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招聘作为HR的基础入门工作,占据了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而且,作为企业选拔人才的第一步,HR每天需要阅读大量的简历。如何从海量的简历中筛选出适合公司的人才,是HR需要每天练习的技能。下面介绍一些筛选简历的方法。
1. 基本信息
1. 个人信息的审查
A、在筛选对硬性指标(性别、年龄、工作经验、学历)有严格要求的职位时,如果其中有一个人不符合职位要求,就会被迅速筛选出去;
B、在筛选对硬性指标要求不严格的职位时简历筛选原则,也可以结合招聘岗位的要求,参考“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具体需求”:
25岁之前,寻找一份好工作;26至30岁之间,个人定位与发展;31至35岁之间,高收入工作(薪资、福利、隐性收入);36至40岁之间,寻找独立发展的机会、创业;41岁以上,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2、在核查应聘人员的受教育经历时,要特别注意应聘人员是否使用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比如是否注明大学教育的起止时间、类型等;在核查应聘人员的培训经历时,要注意专业培训和各类认证培训,主要查看所学专业(工作专业)和培训内容是否匹配。(仅供参考,不作为简历筛选的主要标准)
3.申请人的工作经历是审核的重点,也是评估申请人基本能力的视角,需对以下内容进行分析筛选:
(1)工作时间:主要检查求职者的工作总时间、跳槽或调动的频率、每份工作的具体时间长度、工作时间之间的衔接情况等。
A.如果求职者在总工作时间内频繁更换工作或岗位,每份工作具体时间不长,此时应根据岗位要求分析其就业稳定性,如能判断其不适合岗位要求,则应直接筛选掉。企业判断和筛选简历的标准和流程。
B. 检查应聘者工作时间的连续性(作为筛选的参考)。如果应聘者的工作时间间隔较长,应做好记录,并提醒面试官在安排面试时多注意应聘者的空闲时间。
(2)工作职位:不作为简历筛选的参考,最看重的是工作内容。
(3)工作内容
A.主要查看应聘人员所学专业与应聘岗位的匹配程度,如专业不匹配,则查看应聘人员的受聘时间。
B.结合以上工作时间原则,检查求职者专业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求职者短期的工作内容涉及对求职者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则应提醒面试官在安排面试时重点了解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细节方面的了解。
C、了解求职者所在公司的大致背景(尤其对于中高层管理及特殊岗位,可作为参考)。
(4)根据以上信息,分析求职者所描述的工作经历是否真实,是否有虚假信息(作为参考),并分析求职者年龄与工作经历的比例。例如,一位30多岁的求职者,曾经做过律师、医生,现在是一名营销人员,他可以应聘销售代表职位,销售建筑材料吗?这种情况要特别留意。如果可以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就直接筛选掉。
4、个人业绩:主要检查求职者所描述的个人业绩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职位要求(作为参考,不作为简历筛选的主要标准)。
2. 检查主观内容
包括求职者的评价性、描述性内容,如自我评价、个人描述等。主要检查求职者的自我评价或描述是否恰当、真实,并找出这些描述与工作经历描述之间的矛盾、不一致、不符之处。如果可以判定求职者所描述的主观内容不真实,且存在较多不一致之处,那么就可以直接筛选出来。
3.初步判断简历是否符合职位要求
1. 判断应聘者的专业资格和工作经历是否符合职位要求,若不符合则直接筛选掉。
2.分析应聘者的求职岗位和发展方向是否明确、一致。(供参考)
3、初步判定应聘者是否适合该职位,如判定应聘者不适合该职位,则简历将被直接筛选掉。
4.全面审视简历的逻辑性
主要重点考察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和个人业绩,特别注意描述是否有条理和逻辑性,工作时间的连续性,是否体现了一个人的水平,是否有矛盾,并发现相关问题。
A.比如一份简历在描述工作经历的时候,列出了一些知名公司,一些高级职位,但他申请的职位却是普通职位,这个需要注意,如果能判断出简历中的虚假元素,就可以直接过滤掉。
B.如果可以判定应聘者的简历完全不合逻辑,则直接筛选掉。
5. 简历整体印象
主要是查看求职者的简历书写是否规范、整洁、格式是否美观,有没有错别字,通过阅读简历了解求职者给你留下的印象。
6. 查看求职者的薪资期望
如何快速有效地筛选简历
1、选择任意一个职位、任意一份简历。简历上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姓名、出生年月、学校、专业等信息。然后HR才能针对用人部门的硬性招聘要求进行第一步筛选。年龄可以告诉我们工龄,学校专业可以告诉我们专业是否合适,学历是否符合要求。如果都合适,就继续看下去,如果都不适合,就直接删除。
2、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为例,学习相关专业比非相关专业有一定的优势。这时,我们会看是否有相应的职称证书、岗位培训证书、资格证书等。如果有,是什么时候获得的?这可以说明你是否处于学习期,是否有上进心等。
3、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工作经验了。首先看时间,你每一份工作都干了多久。如果你几个月就换工作一次,那就要看你是换行业还是同类型换工作了。不过一般来说,HR不会考虑频繁换工作的人。当然对应届毕业生影响比较小。如果你工作了3-5年,会加分,因为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真正了解一家公司,搞清楚它的运营、工作、发展前景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去适应和确认你的工作情况。
4.然后看最近的工作经历,看和HR招的职位匹配度如何,包括公司规模,组织架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行业属性等。匹配度越高,人员匹配度越高。匹配度越低,人员匹配度也会越低。语言表达也很重要。

5.然后看看其他工作经历,看看工作内容是否匹配,每份工作之间是否有空隙。因为现在很多人选择在还在工作的时候就找工作,找到工作之后就走,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没工作就辞职。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会有一定的问题。当然这个可能需要沟通确认,毕竟还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还有最后一个,当然也可以是第一个,这要看你简历的接收方式。如果是网站投稿,一般会有模板要求。如果是个人直接投稿,那么简历的整体规划也是一个观察点,是否一目了然,是否合乎逻辑等等。这往往跟个人喜好和个人观点有关。
识别虚假简历
1. 个人基本信息虚假信息的认定
一般来说,伪造求职者个人资料的情况并不多见,但也不容小觑。首先要仔细核对求职者填写的个人资料是否真实,用仪器(可购买专用仪器)将求职者与身份证上的照片进行比对,看是否是同一个人。必要时,可以特意询问求职者家乡附近地区的情况,再上网查询是否有这样的地名。还可以询问求职者的生日,看是否与身份证相符。如果仍有疑虑,还可以查阅求职者留下的家庭电话号码进行确认。
2. 个人教育经历虚假信息的识别
实际工作中,虚假学历或相关教育经历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何识别?
1.对于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当然应该上中国教育网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去查询。
2、但如果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网能查询到的学历有年份限制,或者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与就业指导中心网不能查询到学历简历筛选原则,那么就要询问申请人的学校情况,比如学校地址在哪里?电话是多少?当年谁教你的?你专业学的什么科目?然后核实一下。
3、如对求职者的专业技能证书有疑问,也可以请公司该领域的专业人员向求职者询问专业问题。
3. 个人工作经历虚假信息的识别
个人工作经历造假的案例很多,主要表现在:虚构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公司)、虚构或夸大自己曾经担任过的职位、虚构或夸大自己曾经的工作内容或业绩、夸大以前工作的薪资水平、虚构离职原因等。针对以上现象:
1. 首先,求职者需要提供前任雇主的联系方式,以及公司内上司和同事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随后,公司将进行背景调查,核实求职者所担任职务、离职原因等。
2.对应聘人员的工作内容或工作业绩通过专业人员或书面考核的方式进行测试验证。
3. 可以电话面试求职者的薪资,但要确保对方公司不会泄露薪资秘密。不过,也可以通过薪资调整机构了解当地同行业类似职位的大致薪资水平。也可以询问求职者最低可接受的薪资水平。如果与他要求的薪资相差很大,那么他之前的薪资很可能是夸大了。
4. 不要要求求职者的简历 100% 真实
因为大部分求职者的简历都有些夸张,只要关键要求真实,其他的真实性达到70%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