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将至,又到了写工作总结的时候。社交媒体上,关于年终工作总结的讨论和吐槽颇多。有人说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把工作完成;有人直言“好工作不如好总结”,感叹现在的总结不仅成了职场文字游戏,还陷入了过于形式化的“PPT出场内卷化”;有人精通各种写作套路,能把哪怕最小的成绩无限放大,也能把哪怕最大的失误淡化、忽略……
写年终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梳理得失、展望未来。如果没有日常反思总结的习惯,回顾全年发生的种种事情自然会有些痛苦。但这恰恰说明了总结的必要性,它促使人们学会对职业发展进行中长期规划职场社交游戏,审视自己的工作成果。如果真的发现自己全年一事无成,也可以视为职业发展的一个危险信号: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原因,至少说明目前的工作存在问题。从组织运作的角度看,管理者也可以以个人总结为参考,更加公正地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员工的发展瓶颈和实际困难。
但很多时候,年终总结早已背离了真诚对话的初衷,沦为观众意识浓厚的“职场表演”。近年来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用“职场行话”和数字游戏来夸大成绩、掩盖不足。比如职场社交游戏,新媒体运营新手会巧妙地把“订阅人数从400人增加到1000人”换成“订阅人数增加了150%”,营造出工作进步很大的感觉;面对未完成的KPI,一些职场老手也会打太极拳,用“市场已接近饱和”来应付。本该坦诚的沟通却充满“花招”,“看上去不错”似乎变得比面对工作得失的现实更重要。
当年终总结成为一种被夸大的“技术活”时,不仅不利于同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还会助长一种“说而不做”的文化,对真正努力工作的人是不公平的。长此以往,这样的文化很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加速人才的流失。
需要意识到的是,很多职场人士在年终总结时,不得不“谨慎行事”。有时,年终总结与个人绩效过度挂钩,如果效果不好,年终奖可能会减半,甚至“降薪”。一些主管设定不切实际的工作绩效标准,拒绝听取同事的建设性意见。结果,员工只能对真正的矛盾和问题隐瞒自己的观点,以讨好的态度写出不真诚的总结。
可以说,每个职场都有自己的气场,身处其中的人自然能感受到是务实还是浮夸,并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对于年终总结,员工普遍的态度是敷衍了事还是老老实实,这更多的是职场文化本身的体现。因此,雇主需要从日常工作入手,营造积极、理性、务实的工作氛围。

例如,年终总结的关键在于内容,而不是谁的PPT更漂亮、更精致。有的单位选择统一PPT模板,注重内容描述,传递出明确的评价态度。此外,年终总结过多地占据工作绩效权重的现象也应避免。对于主管而言,员工的表现如何,应该更多地从日常工作的实际成效出发去观察和客观评价,而不是等到年底才单凭自己的总结去判断。相比“过度美化”工作绩效,用人单位增强问题意识,鼓励员工畅所欲言,尤其是指出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要什么样的统筹协调和系统支持,显然更有利于整体业务改善和效率提升。
年终总结不应成为职场上一场“让人抓狂”的“心理游戏”,只有打破隔阂、坦诚相待,才能避免被疏远,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