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08:16
来源:北青报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小 大
北青报记者发现,5月1日以来,豆瓣“不知如何回复”群累计发帖665条,累计回复超万条; 每晚平均发布 11.4 个帮助帖子,平均每个帖子有 16 个回复。 从内容来看,不知道如何回复“朋友”、“亲戚、家长”、“同学”的求助帖最多,占比超过35%。 就感情问题寻求帮助,询问如何回复“暧昧对象”、“情侣”、“相亲”等问题占20%。
最近,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练心眼”的热潮。 很多网友尝试学会用高智商通过“做题”的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或职场中遇到的尴尬情况,从而达到不让别人的话“落地”的目的,不不要让自己陷入“哑巴亏”的状态。 对此,心理咨询师杨一杰在接受广州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心灵眼操》用幽默的方式讨论严肃的议程,让大家用讽刺的方式正视质疑。并解决它们。 困境。
“心眼子练习题”带领围观者回答自己学校的类型
“心燕子”与“心燕儿”同音。 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包括“思维能力”,如:他有心眼,凡事都深思熟虑; 疑惑与思考》:别人很好,只是自己的想法太多。
生活中,人们常常喜欢用“心胸短”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智商低,做事缺乏眼光,缺乏机智。
从“新燕子”的解释来看,这个词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分寸感,有时甚至带有一些褒义的语气。 因此,如何处理“心眼”也是一门学问。
就在最近,某生活平台上出现了一大批主打“高智商/口才训练”的博主。 他们持续更新“心眼练习”,等待网友们在评论区解答和讨论。
北青报记者发现,这种“心眼操”通常会先设计一个简单的情景对话。 网友们需要思考的是,身处情境之下,如何以高智商“破局”。
从“刚下班,领导突然打电话给你,问你现在忙吗,你怎么回复?” 拿起一件外套,售货员说这件外套很贵,你确定要试穿吗? 你会说什么?”对话场景几乎涵盖了职场、中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陌生人之间的社交互动。
其中,观看次数较高的心眼练习是:想象一下,你坐在办公桌前涂口红,突然有同学走过来说:“你的口红看起来像我前几天丢的那支。 ” 在这些情况下,高智商的你该如何应对呢?
评论区里,网友们各有各的绝招,不同类型的答案也各有派系……
“直送团”简单明了:“那就别偷我的了。” 再加上焦急的表情,直接可以让你的朋友措手不及。
《阴阳奇气团》道:“哦,是吗?不过,别过几天找到你的,又把我的弄丢了。” 隔着屏幕,都能听出语气中的压抑。
“诚意团”一边互相调侃,一边拉近彼此的距离:“真的吗?你眼光好,我们审美一样。”
还有“诚实表白组”会直接表达自己的心理:“最近我在练习心眼,所以说话时请小心。”
“无价值团”主打谦虚:“请不要偷我的口红。” “请不要再说了。”
但最搞笑的还是“菜叶群”。 不管上面是什么,一句“牙齿上有菜叶”就直接打破了尴尬的局面。
职场避免“陷阱”“多心别犯傻”
在各种“心眼练习”中,职场哲学备受关注。 无论是领导的“压榨”,还是朋友的责难,“回报”的本质不是直接辱骂对方,也不是过于谦虚,而是顺利地解决。
甚至还有博主专门总结了“职场新人必备的说话技巧”和“聪明套路”。 例如,你应该经常说“对不起”、“不要和傻瓜争论”、“一直卖得很惨”、“总是表现出你又穷又忙”。
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的Cherry(化名)对此深有体会。 “这一年来,我感觉周围有很多陷阱。” 石榴说,在“亲自冒险”之后,她总结出一条避免陷入陷阱的基本规则:“多多小心,别犯傻。”
刚加入公司时,Cherry只是一名普通的编辑。 无论是策划还是内容,她都得到了一致好评,领导也认可了她的能力。 后来,Cherry如愿升职了。 但从那时起,她就发现这条路很难再继续下去了。
“因为当你的等级下降之后,很多事情就不是你能控制的了。” 石柳表示,与原来独立策划的内容不同,升职后,策划另一个内容就变成了团队的事情:下面是有人执行的,需要向其他部门汇报和衔接。 这个时候,相连的部门往往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约束,有人“挖坑”的情况屡见不鲜。
有一次,领导让她收集每月的数据。 这项工作原本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但Cherry平时有整理资料的习惯,所以她提前提交了。 没想到领导给她布置了新的任务。 “所以领导交代完工作后,别犯傻了,别轻敌了。” 石榴总结道,如果领导在工作组里布置了任务,你必须立即回复“收到”。 领导者需要从如此快速的反馈中识别出你的优势。 执行。 但任务什么时候完成就是另一回事了。
Cherry表示,她的心和眼睛也是通过爬、滚来练习的,都是“苦、哑”。
低智商恐惧网友互相教“如何回复”
北青报记者发现,在社区网站豆瓣上,也有无数年轻人在为“低智商危机”互相帮助:“不知道如何回复”群体就是其中之一。 成立近两年来,该团体已聚集超过27万人。 名字“啊先生”(答案的音译)。 还有“低智商互助会”、“情商提升小队”、“社交能力康复”等同类型团体。
夏洛特(化名)是“我不知道如何回复”小组的负责人。 在她看来,虽然“心眼训练”是当下的流行词,但显然这种现象并不新鲜。 与“意眼练习”中预先设定的场景不同,“不知道如何回答”组的求助组都是现实中发生的,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不会直接抛出问题,但会先假设一个答案,然后请网友分析这个答案是否合理。 “可以理解,发帖的人是一个没有任何想法的人,我们上去帮他弥补这一点。” 夏洛特说道。
该小组的成立源于夏洛特求救的经历。 当时,夏洛特的同学给她发了很多自己偶像的照片,但夏洛特对那个明星并不感兴趣,但她也不想浇灭同学们聊天的兴趣。 “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小组来教人们如何回复消息呢?” 夏洛特这么想,小组就成立了。
当时群里成员不多,帖子回复也很少。 直到夏洛特发了第二个求助帖,小组队伍才突然壮大。 当时,夏洛特的网课正式结束了,助教给她发来了一段很长的文字,“看起来不像是复制粘贴的,读起来很真诚,但明显就是想让我续订。”费用。” 于是夏洛特再次陷入了不知道如何拒绝的恐惧之中。
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个求助帖竟然引来了巨大的流量。 网友纷纷留言给她提出建议。 不少人表示场景式英语会话·口语话题库:职场社交,如果拒绝再暧昧一些,助教依然会“不屈不挠”。 最终,夏洛特明确表示不会考虑继续课程,同时对助教的关心和照顾表示感谢。 说辞果然奏效,她始终没有收到对方的任何销售。
夏洛特还观察到,群里的大部分苦恼帖子都是来自于网上聊天时遇到的困难。 与线下沟通的即时性不同,线上回复是允许有时间差的,甚至可以撤回。 基于这个特点,你希望在回复之前想出一个微妙而友好的“完美回复”。
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团员们的苦恼总是每年都在重演。
“每年到了求职季,大家关注的都是如何回复HR,而当考研季临近时,则是如何回复导师。” 夏洛特说,现在,她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回复经验:对方是老板、长辈、老师等,先说“谢谢”、“辛苦了”等礼貌用语; 如果你拒绝约会或请求,有时想想“理由”来敷衍过去是有礼貌的。 “很多帖子都问如何拒绝别人,虽然大多数网友给出的借口都是假的,你可能对此有心理负担,但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撒一点谎是不行的。”
对于“对低智商的恐惧”,夏洛特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存在过度的担忧。 “意眼修行”虽然有意义,但如果每天都修,那就有点夸张了。 因为别人的间接经验很难替代我们的直接经验。
“实习期间,我发现大家说话的方式都一样。哪些是‘好’、‘宝宝在吗?’、‘辛苦了+发光的红心表情’……”夏洛特觉得表达可以重塑一个人的思维、过于模板化的反应会吞噬每个人言语的个性。 但显然,当你看同一件事时,即使你有相同的观点,你也会表达不同的观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虽然建群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大家答疑解惑,但现在,我希望班委们能够在三天内退群,顺利‘毕业’。” 夏洛特坦言,“我们不能再依赖网友,所以我们应该尝试更多地表达自己。说错话并没有那么可怕,毕竟我们还有机会弥补。”
对话
用讽刺解决社会困境
心理咨询师杨一杰在接受北青报专访时表示,虽然“修心”听起来没有那么“高大上”,但它却能精准反映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扰处境。
北青报:您如何看待“心眼修炼”现象?
杨一杰:社会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 它不仅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的现实困境,也蕴含了东方文化中宽容、崇尚积极应对、向善的传统观念。 “修心”恰到好处地能够拆解这个宏大的命题,让你能够以一种非常轻松的态度来思考和解决当前的问题。
北青报:青少年“心眼修炼”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杨义杰:首先,青少年是参与“心眼训练”的主要群体。 原因在于,年轻人刚从中学、家庭进入职场、社会。 看似有联系,实则并不紧密,而且也很容易遇到“不怀好意的人”,而年轻人一开始没有受到充分的训练,这也是他们需要“训练自己”的一大原因。头脑和眼睛”。
其次,当代年轻人缺乏一定的同伴效应。 以前我们生活在你们部落之中,从与周围人相处的实践中学习经验并不难。 尤其是当冲突发生时,我们可以观察普通百姓如何解决家庭、邻里纠纷、吐露不满、主张权利。
现代社会,家庭往往规模较大,人们在学校度过的时间也较长场景式英语会话·口语话题库:职场社交,而中学也教导校长和老师帮助维持秩序,使得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接触到同伴的榜样和示范,即缺乏一种行为参考。
据悉,“心眼”更接近生活中的小智慧,而不是“路”。 这种小智慧往往很难在教育中“表现出来”。 而且我们的文化、社会礼仪、规范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称为圣人文化,即劝我们行善,以温、礼、俭、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积极回应。 。
因此,总体来说,学科教育还缺少如何教会人们直接表达拒绝和不赞成、愤怒和不满的部分。 因此,“心眼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北青报:靠“意念眼保健操”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杨一杰:我认为,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智商锻炼是必要的,而且越多越好。 因为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比过去复杂得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响应的频率和速度比过去的红岩飞书有了更高的要求。
时下流行的“心眼子练习”似乎是通过极其幽默诙谐的方式讨论严肃的议程。 你用讽刺的方式去面对麻烦、解决困难。 而且,这些方法可以让那些需要智商训练的人互相发现。 他们会明白,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有社交困难和低智商恐惧。 当他们不再感到孤独后,他们的恐惧感就会明显增加。 。 仅从这一点来说,意眼训练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
但我也发现,严格来说,大部分练习帖与其说是帮助别人练心眼,不如说是利用这个热门话题来散播笑话或者“抖抖机灵”。 这种过度猜测后的言辞和心机实际上落入了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之中,可能会妖魔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北青报:“心眼”的实践已经衍生出了一套与其相匹配的惯用语。 您对此有何看法?
杨一杰:我觉得这部分恰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这种话语的价值在于,你回应的是你自己的生活。 这种回应包含了他们在某个场景中真实经历过的情感,哪怕经过了言语修饰,但言语背后的逻辑却是他自己的。 这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特别典型的同行示范和监督。
另外,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示范,就相当于给你提供了一个坐标系可供参考。 我们大概会明白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明确在社交关系中的风格和发展方向。
心眼训练的优点就在于留言区的互动部分。 我们可以和足够多有相同愿望、有同样困难的人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比以前通过学习智商课程或阅读相关书籍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
文/记者 王静怡 张子元 实习生 王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