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真实的经典职业发展案例,今天我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01
背景
裴毅今年42岁,目前在一家外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已经在那里工作了20年,是典型的外企老员工。
20年前,她从全国十佳名校毕业,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进入一家外企,开始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职业生涯。
那时的外企绝对是人才市场上最火爆的,公司知名度高、产品品牌大、管理规范、培训机制成熟、薪资待遇高、发展前景好……年轻人都希望进外企,当时外企招985高校的人才,招聘场面比如今校园里的BAT还要盛大。
选拔出来的人才一定是千里挑一的,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职场是个技术活表达爱,外语也拿手,表情、形象都无可挑剔。
作为HR,裴懿的履历十分丰富:从人力资源专员做起,涉猎HR的多个领域:招聘、绩效、薪酬、组织文化、培训、HRBP、并购后的团队整合……当然包括裁员,她都有精彩的案例。最长的两次任职分别是担任招聘经理和华东区人力资源总监。她目前的头衔是“亚太区招聘总监”。
家庭。裴懿28岁结婚,丈夫也在外企当技术经理,工资比她高,但也高不了多少。他们在上海有两套房子,第一套小房子是在父母支持下买的,大学毕业后不久就付了首付,自己还清了房贷。
第二套房子是计划要二胎,为了改善住房而买的,当时房价已经很高了,夫妻俩交了首付,每个月房贷大概2.5万。
裴毅30岁生下大儿子,36岁生下二儿子。如今大儿子刚上中学,二儿子也马上上小学。不管是从小学到初中,还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关键时期。
好在裴毅的工资不低,年薪八十万,偶尔还能拿到不少奖励收入,估计也有近百万了。加上老公的收入,上海的生活成本很高,家里也没什么奢侈的开支,生活还过得去。
20年的职业生涯,她总共只换过三次工作,都是同一行业,都是在500强企业,而且都在上海。
三家公司各有特色,但在医药领域,都拥有数款世界领先的药物。而且作为外资大公司,它们都很有实力,注重研发,也注重员工的持续发展和新人的培养。裴毅的计划是,在一家公司安家落户,和公司一起成长,将来像父母一样退休。
裴懿一直非常努力,积极向上。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她都有着极高的自律性,通常都能超额完成每一项任务。多年来,她对自己的要求从未懈怠。虽然没有回学校复读,但她每年都会花至少两周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和学习。她也热爱阅读,通常每周会读1-2本书。
02
失业流程
医药行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行业,投资圈都说医药行业是“逆周期的”,没有人相信医疗行业会面临裁员危机。
裴毅选择医药行业,是因为他对治病救人的热爱,也因为这个行业比较稳定,意味着有稳定的工作。
但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研发投入非常高职场是个技术活表达爱,周期非常长,每一轮投资都是亿级的。
最初几年,裴毅的公司押注于一种慢性病药物的研发。这种药物一旦研发成功,不仅能为饱受这种疾病折磨多年的患者带来巨大福音,公司也能获得极高的经济回报。公司有无数成功经验,有全球最强的科研团队,底层技术也取得突破,没有理由不成功。然而这一次,幸运之神并没有如约而至。
该药物试验通过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但是在第三阶段,也就是所有人都认为它成功率最高的时候,却失败了。
全公司上下、全世界人民、乃至整个医疗界的人们,都无不叹息。
然而,科学是残酷的。

…
是的,绝对没有不努力的人,大家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失败了。
总得有人承担这次失败的后果……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外企都是这样的,忍无可忍,就会选择裁员。裴毅自己就是HR,对这个很了解。而且,这种情况以前也发生过。
裁员压力主要集中在美国总部,其实压力并不来自中国这样的大市场,毕竟公司还有那么多常规药物要开发、销售、营销。总部的精神就是大家主动提建议,这次重点是降成本,先从用人成本相对较高的中高层开始,鼓励主动提建议,非业务后端部门优先考虑。
裴毅知道,她是那个收费很贵的后端部门的中高层主管。
其实从表现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也不会轮到裴毅。
但糟糕的是,她的头衔是“亚太区战略招聘总监”。公司遭遇如此挫折,内部员工不得不裁员,外部招聘肯定冻结,显然她没什么活儿干。公司目前 70% 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她面试的,她对每家公司的情况了如指掌。这种事放在任何一家公司都难。更何况,她还要花很大力气去跟每个人才沟通,逐一“邀请”他们加入公司。她从心底里,实在是忍无可忍。
截止日期快到了。至少我应该登记一下我的名字。
......最后,她报出了自己的名字。
老板、同事们都表示惋惜,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大家都很感激她,公司给了她最好的裁员补偿,很多同事还私下帮她找到了新工作。
03
窗口期:33天
裴毅从离开原公司到加入新公司,间隔了33天。
为了这次求职,她制定了为期五周的项目管理计划,对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计划。
成功的项目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对资源的有效管理,裴懿最有信心的资源有三个:能力、性格、方法。
第一、能力
我从事HR多年,当过无数次面试官。从人才角度看,求职是找到工作;但从招聘人员或雇主角度看,求职是找到合适的人才。
什么是人才?有能力为公司贡献价值的才是真正的人才。
我在HR的20年职业生涯中,在各个HR模块都积累了非常扎实的案例,理解的非常透彻。20年里我换了三份工作,公司本身非常有名,我身居高位。这些虚假的名声我不用多说,但另一方面,我从来没有闲着过。每一天都很充实,每个项目都完成得很漂亮,我时刻与时俱进。
所以你不但有能力,你还具备很多企业所需要的能力。
俗话说得人才得天下,企业需要人才,就需要HR。我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能为任何公司贡献价值。而且,人力资源这样的岗位,真正的高手还是需要人生阅历的,没有岁月的深刻沉淀,怎么能对人性有透彻的理解呢?
所以,年龄不是问题。
二、性格
裴仪沉稳的性格还体现在她待人处事上,她很少尖刻,总是尽量体谅别人。
HR的工作都是以人为本的,所以要尽可能照顾到大家的感受。
多年来,无论我在哪里工作,担任什么职位,我的同事大多都成为了好朋友。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特别是招聘工作,经常让我有机会与同事进行深入交流,而这些深入交流也是获得大家信任的好机会。
在平衡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方面,他不仅内心公平,技术也日臻成熟,久而久之,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他不仅在公司内有着良好的声誉,而且在公司外的人力资源圈内也享有盛誉。
她在多个HR圈内都小有名气,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论坛、沙龙等场合发言,真诚地与年轻的HR同仁分享自己的经验,迅速在行业内树立起个人品牌。
圈子里有人知道裁员的事情,还有大公司的HR给她打电话,邀请她加入。
三、方法
再次强调,求职的对立面是招聘。
我做招聘十几年了,对人才的求职研究得很透彻,如果我去应聘,这些方法一定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如何写简历、如何准备面试,这些都是入门级的技能。更深层次的是,她必须选择一个好的行业和轨道。现在的整体经济形势与以前完全不同。
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行业中,找到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好行业、好赛道,又如何从中筛选出好的公司?
这是裴毅这样的中年求职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每个赛道都有那么多好公司,有些公司融资快、上市快,天天上新闻。这些肯定不是她追求的。
毕竟我有自己的情况,两个孩子都在读书,虽然有父母帮忙,但妈妈的角色绝对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希望工作时间能有适度的自由,能稍微平衡一下工作与生活,这是我的缺点。再者,我生性保守,不期待也不认可快进快出的资本运作,也没有这种职场运作风格。
职业发展在她这个年龄和人生阶段,有着更丰富的意义。因此,她也要升级求职方式。比如,过去33天,她一天都没闲着。除了自我规划、自我运营,她还聘请了高端人才发展机构,在两位资深专家的协助下,分析了5大行业16个细分赛道至少50家优秀企业;除了别人推荐的12个面试机会,她还想方设法拓展了8个真正的面试机会。一共利用了7个渠道的机会,总计45个。而且,简历修改了4次,模拟面试只涉及11轮自我介绍……裴毅感叹:太久没找到工作了……“找工作”的能力,绝对是职场硬技能。
04
思考总结
回想起那33天的窗口期,还是有点后怕...万一真的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那岂不是中年就失业了?
裴毅现在总结,她最感恩的事情有三件:
第一,心态。主动拥抱变化。“自我承担”的想法,并不是不理智的冲动。外企的趋势不好,很明显如果早点离开,还能有很多机会。如果离开得太晚,必然会在很多方面更加被动。
第二,积累。无论是能力还是人品,对于长期的职业发展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不管世界如何变化,这些都是职场上的“硬通货”;
第三,杠杆。一个人的力量是弱的。职场上多做善事,关键时刻大家都会帮你的。
“与时俱进”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无论在哪个体制下,想要在职场上有所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无论这种“进步”是技术进步,比如智能制造取代传统制造;还是社会变迁,比如外资企业在华民族地位的下降;还是个人变化,比如买房背上房贷,面临所谓的中年危机……我们都要以前瞻性的眼光与时俱进。
我愿意把这个案例分享给各位成熟人才,不管职场如何变化,焦虑肯定于事无补。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不断积累,在关键时刻懂得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恰当地借助别人的力量,即使遇到发展挫折,也一定能拨开云雾见月亮。
快点!