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思文。很多人是从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认识我的。舞台上的我活泼开朗,能想出各种段子。大家都觉得做脱口秀的人情商一定很高,因为他们口才很好。
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是脱口秀主持人,每天都在舞台上,但生活中我还是个腼腆的人,话不多。过去我也学过主动跟领导搭讪,学过送礼等等,但都没学会,反而显得笨手笨脚、可笑,所以干脆放弃了。不过这些年,我过得还算不错。
我发现社交沟通能力强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和每个人都相处得很好。现代社会,每个个体都变得越来越独立,人们更关心高效的合作而不是低效的人际关系。而且,大多数人不会因为你好相处而和你相处,而是因为你很强势而和你相处得更好。
沟通很难,但沟通也很简单。你不需要样样精通,只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就能轻松应对各种情况。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多年做脱口秀主持人和编剧时总结出来的高效又有风格的表达技巧。
首先,让我们从大多数人对沟通的一个误解开始。
职场沟通仅仅是为了建立关系吗?
前段时间我招聘了一个助理,有一天,他很苦恼的对我说:“我不擅长搞人际关系,不会奉承老板,在公司里很没有存在感。”
我说:“你跟老板沟通的时候,没必要阿谀奉承。”
他惊呆了。
我接着说:“如果什么事都做不好,阿谀奉承也没用,领导喜欢业务能力强的人,跟领导沟通清楚,把业务说清楚,比刻意讨好领导重要得多。”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是很多人却不明白。
其实,沟通从来都不是为了建立关系,沟通的本质是信息的有效传递。
高效沟通的三个关键点:准确性、舒适度、界限
良好的沟通有三个关键点:准确性、舒适度和界限。
我们创作笑话时,有一个原则:“简单”。简单就是幽默,任何冗余和累赘都是幽默的最大敌人。如果你给出太多无效信息,当你终于说出搞笑点时,人们往往会想:啊?就这样了?
如果你不能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某件事,说明你还没搞清楚。这是我在《脱口秀大会》第二季上讲的一个笑话:
女人,就算你长得再漂亮,也需要钱的支持。因为可以买各种衣服,护肤品,美容卡。俗话说,没有丑女人,只有穷女人。别看吴欣现在的颜值,你不知道她小时候没钱的时候有多年轻。
这段伏笔很简洁,观众一眼就能抓住搞笑点——女人有钱才好看。吴欣有钱的时候好看,没钱的时候,简单反转——年轻!
如果这一段加点废话之后变成下面这样,你就能感受到效果了。
有一句话很多人都听过,“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需要钱。你不漂亮,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打扮自己。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花钱让自己漂亮。你可以买各种衣服、化妆品、护肤品,做保养、美容……
就拿吴欣来说吧,你看她现在有多美,但是如果你不看她现在,而是看她以前的模样,那时候的她非常年轻。
你觉得这太啰嗦了吗?这到底在说什么?
这不只是脱口秀,日常交流也一样。你需要净化信息。大多数人在描述某件事时习惯加入无关的细节,这大大削弱了故事的搞笑程度。你可以尝试把想要表达的内容罗列出来,删除无关的信息,然后有条不紊地说完。
我们日常的交流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个传递信息、接受信息、再反馈信息的过程,这就需要你把握谈话的节奏,调节气氛,让对话者感到舒服。
如何才能做到“双向沟通”,让对方感到安心接收信息呢?我分享两个小技巧。
1. 控制情绪,不要阻碍沟通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对话中一方说话非常激烈,当另一方反馈时,出于自我防御机制,也会回应你。双方情绪都比较波动,往往无法理性讨论问题,甚至会升级为争吵或冷战。
如果想避免在交流中情绪化,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避免使用反问句。反问句的背后是强烈的不满、不满、怀疑、蔑视等。比如上级对下级说:“这个问题你还没想清楚吗?”父母对孩子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就教不了你?”妻子对丈夫说:“你连洗个碗都不会?”说话者以为自己在陈述一个现象,但他表达的方式却让听者感到不舒服。从交流上来说,就是抵制、反驳,阻碍了正常的交流。
正确的做法是多用陈述句,比如把上面的句子改成“你回去再想想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碗可能不够干净,需要再洗一遍。”这样的陈述句,是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呢?
从你的交流语言中删除反问句,你的交流就会更加顺畅。
2. 放下评判,同情他人
如果你想让对方在交流中愿意听你说话、给你讲一些他们的故事,你首先应该放下自己的评判,尝试“共情”,努力去理解对方。
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我们做《吐槽大会》的时候,需要采访明星,了解他们的经历、抱怨,以及面对外界巨大的负面评论时的内心想法,这样才能进一步打造脱口秀。明星们很难向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编剧回顾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以及背后的自己想法。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感受到你的真诚——不评判。对于一个以言辞尖刻著称的嘉宾,你不能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尖嘴利舌?”“网上有人说你说话不恰当,你怎么看?”你要这样表达,“当时是什么情况,让你选择这么做?”“作为公众人物,面对这样的丑闻,你觉得压力大吗?你是怎么熬过这段时间的?”
当与你交谈的人感到你理解并且站在他这边时,谈话就能顺利进行。
当你与他人沟通时,你面对的是复杂的环境,“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每次遇到不同的情况和人,你都需要弄清楚该说什么、该采取什么措施。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某人“情商低”或“说话不流利”。如果有人说话不讲究场合,伤害到别人,说明他没有界限感。相反,如果有人幽默风趣,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流,那他一定很善于把握语言交流的平衡点。
物理界限很容易识别,比如有人闯入你家,就是侵犯你。但沟通界限就比较模糊。很多人在沟通过程中,往往会感到不自在和被迫,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界限,害怕冒犯他人。
比如,加班很久之后,老板给你分配了新的任务,你本来不想做,但实际沟通时又怕得罪老板,就勉强答应了。这样长此以往,会让双方都很难受。
那么如何界定沟通的界限?
你可以在自己周围画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你人际交往中的个人边界。圆圈里面的区域是你的个人空间,别人是否可以触碰由你决定。圆圈外面的区域不受你控制,可以被别人触碰。
您还可以定义您的业务是什么,以便当其他人需要您的帮助时,您知道您无法提供帮助并学会说不。
你也可以定义哪些情绪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你不需要为别人的负面情绪买单。
这样,当有人侵犯你的时候,你就可以调出这张表,告诉自己,他侵犯了我。也许你还没能完全抵抗别人的侵犯,但至少你有界限感,这是建立自我界限的基础。比如,下次老板再要求你加班,你就可以鼓起勇气,合理地拒绝他。
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告诉人们真相,那么就用幽默的方式去做,否则他们可能会杀了你。”这句话说明,即使有人想杀你,你也可以用幽默去化解,更不用说其他的沟通困难了。
沟通是一门技术活。如果你觉得很难与他人沟通,那是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场景、人、你的反应、可能产生的影响,都会让你陷入两难境地,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时,正是幽默沟通的好时机。
接下来,我将根据幽默的原理介绍三种幽默沟通技巧。俗话说,不懂做事难,懂做事不难。当你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你会发现,幽默地表达自己、沟通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让职场沟通无压力的三个技巧
要想成为一个善于社交的人,首先要知道幽默是如何产生的。很多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总的来说,幽默的产生有三条主要原则:惊讶感、优越感、压力释放。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说一下这三个原则在日常交流中如何运用。

美国作家卡门西蒙在她的代表作《只有被记住你才能成功》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你对别人说过的话,90%都会被遗忘。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你所说的话是否能够被别人记住,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脱颖而出职场沟通小故事,获得更多的机会。
在谈话中运用幽默,引人发笑职场沟通小故事,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如何才能创造幽默?
专业脱口秀演员在思考如何给人们带来惊喜感时,经常会使用一种叫双线结构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你在常见的事情中找到意想不到的视角。
我曾经在一次脱口秀大会上讲过一个笑话。
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男女之间有纯粹的友谊吗?
我想是有的,我和我老公都是这样的。
但另一方面,如果夫妻之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我觉得也是很好的,因为很多夫妻之间的矛盾就会很容易解决。
如果你把你老公当成哥们,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分房睡了。很尴尬吧?把双人床卖掉,换成上下铺,他就是你睡上铺的哥们了。
这样就不用担心没话可聊了。只要晚上十一点关灯,躺在下铺跟他说:“嘿,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我保证你们会聊一晚上。
很多人是通过“兄弟般生活”这个段子认识我的,这里用的是“双线结构”。
双线结构的含义是,一个让人发笑或留下深刻印象的笑话需要两条故事线:第一条故事线创造期待或引导观众在头脑中产生隐含的假设;第二条故事线给人制造惊喜,打破观众的期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简单来说,故事1给你一种熟悉感,故事2打破这种熟悉感,给你一种惊喜感。
如何使用“双线结构”
步骤1:先写出故事1,这是大家通常都有的观点。
第 2 步:找出故事 1 中人们普遍存在的隐性假设,并列出这些隐性假设。
步骤3:根据列出的隐含假设,找到相反的可能性,并写出故事2,这是打破其他人期望的观点。
比如说一个简单的句子“我已经连续工作了7天”,这就是故事1。
第二步,根据故事1,找出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隐性假设:1、我是一名员工;2、我去公司上班;3、我不想去上班。
第三步,对这三个假设进行反方向思考,看看会发生什么。这时候,你的故事2就浮现出来了。
如果我不是员工而是黑心老板,我会说:“我已经连续工作7天了,监督别人连续工作7天真是过瘾。”
“我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是一名家庭主妇。我可以说,‘我已经连续工作了七天。我什么时候可以去办公室做一些有偿的工作?’”
大家都以为我不喜欢上班,其实我很爱上班,我可以说:“我已经连续工作7天了,不用吃老婆做的难吃的饭菜,我好开心啊!”
这让事情变得有趣多了。如果你是一名员工,想向老板表达自己工作很努力,但又不想抱怨或邀功,你可以试试这样表达:“我已经工作了 7 天,我很高兴不用吃老婆做的难吃的饭菜了!”
老板在笑的同时,一定会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同事不错,很热爱公司,而且奉承话还挺到位的。
当你在探索自己独特有趣的想法时,不妨试试“熟悉”+“出乎意料”的“双线结构”,这样说出来的话,不仅能打破大家的期待,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还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容易被记住。
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认为每一种幽默的情况都有赢家和输家,而笑声则是突然意识到自己比别人优越的表现。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看到别人出丑,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下意识地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还不错”,进而产生竞争心态,就会哈哈大笑。
最典型的优越感表现就是自嘲和抱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位女性朋友的故事。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长得漂亮,受过良好的教育,做什么事都得体,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但她却很苦恼地问我:“我明明很好相处,可大家表面上似乎都跟我关系不错,心里却总有种距离感,我真的很羡慕那些人人都熟悉的人,我怎么好像总是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呢?”
我说:“因为你看起来很完美,但没有完美的人。”
她听后很惊讶,“我用尽全力去完美,只是希望大家能喜欢我,怎么就成了距离的原因呢?”
其实,在心理学上,这叫错误效应。生活中,受欢迎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极其完美、没有瑕疵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有才华,也会犯一些小错误,则会大大提升他的吸引力。
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艾略特·阿伦森,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所有志愿者被要求听四段相同的演讲录音。四位演讲者中有两位非常有才华,而另外两位则平庸无奇。此外,在有才华和平庸的两组中,各有一位演讲者不小心洒了咖啡。阿伦森要求志愿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四位演讲者进行排序。
统计结果显示,平庸组的两位演讲者自然排在最后。然而,最受欢迎的演讲者并不是表现优异、没有犯错的演讲者,而是有才华但洒了咖啡的演讲者。
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给出了两种解释。
一方面,完美的人会给人一种不真实、不安全的感觉,因此,不管这个人有多优秀,人们往往都会觉得他难以接近,从而远离他。
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出于自我保护而避开那些更完美的人。因为当你和一个太优秀的人在一起时,相比之下,你就不会那么优秀了。没有人会真的喜欢一个让自己自卑的人。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闺蜜嫁入豪门,关系逐渐疏远的故事。也是这个原因。
因此,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缺点、犯一些小错误,其实是在向别人传递“我愿意向你展示我的缺点”“我很真实”“我没有攻击性”的信息,别人自然就会放下戒备,觉得你很友善,很容易亲近。
如何使用自嘲
1. 真心抱怨自己的缺点或困境
我们在自嘲的时候,一定要指出自己明显的、大家都容易察觉到的缺点,或者遇到的困境。别在自己明明很瘦、衣着得体的时候,还说“我又胖了,什么时候才能减肥成功”。这不叫自嘲,这叫“演戏”。
2. 自嘲缺点是自己可以接受的
虽然自我贬低看起来是一种自我贬低、降低自尊的行为,但事实上,只有足够自信、接受这些缺点和困境的人,才能做到自我贬低。
比如李诞总是拿自己的小眼睛开玩笑,因为他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个事实。你不能拿一个人真正在乎的东西开玩笑。如果你坚持拿自己在乎的东西开玩笑,局面就会变得很尴尬。因为你看起来不像是在开玩笑,而是在攻击自己。让人同时感到心疼和压力。
3. 身居高位时,宜用自嘲
只有自信的人,才会自嘲,这里说的地位高,不一定是指外在的地位,而是指心理上的优越地位。
我们与人交流时,往往存在相对的心理立场,如果你处于高位,可以适当自嘲一下,如果你处于低位,就不要自嘲,这样会让你的处境更加尴尬,自嘲主要是为了降低你的攻击性。

在公司里,领导自嘲道:“你看我多忙啊,老是忘事。”大家都觉得这个领导很踏实,能这样自嘲,应该很好相处。
但如果你是文员或者新进员工,你在领导面前说“你看我多忙啊,老是忘事”,大家只会在头上出现一堆黑色问号,觉得你不太靠谱。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
你在电梯里遇见了你的老板,电梯里只有你们两个人,而且电梯运行的时间非常长。
当你在街上见到朋友时,你会热情地向他/她打招呼,但当他/她转过身时,你才发现自己认错了人。
在公司的年会上,你坐的那桌人彼此都不认识,所以他们只能互相看一眼说“祝你用餐愉快”。
当你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是不是感觉空气都渐渐凝固了?尴尬是我们在压力之下才会有的一种感觉,这时候如果能把现场的尴尬说出来,就能让大家轻松起来,大家笑着尴尬就化解了。
英语中有一个习语来形容这一点:“address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思是如果房间里有一头大象,你就必须解决它。
每个人其实都能感觉到房间里的大象的存在,只是刻意忽略了它。人们更愿意用一些看似有效的招数去化解它,比如讲个笑话,或者搞笑一下。但这往往会让整个局面变得更加尴尬。其实,这时候只要你指出房间里的大象,指出尴尬,释放压力,局面就会缓和下来。
解决尴尬的通用方法
这里有一句万能的化解尴尬的句子——“好尴尬啊。”是的,这三个字,只要你敢说出来,尴尬就会瞬间暴露。
比如你在部门会议上分享,幻灯片突然打不开,下面的领导和同事都看着你,你满头大汗,想重新从U盘里拷贝幻灯片。这短短的半分钟操作时间,如果你什么都不说,就会变得异常漫长。
如果你敢一边抄文件一边说“好尴尬啊!这不是我想象中的精彩开场”,现场尴尬的气氛就会立刻被打破,你的压力和其他所有人的压力都会得到释放,气氛也会得到缓和。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如果你不在乎,你就不会尴尬。尴尬来自于过度的自我关注,有时你会把尴尬转嫁给别人。如果你的心态转变,不再太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尴尬就会变成安慰。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沟通的四种基本逻辑
一个人说话好,不只是因为他会说话,语言背后体现的是你对事物的看法,你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你的想法最终会体现在你的语言里。
能幽默交流的人,心胸一定开阔。我成为专业脱口秀主持人,不仅是经过长期的训练,也是在生活中历经磨难之后,才逐渐意识到,幽默的天赋是罕见的,而开阔的生活态度是可以培养的。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底层的思维逻辑,可以帮助你用幽默去沟通,用微笑去面对生活。
生活就是一场斗争。作为人类,我们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绝望和黑暗的时刻。也许这些痛苦暂时无法解决,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痛苦的方式。时间和欢笑是生活的解药。
幽默=悲剧+时间
这句公式背后的逻辑是:经过时间的发酵,总有一天,我们能用超然、讽刺的眼光回头看困境。当你能心平气静地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痛苦时,别人也能从中感受到优越感和幽默感。当双方都能开怀大笑时,你就会心胸开阔。
在喜剧演员的眼中,很多时候,让我们发笑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当我们遇到痛苦时,我们首先把它当作是生命给予的礼物。即使当时我们还深陷其中,无法拿它开玩笑,我们也要记住它。因为痛苦可以成为最高级的幽默素材。
比如我的同事梁海源就曾讲过一个买和田玉被骗的故事,他回忆说,被骗的滋味一定很难受,但同时又很开心,虽然被骗了,但是可以把它写成故事,这样就能赚回来了。
幽默往往是一种独特的视角,当你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时,你就能说出让人惊讶、一针见血的话,这就是我上面说的惊喜感和压力的释放。
如果你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必须比别人能接受更多的东西,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外界。因为只有接受,你才能看到这个事物的全貌。
很多人都有过“吵架不赢”的经历,当别人反驳自己时,自己会哽咽,脑子一片空白,晚上回到家,脑子里会浮现出一百种应对的方法,然后叹息一声:“唉,当时就该这么说。”
人们常常出于自我保护,对不确定的事情表现出抵抗。当我们在争论中表现不好时,我们会紧张,说不出话来,这就是赤裸裸的抵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的大脑或外界信息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但你已经对这些可能性说了“不”,你自然就反应不过来。
我们如何训练自己先接受一切?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即兴喜剧的核心练习,“是的,而且”。
即兴喜剧跟我们现实生活中很相似,没有剧本,也没有事先彩排,遇到各种事情,全凭现场反应来完成表演。
有些人面对危机特别冷静,应变能力强,接受事情和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别人快,当别人还陷在失败和挫折中时,他们已经绕过负面情绪去寻找解决方法,自然应对效果更好。
比如,季度末,团队业绩还没有完成,开会时,只有领导说:“大家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完成这个季度的业绩。”大家回答“好”。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接受,大家甚至可能会觉得“压力太大了”、“真不想干了”。
这时候如果你能说,“好的,上次我们沟通了一个新客户,虽然对方有很多要求,但我们应该可以尝试一下。”接受之后,再补充一些新的信息,给出新的方向。再加上团队成员参与讨论,也许你能很快拿出具体的方案,问题就能逐步得到解决。这才是对外界真正的接受和回应。
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同样的话,在别人听来很平常,但到了脱口秀主持人的嘴里,就觉得很好笑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脱口秀主持人不太喜欢“说话正经”。
如果大部分人的思考、说话都是按照固定的方向进行的,那么脱口秀主持人的本能反应就是“我不能跟大家一样”、“我要反过来说”。反过来说更有意思,这就是说话背后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用逆向的思维方式,从事物的相反面来表达。
童话作家郑渊洁小时候总听老师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却说“早起的虫子被鸟儿吃掉了”,这是非常典型的逆向思维。
我有两个建议可以帮助你训练你的逆向思维。
首先,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相反的方式回答任何问题”。
我们小时候经常会用这种说话方式,因为这是一种用讽刺的方式把事情联系起来的方式。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对话:
“你是头猪”——《Bounce》
“你真可爱”——“可惜没人爱你”
不妨找个机会和家人朋友一起开开心心的聊聊天,这样轻松的交谈,会让你的心胸开阔,带来快乐。
第二,多做“如果”练习,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逆向思维的重点就是从相反的角度看问题,从结果出发逆向推导。
当你看到某件事的时候,可以先做假设,问自己“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得出结论之后,继续做假设,问自己“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不断询问。
例如,如果你正在考虑是否要换工作或换行业,而正向思维让你犹豫不决、不知所措,那么试着从事情的反面来看:如果你不换工作,结果会怎样?如果行业转换失败,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逆向思维可以帮助你看清自己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以及基于错误决策的正确决策可能是什么?
生活中有很多事,自己可能觉得不好笑,但别人看到却忍不住笑。
例如,在卓别林的电影中,作为一个小人物,卓别林总是遇到各种困难,被欺负,被嘲笑是电影中的角色,他永远不会认为这是一部喜剧片,但观众似乎在笑。
著名的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有一个幽默的理论。
当您感到沮丧时,您可以尝试脱离自己的观点,并与您自己或作为叙述者的好朋友谈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