担任中低层管理职位,有的从事文秘、行政、人事等工作,整体技术含量不高,容易被替代。但家庭的成功,并不以限制女性发展为代价,重家庭还是重事业,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据不少企业HR反馈,虽然职场女性在生儿育女初期,会因为家庭而分心,但4、5年后,往往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潜力会被充分激发出来。
35岁危机:定位不清导致瓶颈
发展瓶颈的原因,有的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与现实有差距;有的是工作变动,自身能力跟不上;有的是环境本身不理想,影响了个人发展空间。需要纠正的观念是,很多人对充电存在误区。充电并不是盲目报读外语培训班或者读MBA,学习的场所也不局限于课堂。真正的知识积累,是通过广泛收集各种材料和信息,吸收、参考别人的思想和见解。

[编辑]
35年危机的原因
面对既残酷又充满机遇的职场,越来越多在职场工作12年以上的白领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职场生存危机正在来临: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健康状况的恶化,35岁的职场人士已经步入职场更年期。潜意识里,这些35岁的职场“老男人”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要面对35岁这个高门槛。所以有人说,35岁已经成为职场年轻与衰老的分水岭。
如果职场要完成新旧交替,必然会出现一批能力超强的年轻人,他们的出色表现潜意识里给这些35岁的职场人士造成了一定的生存压力。
“你还有父母孩子要照顾,工作太老了,退休又太年轻。”如今,“35岁”已经成为很多求职者非常尴尬的年龄。为什么不是30岁、40岁呢?为什么用人单位要把招聘年龄定在35岁呢?
事实上,以“35岁”作为录用门槛,是我国长期以来“招聘文化”的一个缩影。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在推动录用年轻化风潮,当时对基层年轻干部的界定,就是35岁以下。此后,人们普遍接受了以35岁为衡量人才是否年轻的思维定势。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职场35岁危机,职业结构规划不断调整变化,但很多用人单位依然沿袭过去的做法,下意识地将录用年龄要求与35岁挂钩。
[编辑]
35 年的危机应对
35岁求职 职场人35岁真的老了吗?真的要离开职场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人力资源专家拿出了“加减乘除”四招,来化解35岁职场危机。
加强与新员工的沟通协调
越是感受到危机感和压力,越应该主动去学习。职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榜样。所以,35岁的职场“老手”们,应该主动去和职场“新人”沟通、相处。这样不仅能给对方留下平易近人的好印象,还能让你快速融入到他们的精神团队中,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35岁职场人所欠缺的东西。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35岁的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作为职场新人,年轻一代身上的种种与生俱来的特征让他们始终站在社会潮流的前沿。如果这些35岁的职场“老手”不主动与他们联系、交流,就会被推入落伍的盲流之中。
降低对工作福利的期望
如果我们知道35岁是一个走下坡路的年龄,我们是不是应该降低对工作的期望值?比如,和一个25岁刚入职的硕士生相比,我们为什么要要求自己的工资福利比别人高呢?这就是一个预期福利的问题。很多35岁的职场人士,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掂量自己的分量,一味地要求自己各方面的福利必须高于别人,否则就觉得丢人。这是很危险的想法。古语有云“量力而行”,现代社会的薪酬分配规则,也一直奉行“位对数”。如果一个35岁的职场人士,把自己的福利定在和25岁人一样的水平,必然会破坏社会的这条潜规则,最终受害者还是自己。
[编辑]
应对 35 年危机的实用策略
1. 社交。无论是选择和网友聊天,还是和客户共进午餐,或是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都有助于开阔视野和思维。永远不要把自己关在家里,为工作而烦恼。社交才能让你对职场和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和你信任的人约个时间。联系你最信任的朋友和家人,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尤其是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或悲伤。告诉他们你的想法,然后仔细听取他们的回应。
35岁——中年职业危险期 3、休假 其实,当你对工作感到厌倦时,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当工作进度很慢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停下来,把工作抛在脑后,让大脑休息一会儿职场35岁危机,然后才能重新启动。选择在家看书、听CD或者出去旅游,这些都可以帮助大脑恢复,重拾对工作的兴趣。
4. 写日记。不要只是压抑自己的坏心情。把对工作中的抱怨写在日记里。这是释放情绪的好方法。同时,写日记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也许写了一个月的日记后,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决定,是否要换工作或职业。
5、业余时间参加培训给自己“充电”,强化和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其实也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当你真的被职场“更年期”折磨得不得不改变时,你也可以选择满怀信心地离开,然后大步迈向新的岗位。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35%E5%B2%81%E5%8D%B1%E6%9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