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
1. 基本信息
陈少锋,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64年7月生于福建省漳浦县。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文化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召集人(之一)、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召集人,中国文化产业前沿网首席顾问。
研究方向:中国伦理史、社会正义、管理哲学、文化产业
写作
1. 专著
《企业战略》,金城出版社,2011
《正义与公平》,人民出版社,2009年
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文化产业读本,金城出版社,2009
《好好读书然后从商》,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企业家的管理哲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
《伦理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中国伦理史》第一、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997年
《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生命的尊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合著及编辑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陈少峰、张立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陈少峰、朱嘉著,金城出版社,2009年)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前沿教材系列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2008
《伦理学研究》,谭忠成、陈少锋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伦理史名著导论》,陈少峰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原学》(六册),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大陈育青简历,1992-1996年
《伦理与文化》第1卷,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3. 纸张
□ 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动经济发展,载于《中国投资》2012年5月(上半月)
□ 文化企业亟待培育核心竞争力,载于《新领袖》2012年4月
□ 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管理伦理,载《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第三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4月
□ 文化产业格局与焦点,载于《中国税务》2012年第4期
□ 文化体制改革重点,载《人民论坛》2012年3月(下)
□ 工业文化化理念与方法,发表于《企业文明》2012年第2期
□ 促进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引导企业实现绿色转型,载于《绿叶》2012年第1期。
□ 中小文化企业与文化内容产业,发表于《北京联合大学》2012年第1期。
□ 矫正正义与弱势群体问题,《中国哲学新观》,台湾学生书店,2011年。
□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十年,载于《中国市场》2011年第50期。
□ 让体育娱乐化,第五频道,2011年11月
□ 《城市文化产业创新的几种模式》,发表于《时事报道》2011年10月
□ 《文化产业同质化竞争透视》,发表于《最前线》2011年10月10日
□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策略思考,福建论坛,2011年10月
□ 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的三维视角,载《人民论坛》2011年8月(下)
□ 行业文化的结构、价值与构建路径,发表于《企业文明》2011年第8期。
□ “十二五”时期文化企业发展重点问题分析,载于《文化产业导刊》2011年4月第4期
□ 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强国的战略思考,载《福建论坛》(2011年4月)第4期
□ 论社会公正,载《北大讲堂》第22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 开创“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载于《中国文化产业》2011年1月第55期
□陈少锋:学术评判应有“程序正义”,人民日报,2010年9月30日
□ 《培育动漫产业市场主体的若干对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月第2期
□ 关于创建“海峡两岸家庭文化交流中心”的设想,刊载于《台湾工作通讯》2010年7月(第211期)
□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战略》,载《文化产业导刊》2010年第6期
□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载《时事手册》2010年第5期
□《关于提升文化产业集群效益的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3期
□ 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选择,刊于《文化创意产业参考》2009年第8期
□ 论房地产的预期,发表于《求是》杂志2009年第3期
□ 体育营销的 10 个新视角,发表于《奥林匹克经济》,2009 年 2 月
□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经济转型与文化产业,发表于《思想前沿》2009年第2期
□ 儒法正义核心理念及其现代诠释,《弘扬与创新理论》,巴蜀出版社,2008年11月
□ 动漫产业链管理与人才培养,发表于《双面书》2008年11月第2期
□ 国际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表达,人民论坛,2008年5月
□ 奥运经济与广播影视传媒发展机遇,中国广播影视,2008年第2期
□ 以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与辩论》2007年第8期
□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文化产业,人民论坛,2007年10月
□ 从竞争机制看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北京观察,2007年第1期
□ 如何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人民论坛,2006年10月
□ 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研究,发表于《北大文化产业(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 区域文化战略与文化产业模式创新,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年第3期
□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有战略定位,《前沿》2006年第3期
□ 活动经济与旅游资源拓展,《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2006年1月
□ 电视传媒产业化与传播正义,发表于《中国应用伦理学2005-2006》,2006年11月
□ 如何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人民论坛,2006年10月
□ 从文化大国到文化产业强国,人民论坛2005年第5期
□ 企业文化的核心问题,《北京大学讲义》(第13卷),2005年1月
□ 对中国电视产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资本运作的几点思考,发表于《中国传媒经济(第二辑)》2005年10月
□ 儒家相互依存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发表于《价值观与文化》(第4卷),2005年10月
□ 商业伦理:基本问题及其分析方法,发表于《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100个重大问题》北大陈育青简历,2005年

□ 诚信与智慧,发表于北京大学讲义(第七卷)2005年
□ 家庭道德教育新思路,发表于《前沿》2004年第6期
□新儒商:价值观与思维方法,载新火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 企业文化的哲学思考,载于《北大讲堂》(第五卷)2004年
□ 文化产业趋势与商机分析,发表于《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 《文化产业与文化艺术产业化》,载于《前沿》2003年第11期
□ 从演艺明星经纪行业看人才培养趋势,2003中国唱片音像产业发展战略国际高峰论坛文集,2003年11月
□ 论企业伦理,发表于2003年《人文之窗》
□ 无边界娱乐时代:信息娱乐产业的趋势与商机,刊载于《信息空间》2003年第1期
□ 企业人力资源若干伦理问题,《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3号
□ 诚信:传承中创新,载于《前沿》2002年第7期
□ 项秀、郭象《庄子传》中“性”与“心”问题研究,发表于《道家文化研究(第19卷)》,2002年。
□ 中国先秦哲学中的普世伦理观及其对一般伦理学研究的意义,《普世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 传统智慧与当代伦理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 《道德的金科玉律》刊载于《百科知识》2001年第6期
□ 社区建设与公民伦理,中韩21世纪公民伦理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7月
□ 近代日本佛教伦理的转折点,《近代中日佛教的交流与比较研究》,2000年6月
□ 张载的易学与伦理,《海峡两岸易学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6月
□ 明治末期至大正初期森鸥外人生观与工作观的转变(日文)刊载于《日本文学研究史料集》2000年第26期(2000年3月)
□ 论环境伦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表于《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朱熹与道家哲学》,载《哲学之门》2000年12月第1卷第2期
□ 关于庄子价值理论的几个问题,发表于1999年3月《中国传统哲学新论》
□ 王弼浅谈以庄子解易经,载《道教文化研究》(第12卷),1998年1月
□ 周敦颐易学的道教渊源,《道教文化研究(第十二卷)》1998年1月
□ 程颐的易学与道家哲学,《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卷)》,1998年1月
□ 论人文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发表于《学术思想评论(第一辑)》1997年1月
□ 王阳明良知论与道家哲学,《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卷)》,1996年8月
□ 儒家孝道教育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孝道与未来社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5年9月
□ 王弼的本体论及其对庄子意义的阐释,《原学(第三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8月
□《论道德境界》,载《伦理与文化》(上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
□ 现代伦理启蒙的精神气质与思想方法,《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 当代价值多元化与价值取向的多重性格,发表于《人文杂志》1994年第7期
□ 嵇康对“性”概念的阐释,发表于《原学(第一辑)》1994年2月
□ 《人权与中国现代思想的转折》,载《北方论坛》1994年第1期
□《陶渊明人生哲学思想研究》,载《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4期
□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若干观点及其比较研究,载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路径与选择》,1993年12月
□ 现代伦理思想传统及其批判继承方法的运用,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 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文化现代化,发表于《中国文化:解读与展望》1993年11月
□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发表于《文学》199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