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思维到职场思维,NLP 思维层级模型助你转变

类别:职场八卦 时间:2024-07-04 浏览:
刚从学校进入职场的朋友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这个词,它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被人安排的安心感。想要从学生思维转到职场思维,可以从NLP思维层级模型上思考。那么什么是学生思维呢?那么反之,职场思维即一种主动性+一个主人公的心态。

刚从学校步入职场的朋友经常听到“学生思维”这个词,就是被动的学习状态,被别人安排的安全感。在职场中,你需要的是主动性+主角心态。如果想从学生思维切换到职场思维,可以从NLP思维层级模型来思考。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经验,分享如何在职场中运用NLP思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刚从学校毕业进入职场的朋友(比如我)经常听到“学生心态”这个词职场心态转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那么什么是学生心态呢?我个人理解为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工作当成考试,准备充分才敢去做)和一种被别人安排的安全感(习惯等待上级分配任务)。

这套思维在学校或许适用,但应用到职场上就成了致命缺陷。职场思维恰恰相反,是一种主动+主角心态。如果将职场思维再细化,可以引入NLP思维的概念。本文将结合作者离开第一份产品工作的经历,阐述这种思维的应用。

1.什么是NLP思维层次模型?

NLP其实是英文的三个缩写: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逻辑思维层面是NLP中的一个工具,用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我们的大脑在思考、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

精神层(第六层) 认同层(第五层) 价值观层(第四层) 能力层(第三层) 行为层(第二层) 环境层(第一层)

在NLP思维逻辑层级模型中,环境、行为、能力被称为下三个层级,也是我们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层级,而信念/价值观、身份、精神/愿景被称为上三个层级。

2. 如何运用“NLP思维层次模型”?

很简单,这只涉及到一个思考问题的维度和顺序的问题。思考问题要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这样更容易把握解决问题方向的正确性、方法的全面性。但大多数人思考问题时往往停留在维度的最底层,导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

1. 案件背景

上一份工作干了两个星期,我就想辞职了。其实在辞职之前,我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思想斗争。这个思想斗争的过程,可以作为一个分析。

简单来说,当时想辞职的原因是新员工没有前辈指导,要直接开大项目,再加上刚入职场的大学生心态比较强,很被动,导致工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于是就有了放弃的念头。

下面我会举例说明从不同层次思考这个问题的结果。

2. 错误的做法

第一层——环境

“没人教新员工,这公司太差了,这种项目给我,我肯定搞砸了,算了,我辞职,找个有人教我的公司。”

如果我们站在环境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罪魁祸首就是公司制度。我能做的就是立刻换一家有完整新员工培训体系的公司。但结果可能是后来遇到的公司新员工培训体系不尽如人意,而我在一次次的跳槽中并没有学到什么。相反职场心态转变,因为我没有工作经验,失去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只能通过社招拿到一些小公司的offer。那么小公司的制度很可能不够规范和完善,就会无限循环。虽然也有离职加入有完整新员工培训体系公司的案例,但概率一般不高。

第二层次——行为

“没有人指导我的话,我什么也做不了。我不能就此辞职。辞职了可能就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我只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我不能就这样放弃。今年的就业形势太艰难了~”

处于第二层次思维的人,不再抱怨环境,而是不得不坚持下去,其结果是,虽然不辞职,但工作却遭遇阻碍,不仅精神疲惫,还可能把项目搞砸,被领导认为工作能力差,甚至错过试用期。

第三层——能力

“我一个人负责二期系统的建设,那么多问题肯定都是我一个人的错,我得把问题的原因理清楚。哦,对了,原来是因为对一期系统了解不够,如果一期的逻辑不清楚,二期的设计肯定会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个一期系统很复杂,上一个走的同事也没有留下一期完整的标准需求文档,光看很难理解系统的逻辑。怎么办呢?只能先把不清楚的部分理清楚,然后再组织参加一期建设的同事开会讨论清楚。”

如果按照第三个层次去思考,就会在自己内心寻找问题,并积极寻求帮助去解决。这样,问题一般都能得到解决。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好了。很多时候,人们会选择在这里停止思考。那可能有人会问,那么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就够了,后面三个层次还有什么意义呢?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如果当时我是这样想的,现在的我可能就不会辞职了,会在职场上一步步升级,一步步打怪,一步步成长。虽然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和阻碍,但这样似乎也没什么错。但结果却是,我入职3个月后就选择了辞职。

3. 正确的方法

至于为什么辞职,我当时还没有接触过NLP思维这个概念,但后来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我发现我从最初的纠结到最后的决策,这个过程和NLP的思维方式高度吻合,所以我就给大家展示一下我是如何思考、行动,最后选择辞职的。思考的过程都遵循着NLP思维的逻辑,我没有选择单一的层级,而是从最高层到最低层,从上到下,综合思考。(精神→身份→价值观→能力→行为→环境)

第六级——精神

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为世界创造价值!

第 5 层 - 身份

宗旨:我想为世界创造价值,产品经理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

市场分析:目前C端产品市场已经接近饱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做强做大,对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的标准化、降本增效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之越来越多的实体行业有数字化的需求,因此B端产品市场相对来说是蓝海,但对B端产品经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更高。

自身情况分析:由于我在大学学习的是统计学专业,因此在大学期间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升。在校园的各项实践活动中,我也发现自己在同理心、创造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更加突出,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素质。

结语: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B端产品经理。

第四级——信念价值

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B端产品经理。

分析:人生中第一份正式的产品工作,必定会对我以后的产品生涯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公司的新员工培养体系,管理制度,领导能力等等都很重要,因为这些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的工作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我将来能达到的最大高度。

结论:毕业后,我还是希望入职一家新员工培训体系完善,管理制度规范,领导能力强又友善的公司,主要考虑职业发展前景。

第三层——能力

目的:最好加入一家符合你期望的公司。

分析:有定期沟通、培训和考核机制的公司能有效将个人能力转化为团队能力。工作过程中,由于公司制度不完善,我花了很多时间做不属于自己本职的工作,对个人成长造成很大阻碍。我是应届毕业生,产品经理岗位需要对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我明显缺乏实践和理论经验。

结论:我想辞职了。但是我想给自己定一个目标:项目没通过之前不能辞职。我想把一个产品从0到1的过程做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各种问题并解决,为一个完整的项目积累经验。

第 2 级——行动

目的:积累完整的项目经验。

分析:我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总结:不要害怕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遇到问题可以向前辈请教,结合书本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害怕把下班时间花在工作上,这在初期是必要的。

第一层——环境

目的:更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分析:毫无疑问,公司的制度需要改进,但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也不可能仅凭我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司里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秀人才。当然,他们也有一些不好的工作习惯,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

综上所述:

1)确定学习对象和内容

2)识别并远离前任灌输的错误工作方法

工作中,我负责的项目里有一个模块涉及到和其他公司的合作,需要交给另一家公司来确定我公司负责的模块的搭建。就在我准备和另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沟通需求的时候,我的前辈G告诉我,为了抢占对方的市场,我们不仅要做出自己的模块,还要做出对方负责的模块给客户看(对方公司当时已经做好了,只需要交给我们就可以了)。由于时间紧迫,他告诉我不要问需求,而是闭门造车,先做出来。我理解前辈G抢占市场的想法,这也可能是上级领导的用意,但我还是不能认同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就算想抢占客户的青睐,也要靠产品质量,而不是产品速度(再说对方公司已经做出来了)。 如果想要好的产品质量,那么正确的需求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后,在领导了一个项目从最初的需求调研、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到后来的项目管理、阶段性汇报、测试、上线之后,就在我晋升为正式员工的前几天,我辞职了。

虽然从表面上看,我最终还是辞职了,这和只从开头列出的第一层思考的结果是一样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我是出于职业规划而辞职的,但出于实际考虑,我没有立即辞职。而且虽然辞职了,但三个月的工作所学到的东西已经足够我写很多篇文章了(滑稽)。

结论

NLP思维是按照“精神→身份→价值观→能力→行为→环境”的顺序,在每一个维度上进行综合的、自上而下的思考,每一个维度的思考内容都是服务于前一个维度的内容(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精神需求,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为了巩固自己的身份,需要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了具体的价值观,就要明确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能力确定之后,就要明确下一步的行动;为了更好地行动,需要合理利用环境中的资源),最终从更大的视角来解决问题。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