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4日职场心理学 心累,知名短视频博主papi酱正式宣布,“已生产,母子平安”。
半年后,Papi酱发布产后首支视频,自编自唱rap表达身为新妈妈的不易,正式宣布复出。
视频中,Papi唱道:
“谁说休产假不累?唉!比连续加班还要累十倍。”
对我来说照顾一个宝宝很不容易,比应付甲方还要困难。
原来做妈妈是需要学习的,每天照顾宝宝就像参加考试,但这次却没有人给我指出重点。
没有焦点,全是焦点!”
作为一个刚满4个月宝宝的新妈妈,看到这个Papi式的幽默投诉,一开始我笑了,但读着读着就哭了。
做母亲太难了。
尤其对于有事业心的女性来说,做母亲就更加困难。
不想放手的母亲
产前产后,我参加了医院组织的几个妈妈小组。
说实话,如果群里没有医生定期答疑,我真的想退出了,因为这简直就是负能量的聚集地,完全是一个黑暗的能量场。
如果一个妈妈抱怨自己的丈夫不分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就会有一群妈妈跟进,大骂她的丈夫不靠谱;如果一个妈妈抱怨婆婆的育儿理念和自己不一样,就会有另一群妈妈跟着她抱怨……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问大家:
“看来在群里抱怨也没用,为什么不直接跟我老公和婆婆沟通呢?
如果你的老公不会照顾孩子,你可以从头教他;如果你和婆婆在育儿理念上存在分歧,你可以带她一起看科学育儿的视频。
如果家里实在没人能帮忙的话,要不你花点钱雇个月嫂帮你分担一下?”
没想到我反而被攻击了。妈妈们说,
“我老公什么都不懂,抱小孩都笨手笨脚的”;
“婆婆没法沟通,她宁愿一天都不照顾孩子”;
“请月嫂那么贵,我又不是不能自己照顾宝宝”……
他们的回答让我想起了一部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女主角金智英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女性,是某人的女儿、妻子、同事、母亲。
与此同时,她也和普通女人有着同样的问题——不愿意放手,不懂得珍惜自己。
婆婆对亲生女儿宠爱有加,所以智英每次回婆婆家,都是被吩咐这吩咐那,一刻也不得休息。丈夫心疼她,说:“要不我们回去吧?”智英说:“我要是不回去,妈妈不会怪我吗?”
因为抑郁、焦虑,志英出现了精神问题,经常变换身份跟丈夫倾诉。丈夫很担心,帮志英联系心理医生。但志英在了解到治疗费用后,选择放弃治疗。

丈夫想分担育儿责任,打算休育儿假,让妻子重返职场,重新开始社交。智英不小心让婆婆知道了这件事,被婆婆训斥后,她再次放弃了已经获得的大好工作机会,仍然觉得做母亲、做妻子是自己的“职责”。
智英配得上所有人,除了她自己。
母亲、妻子、儿媳、女儿、姐妹……智英把所有身份都放在“自己”之前,要做一个百分百完美的“她”。
每当这些身份的要求与她自己的内心需求发生冲突时,她总是屈服的那个人。
为什么妈妈总是最累的一个?
从独居到恋爱,从恋爱到结婚,这些其实并不会给女性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
但生下孩子并承担起母亲的新身份无疑是女人一生中的分水岭。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产后最累的人总是妈妈呢?
①生理上的差异。
从怀孕、分娩的阵痛,到产后恢复、哺乳,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本质上决定了妈妈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付出。
产后前三个月,我几次想放弃夜奶,把宝宝交给老公照顾,自己睡一整夜。但这个想法不太现实,宝宝是纯母乳喂养,晚上必须喂奶,不然会有生理反应。
②社会观念。
我曾经跟丈夫讨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妈妈们生完孩子后,常常会称自己为“宝贝妈妈”,而爸爸们却很少这么做?是不是因为女性生完孩子后,会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
王先生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养育孩子更多的是母亲的责任,而父亲的义务更多的是挣钱养家。这使得自称“奶爸”的男性特别容易受到歧视,常常被认为是“大佬”。
“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性别不平等,男性偶尔照顾家庭会受到格外的褒扬,而强势的女性则常常被质疑无法兼顾家庭。
③自我认知。
很多女性的自我意识非常薄弱,尤其是在生完孩子之后,母亲、妻子、儿媳、女儿的身份都可以放在“自己”之前。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是有限的资源,当女人不同的身份发生冲突时,潜意识里,后一种身份会做出让步。
想想看,有了孩子之后,你有多少次为自己买过东西?当接送孩子和会见朋友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自己的“自由”吗?
④女性领导力。
生完孩子之后我发现,家庭绝对是女性领导力的训练场。
如果领导能力强,孩子的父亲和奶奶就会各司其职,分担一部分负担,母亲就不会太累;如果领导能力弱,母亲又不愿意把任何事委托给别人,只能亲力亲为,累死自己。
不要总是抱怨“我老公不靠谱”或者“我婆婆难沟通”,能否有效高效地沟通,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完成你布置的任务,也是衡量职场领导力的一个标准。
如何做一名出色的职场妈妈?
做一名职业母亲很难,本质上是因为这涉及三种身份——女性自我、公司员工、孩子的母亲。
“优秀”并不意味着每种身份都可以同时完美,也不意味着女性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发展,或者在事业与家庭中间迷失自我。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妈妈,我有4点建议:
① 不要把自己当成超人,学会偷懒,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很多人当妈妈之后职场心理学 心累,总觉得“养育孩子无小事”,凡事小心翼翼,不求人帮忙。我当妈妈的第一个月也是这样。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孩子不只是我的孩子,她除了有我这个妈妈,还有爸爸、奶奶、爷爷、奶奶……
我对自己期望过高,要求太多,导致别人在育儿方面的参与度降低。还不如偷懒,让全家人多和孩子互动。
这样,大家就能体会到给孩子洗澡、换尿布的不易,也能互相理解,有利于家庭和睦。
②调整潜意识中的身份顺序,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生完孩子之后,我也经历过一段烦躁、焦虑的时期,想来想去,当妈妈其实心累比身体累还要多。
孕妈是全家的重心,身体和精神都照顾得很好,容不得一点委屈,会以自己为重。
但生完孩子之后,全家人的重心就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新妈妈名义上是老二,但凡事都能有人“指点”她、“指点”她。在精神地位上,其实很低,仿佛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妈妈再委屈也无所谓。
其实,妈妈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身材带来的焦虑,孩子哭闹时带来的巨大压力,并请求家人多关注你的需求,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给自己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③多投资自己,多认识朋友,内外兼修。
从产后恢复到健身塑身,从朋友聚会到学习提高,妈妈们要学会投资自己,提升自己。
不要对孩子寄予太多期望,也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其实,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与其花太多钱给孩子上兴趣班,不如从内到外提升自己。
孕期最后几个月,我上网课,没有缺课,没有缺作业。生完孩子后,我读完了好几本书。除了和老公聊聊家庭琐事,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修身养性是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最好方法。
自己更好,孩子才能更好,家庭才能更好。
④ 提早做好规划,对接资源,借助外力,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8 月份,我主持了一个职场妈妈训练营的项目,很多妈妈和准妈妈来找我谈论:
“产后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发现办公室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老板明确告诉我,哺乳期合同就到期了,以后就不再续签了。”
“我计划明年生个孩子,但我没法继续做这份工作了。已婚没有孩子的人很难找到工作。但养孩子需要花钱,我迫切需要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
“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了,我也准备重返职场,但最近找工作很困难,发现自己没有竞争力,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
…
母亲往往在遇到麻烦后才开始反思,被动寻找出路。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何不早做打算,为产假后重返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呢?
如果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也可以对接资源,借助专业的力量来帮助自己。
就像可以在分娩前提前联系月嫂一样,你也可以在分娩前做好职业规划,发现自己的优势,发掘潜在的机会,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